查看原文
其他

摄影技术刚传入清朝时,人们为什么只拍全身照?

2017-05-06 炳哥 水煮历史


关注「水煮历史」  淘尽千古风流


第一次鸦片战争后,新兴的照相术随着侵略者一同进入清朝。翻阅大量晚清老照片会发现,那时候照相馆拍摄的照片中,不论是站像还是坐像,全身肖像占据了绝对统治地位。


    这是一张经典的女子肖像照,摄影者有意突出她的三寸金莲。


为什么会这样呢?原因有三。

第一,当时人们对照相术认识不多,禁忌和迷信却不少,很多人觉得半身照像“腰斩”, 大头照则像是“砍头”,所以尽量避讳。


晚清像名片大小的肖像照片。


第二,从中国传统上说,在古代纪念功能的肖像画中,人物基本都是端坐或站立的全身画像。


画中衣冠鞋履、头饰配饰,甚至座椅、地毯、背景等都是一种象征,不能随意去掉,照相术传入后,继承了这种理念。


    胡惟德官服照,拍摄于1909年。他曾任大清国驻俄和驻法国公使。


第三个原因,说起来更像是调侃,那就是照相价格昂贵,人们觉得拍半身照吃亏,不如选择拍全身照划算。


   1902年,兄弟二人在武汉黄鹤楼合影。


另外还有一点,晚清的老照片中人物都是正面镜头,姿势比较单调。这或许跟外国人的认识有关。


    青楼女子合影,汉口丽康照相馆,1900年前后。


很多外国人认为,中国人面部不够立体,“鼻梁低,嘴唇太厚,脑后勺平坦,颧骨高,四分之三侧面照也不容易拍摄”。


    女子合影,武汉荣芳照相馆,1890年前后。


事实上,这是错误认识,正面照多跟当时的摄影技巧不高、造型经验不丰富有关,同样也跟中国肖像画的传统有关。

接下来再欣赏几幅晚清照相馆拍摄的人物肖像照。


    男子像,拍摄于1910年左右,上海宝记照相馆。


    杭州二我轩照相馆,三兄弟合影,1906年。


    “雅集图” ,香港美璋照相馆,1880年前后。画面中有对弈、赏画、弹琴等,是广告照片。


    男子坐像,汉口鸿图阁照相馆,1910年前后。


    男子全身肖像,北京宝记照相馆,1910年前后。


来源=公众号小历史

ID=Microhistory 



推荐阅读


洋人眼中的清朝人

中日甲午战争时期,列强眼中的清朝人是怎样的呢?


英国首次曝光圆明园烧毁前照片,引发轰动


民国淑媛泳装照

这组民国淑媛泳装照出自中国现代著名的摄影师,国民政府及中国外交史上的重要人物傅秉常先生(1896-1965)之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