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河南出土一青石,打脸历代文学家,学者:什么仇抹黑曹操上千年?

来源 | 头条号汉史钩沉


生前欺天绝汉统,死后欺人设疑冢。

人生用智死即休,何有馀机到丘垄。

人言疑冢我不疑,我有一法君未知。

直须尽发疑冢七十二,必有一冢藏君尸。


宋代之后程朱理学的兴盛,使得皇权思想进一步强化,而曹操也有了“奸雄”形象。“七十二疑冢”就是抹黑曹操奸猾无比的言论之一,宋代之后的文学家们对此进行了生动的描述:将七十二疑冢全部挖掘,就一定能发现曹操的坟墓。什么仇什么怨,使得这些文学家们对曹操厌恶万分的呢?所谓的“天理”、“正统”就是罪魁祸首。1998年河南安阳出土的一块青石,将“七十二疑冢”的真相呈现到了世人眼中,一个和奸猾形象完全不符的曹操出现了。



南下去陌一百七十步,故魏武帝陵。——鲁潜墓志


1998年河南安阳出土的晋代鲁潜墓志铭中,对曹操墓的位置有着准确的记载,这说明至少在晋代曹操墓的位置根本不是什么秘密,更不用说故意设置“七十二疑冢”愚弄世人了。鲁潜墓志铭的出土对于文学作品中“七十二疑冢”说法,以及曹操的“奸雄”形象形成了严重的冲击。质疑鲁潜墓志铭真实性的言论尘嚣而上,但2009年曹操墓的出土狠狠地打了一些人的脸,就在鲁潜墓志铭出土的安阳市安丰乡,曹操墓浮出了水面。


曹操墓出土之时,已经遭到了历代盗墓贼的侵扰,河南文物局进行了考古发掘。曹操墓的布置符合“魏王”的身份,但墓葬风格异常简单朴素,陪葬之物只有石棺、木棺、金银器、漆器、石器、兵器等陪葬品。相较历代王侯丰厚的陪葬品,曹操墓出土的多是一些贴近日常生活的器具,没有一件像中山靖王刘胜墓中“金缕玉衣”这样的奢侈品。


此外曹操墓中一共只有3具人骨,其中骨龄在60岁上下的男性骸骨是曹操本人,另外两具女性骸骨为合葬者或陪葬者。文物中“魏武王常用格虎大戟”的字样,更是证实了墓主人为曹操。这座简单朴素的大墓,就是1000年来“奸雄”曹操全部的“七十二疑冢”,那么曹操墓为何在宋代位置就模糊不清了呢?


“七十二疑冢”言论存在的物质基础,是曹操墓的位置模糊不清,那么晋代鲁潜墓志铭可以精确到“步”的曹操墓,在宋代为何就不知所踪了?这和曹操的遗嘱有密切关系,长期的争霸过程中,曹操非常重视恢复农业生产秩序、兴修水利工程、体恤治下百姓。临终前曹操对自己的陵墓安排是一切从简,自己的遗体不需金玉服饰装饰,备好一年四季常用的衣服就好。墓穴不用修建高耸的地上建筑群,“因高为基,不封不树”。


《三国志》明确记载:曹操墓位于邺城西门豹祠以西的丘陵中,没有刻意修建地上建筑群,也没有刻意隐瞒墓地的具体位置。晋代文学家陆逊孙子陆机,在作品中就提到过曹操墓在“邺城之西”。但由于曹操墓一切从简,地上建筑不封不树,数百年的风风雨雨将其消磨殆尽。到了宋代,曹操墓的那一点地上建筑早已不见踪影,而“邺城之西”的位置自然也就无法证实了。



而程朱理学的影响下,“天理”面前,“人欲”是不值一提的。曹操的一切行为,就是“人欲”与“天理和正统”的冲突结果,就成了不受人们认可的一个人物。纵然他是一个军事家、战略家、文学家、政治家,但他还是被文学作品曲解成了“一代奸雄”,一个有本事的野心家,一个披着“汉臣”外衣的“巨奸”。


“七十二疑冢”就是宋代兴起,而被后世文学作品广泛引用的一个论断,此论断中曹操是一个生前欺骗世人,死后也要欺骗世人的奸猾之徒。但2009年出土的曹操墓,和《三国志》中的“邺城之西”并无不符,事实证明曹操墓的位置一直是公开的,只是地上建筑消逝后,人们无法找到他的准确位置罢了。而宋代之后的文学家,利用曹操墓的不可考察,成功的塑造了“奸雄”的“七十二疑冢”。


出土的曹操墓种种迹象表明,它遭遇过多次的盗墓贼侵扰,那么曹操墓完全不可察的话,盗墓贼又怎么能多次找到这里呢?晋代曹操墓还是有着地面建筑的,而多次盗墓行动大多就发生在这一时期,其它偶然间发现曹操墓的盗墓贼,也并不知道自己盗的是“七十二疑冢”真身,所以“七十二疑冢”的说法也就流传至今了。


曹操统一了中国北方,创立魏国。他改革了东汉的许多恶政,抑制豪强,发展生产,推行屯田制,还督促开荒,推行法治,提倡节俭,使遭受大破坏的社会开始稳定、恢复、发展。——毛泽东


曹操的一生是不能单单以“奸雄”进行评价的,他对农业生产秩序的重视和倡导节俭、打压豪强的政治举措,是适应时代发展的。而宋代之后千年之间,文人士子对于曹操“篡汉”单方面的批判,是存在很大问题的。曹操是应运而生的弄潮儿,是抑制豪强兼并的反抗者,不单单是一个篡夺江山的野心家。(参考资料:《三国志.魏书.武帝纪》、《晋书》)

—END—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