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内容已被发布者删除 该内容被自由微信恢复
文章于 2021年5月12日 被检测为删除。
查看原文
被用户删除
其他

毛主席为什么没出国留学?和这个人的一夜长谈密切相关。

水煮历史 2021-05-10

今年是建党100周年,在中共的几位领导人中,周恩来、刘少奇、朱德、邓小平等都是有留学经历的。

周恩来,1920年赴欧洲

刘少奇,1921年赴苏联

朱德,1922年赴德国

而唯独毛泽东没有出国留学,这是为什么?


鲜为人知的是,他最终能做出这一决定,和他的老师黎锦熙有很大关系。

 



毛泽东为什么没有出国留学?
和老师黎锦熙的一夜长谈起重要作用




黎锦熙是谁?又是如何对毛泽东产生如此大的影响的呢?


黎锦熙是毛泽东在湖南一师时的老师,他和毛泽东亦师亦友,交往甚密,毛泽东青年时期经常和他探讨问题,他们的交往持续了半个多世纪。



1890年,黎锦熙出生于湖南湘潭县一个著名的家族。父亲是前清举人,而且黎父和齐白石也是很要好的朋友。


黎锦熙从小熟读四书五经,16岁那年,黎锦熙竟然考中了秀才,虽然学的新学,但科举也没有落下。然不料,1905年,清政府突然宣布废除科举制度,千万个和黎锦熙一样的学子美梦破灭。

于是,黎锦熙离开了家乡,只身来到长沙城闯荡。不久后,清朝灭亡。1913年,23岁的黎锦熙被聘为湖南第一师范学校的老师,教授预科第一班。正巧,毛泽东就在这个班级,于是上演了一段传奇的师生之谊。


据黎锦熙回忆,仅在1915年四月到八月间,四个月的时间里,毛泽东拜访他的次数达到了近20次。彼此讨论的内容非常广泛,每次都是推心置腹,无所不谈。


在1917年,毛泽东写给黎锦熙的信中写道:


“弟自得阁下,如婴儿之得慈母,甚愿日日趋前请教”



一个“弟”字可见关系非同一般,哪像学生给老师写信呢。能把老师比作慈母,那更是高度的肯定。这种亦师亦友的关系表露的淋漓尽致。从1915年冬到1920年,毛泽东给黎锦熙写过6封信,信中内容涉及方方面面。


1918年夏,从第一师范毕业后,毛泽东来到了北京。1919年春节,毛泽东独自漂泊在北京,倍感孤独。这时,黎锦熙也已经搬家到了北京,他邀请毛泽东到家里同其家人一起过节。



自从到北京后,毛泽东经常来黎家。只是这次他们讨论过一个重要问题,关于毛泽东是否需要出国留学。其实,这个问题,他们二人之前在信中已经提过,这次,黎锦熙当面询问毛泽东的态度。


据黎锦熙回忆,毛泽东当时表示:

“我觉得我们要有人到国外去,看些新东西,学点新道理,研究些有用的学问,拿回来改造我们的国家。同时也要人留在本国,研究本国问题。我觉得关于自己的国家,我所知道的还太少,假如我把时间花费在本国,则对本国更为有利。”


而毛泽东的观点和黎锦熙不谋而合,得到了黎锦熙的大力赞同。


而这这样一个新春之夜,毛泽东能再次讨论这个问题,也说明在此之前,他是没有下定决心的。而此次得到老师的当面首肯,促使在抉择之中的毛泽东最终放弃出国留学的想法,将全部精力用于研究国内问题。


而这一决定的影响的确是深远的,日后毛泽东领导工农运动,走上工农武装割据的道路,和这一晚的决定有着必然的关系。



学生成为共和国领袖

老师成为语言文字大师






1919年末,毛泽东为驱逐军阀张敬尧,率领湖南各界代表团来到了北京。黎锦熙闻讯前来探望,毛泽东向黎锦熙推荐了《共产党宣言》这本书。这是他们师生二人见的最后一面,此后便杳无音讯。


之后,黎锦熙走上了一条推动“国语”运动的道路。1920年,黎锦熙促成教育部改定小学的“国文科”为“国语科”,以白话文取代文言文。在他的努力下,以后的几年,初中、高中的“国文”也改为了“国语”。与此同时,他与钱玄同创办了《国语周刊》。


1926年,他与钱玄同、赵元任等拟定国语罗马字拼音法。1928年,任国立北平大学第一师范学院院长。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国立北平师范大学、国立北平大学、国立北洋工学院迁至西安,合并为国立西安临时大学,黎锦熙任国文系教授、主任。




抗战期间,有一次黎锦熙的同事,西北大学教授马师儒回陕北米脂探亲,顺便在延安见了毛泽东。由此才知道黎锦熙就在汉中任教。得到这个消息,毛泽东自然非常激动,他托人问好,并在此后寄去了一本由他亲自签名的《论持久战》。


1949年,北京刚解放,黎锦熙就被毛泽东指定和吴玉章、马叙伦、范文澜、成仿吾、郭沫若、沈雁冰7人组成“中国文字改革协会”(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的前身)。

1972年,毛泽东得知黎锦熙的居住条件较差,就给他特批了朝阳门内北小街的一个四合院。这处住宅虽然不大,但非常僻静,黎锦熙在这里一直生活到终老。



他一生致力推动白话文,却给孩子们

编辑了一部经典古文入门读本





早在1920年,黎锦熙就曾促成教育部改定小学的“国文科”为“国语科”,以白话文取代文言文,并废除小学“读经”。但是,在今天开来,那不过是一场“思想解放”运动,让当时国人的教育从科举制度的禁锢中走出来,寻找一条新的素质教育之路。


实际上,民国时期各种语文教材,并没有抹去中国固有文化的底色,而且还基本保留了文言文的特色。今天,我们要给大家推荐的,就是曾经作为毛主席的老师、语言文字大师编撰的一部文言读本——《文言文入门读本》(原名为《初级古文读本》、又名《新中学古文读本》,此次重新出版更为今名)。



这部《文言文入门读本》出版于1923年,作为当时的中小学语文教材使用。
编校者正是编辑家沈星一和黎锦熙。沈星一的资料我们已经难以寻觅,而黎锦熙正是毛泽东在湖南一师时的老师,后来的语言文字学大师。


近一百年后,我们再来看这部《文言文入门读本》,则不难看出黎锦熙等人编校的这部文言文入门读物的功力所在。


当时他们编撰这部书,有两个标准:

一是旨在养成表达思想的技能;

二是旨在养成读书的能力。



第一个标准,就是现在说的写作能力。
学习写作,当然第一部就是要多看范文,经典的文言文是最好的范文,读多了,写起来自然就得心应手。

第二个标准,就是现在的阅读理解能力。为了培养孩子的阅读理解能力,这部书在原文之外,增加了一定的注释以辅助阅读。这和过去私塾读经课本纯为古文有明显的区别,对于增加孩子的阅读理解能力有极大的标准。


虽然该书已经出版近百年,而今天的语文教育,对学生的要求,基本还是超不过这两点。时下所谓的各种“大语文”读物,在这部《文言文入门读本》面前,大抵都会黯然失色。



这部《文言文入门读本》第一册收文86篇,第二册收文71篇,第三册收文87篇,
共计244篇文言文,其中也有诗歌。第一、二册按照难易程度编排,第三册则按照时间顺序编排。我们将收入的文章和现行语文教材作了对比,在小学到高中的必读文言文篇目中,本书中有32篇。也就是说,这部书实际可以作为今天任何一个中小学生学习文言的启蒙教材,把这本书读透了,不光文言文绝对OK,阅读、写作自然不在话下,语文成绩必定会直线提高。



98年后重新再版,我们细心编辑

让这部经典更加适合今天的孩子






这套书从1923出版,曾经多次重印。但建国以后难得一见,出版方惊叹于这部《文言文入门读本》远胜今日各类学生文言文课外读物,特将此书重新再版,并结合今天的语文教学情况,作了一些调整。



首先,在原有注释的基础上,作了更细致的注释,注释放在正文之中,随读随注。和一般文言文读物相比,全书没有加白话翻译,而且让孩子直接进入文言文阅读,直接理解。


其次,增加了作者简介和文章的题解。可以帮助读者进一步了解文章的背景,同时也是提高读者的文化知识。


再次,增加了文言常识和智慧启迪模块。“文言常识”让读者掌握文言文的特点,逐步熟悉文言文,“智慧启迪”则是扩展思维,对读者的阅读理解乃至写作都有帮助。


最后,增加了一个实践的“思考练习”的模块。
直接模拟中高考文言文试题,让读者掌握文言文的应试能力。


我们不妨选择第一册中的《习惯说》,来看看其中的特色:


最后,这部书还有一个鲜明特色——和一般市面上常见的文言文读物不同,这套书收录的众多自先秦到清代的经典文章,有不少是一般读本中难以见到的,但文辞精彩,文风独具,颇有特色。


如《宋儒语录十五则》《明儒语录七则》二篇,读者通过阅读可学习宋、明时期儒家学者的至理名言,从而了解宋明理学。


从《新加坡洪家花园记》《白雷登海口避暑记》中,可以得知原本闭关锁国的清朝人,随着外交活动的频繁,开始有机会感受异国他乡的风土人情。


《释三九上》则主要讲述了古文中“三”和“九”的用法,举例详实生动,读者可轻松掌握其用法。


《史馆上总裁第一书》则是讲编撰《明史》前,大臣上书请定体例之事。文中详细介绍了历朝历代史书特有的篇目,都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



南怀瑾先生曾说:
“有朋友说,古文很难念,我说古文很好念,繁体字更好念。中国的方块字,有边读边没边读中间;你这样读下去只要半年一年,古文也就懂了。”南老的这段话,虽然有一点玩笑的成分,但是并不骗人。


对于现代人来说,这部《文言文入门读本》,无论小学生还是成年人,都可以拿来一读,半年一年读完,保证您文言文水平,读古书一点问题没有,应对考试一点问题没有。

新书问世,首版珍藏!



《文言文入门读本(全三册)》首版珍藏本


新书上架

原价 ¥ 120 

 现售 ¥69 元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