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内容已被发布者删除 该内容被自由微信恢复
文章于 2022年3月1日 被检测为删除。
查看原文
被用户删除
其他

从地缘政治看俄罗斯的软肋

王伟 水煮历史 2022-03-01 08:00

历史研习社顺时针研究历史,逆时针解毒世界公众号


历史研习社顺时针研究历史,逆时针解毒世界公众号


从地缘政治角度来说,俄罗斯就是“俄罗斯”,既是一个国家,也是一个地缘板块——你把它往任何一个地区概念里归拢,都不合适。俄罗斯的大幸和大不幸都在于此。


对中国人而言,俄罗斯是个含义深刻、牵扯多种复杂情感的国家。俄罗斯曾让大清朝丧权失地;20 世纪初,俄国革命的胜利成为中国的明灯和榜样;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苏联对中国进行了迄今为止世界上唯一一次完整工业体系的输出,是“老大哥”;20年后,在中国东北边境,双方却又刀兵相见,反目为仇;又一个20年过后,这个曾经最强大的国家一夜崩塌,引来无数中国人的感慨与神伤;如今,俄罗斯则是很多人眼中的“战斗民族”……

 

俯视欧亚的“双头鹰”


再看俄罗斯所处的位置——正好在欧亚大陆的中央地带,再加上其平原地形,决定了这里的战略价值等于一个放大的华夏中原。在中国从古至今的战争史上,中原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拥有中原,便可平定天下。


俄罗斯的国徽上有一只威风凛凛的双头鹰,手握权杖和金球,虎视左右。一直以来,人们都习惯用“双头鹰”来形容俄国的对外战略—一面向西,一面向东。这种东西兼顾正是源于俄罗斯特殊的地缘环境。


从地形来看,俄罗斯的大部分国土都由平原构成。由德国和波兰所处的波德平原向东,一直延伸到欧亚交界的乌拉尔山脉,是一望无际的东欧平原,乌拉尔山脉以东则是西西伯利亚平原。除了南部的高加索山脉,在俄罗斯的核心区域周围再也找不到任何高大的山脉,一马平川,无险可守。


从军事角度说,俄罗斯的这种地形极其适合大兵团长驱直入的进攻作战,而对于防守来说则非常困难,除了河流和城池之外根本找不到可以依托的地形。


冬宫大门上的双头鹰


再看俄罗斯所处的位置——正好在欧亚大陆的中央地带,再加上其平原地形,决定了这里的战略价值等于一个放大的华夏中原。在中国从古至今的战争史上,中原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拥有中原,便可平定天下。


横跨欧亚大陆的战略地位,再加上辽阔的国土、丰富的资源,决定了俄罗斯必定要被各个国家惦记。历史上的俄罗斯远没有如今这么牛气,被人家打到家里来的事发生过不止一次。自东方而来的蒙古人曾征服并长期统治过这里,西面的波兰也曾在俄国扶植过傀儡沙皇(没错,波兰祖上也是阔过和横过的)。


古代如此,到了近现代也好不到哪去。拿破仑曾带领法国军队一路打到莫斯科,逼得俄军主帅库图佐夫火烧国都,用坚壁清野来抵御法军;到了“二战”时期,希特勒的德军同样一路打到莫斯科城下,虽然最后德国人还是失败了,但对苏联来说莫斯科保卫战终究是一场险胜,付出了巨大的代价。


▲俄罗斯地形示意图


既然没有山川、高原这样的地形可以依托,那么抵御敌人入侵最好的办法,就是尽可能让它们远离己方的核心区域。用军事术语来说,就是要加大防御纵深,用空间换时间。于是我们就看到,在历史上俄国人特别热衷于扩张国土,在军事文化上他们则极其强调进攻。因为平原地形根本无法防守,俄国人索性就去投入进攻,战术上以攻为守,战略上不断夺取土地扩展战略纵深。这一点早已是俄国人传统的战略思想。


其实欧洲各国都面临相同的困境,只不过在俄罗斯身上体现得更具体。在此种困境与战略的影响下,欧洲各国之间自中世纪以来一直战火不断,真正的相对和平时期只是“二战”结束后到现在的几十年而已。


在欧洲章节中已经讲到,要想理解欧洲各国间的政治生态,一个简单的办法就是拿战国时期的中国来比对。欧洲各国间的关系其实和2 000 多年前的齐、楚、燕、韩、赵、魏、秦并无本质区别——大伙儿虽各有不同,但同属于一个大文明圈子,而彼此之间又相互征伐不断。不同的是,中国的春秋、战国加一块儿也就400 多年,可欧洲从中世纪一直到现在还是这个样子。

 

在这种战国式的格局下,俄罗斯的处境及发展脉络,和秦国颇有几分相像:

 

俄罗斯

秦国

俄罗斯所属的东正教文化同样可以归于基督教文明,然而与西方诸国又有明显的区别。

秦人同样属于黄河流域文明,同样尊奉周天子为天下共主。

俄罗斯人在文化和血统上也都同样融合了蒙古的基因。

受地缘因素影响,秦文化中又融入了大量西北游牧部族(戎狄)的元素。

俄罗斯始终把融入西欧作为自己的大目标。

秦对融入中原文化圈始终抱有极大的热情(所以秦能够很容易地接纳商鞅、张仪、李斯这些“外国人”)。

欧洲其他“主流”国家却始终把俄罗斯人视作不得不打交道的蛮夷。

韩、赵、魏、燕、齐等老牌诸侯国却始终把秦国视作异类,是化外蛮夷。

▲俄国在西伯利亚的扩张及日俄战争示意图


14 至15 世纪,原来在蒙古人建立的金帐汗国统御下的莫斯科大公国日益强盛,最终推翻了蒙古人。1547 年,伊凡四世自称沙皇,建立沙皇俄国,并在1721 年由彼得大帝改称俄罗斯帝国。俄罗斯随即走上侵略扩张的道路,很快加入欧洲的战国式混战当中,在西线开始了延续数百年、艰难而缓慢的扩张。


16 世纪中后期开始,伊凡四世首先灭掉了西部和南部的几个汗国,之后为了争夺北方出海口,发动了长达25 年的立窝尼亚战争,对手是波兰、立陶宛、瑞典和丹麦。虽然最终未能获胜,但俄国由此开始一发不可收拾,沙皇阿列克谢一世从1654 年到1667 年和当时的西方大国波兰打了13 年,战果就是得到了如今的东乌克兰;他的儿子彼得大帝从1700 年到1721 年(差不多是我国清康熙年间),和瑞典打了21 年,硬是把一个当年的北欧强国打成了如今这样一个“人畜无害”的小国,俄国也就此获得了波罗的海出海口,建立了圣彼得堡,打开了眺望欧洲的窗口。


至女皇叶卡捷琳娜二世时代,1768 年到1774 年,俄国打败了奥斯曼土耳其帝国,得到了克里木半岛,随后和奥匈帝国、普鲁士帝国先后三次瓜分波兰,使波兰一度亡国,俄国由此获得40 万平方千米土地(当时波兰一共也就70 万平方千米)。叶卡捷琳娜二世曾经豪情万丈地说:“假如我能够活到200 岁,全欧洲都将匍匐在我的脚下。”


叶卡捷琳娜二世的孙子亚历山大一世时代,俄国同拿破仑统治下的法国苦苦周旋,一度被拿破仑逼得火烧莫斯科,但最终还是耗死了法国人,因此被欧洲各国尊为欧洲救世主。俄国一下子登上了欧洲霸主的宝座,俄军开始在欧洲各国四处镇压反对君主制的革命运动,由此有了“欧洲宪兵”的称谓。


俄国在欧洲的好运到此也就算是告一段落,其咄咄逼人的扩张势头引起了欧洲各国的不安。1853 年到1856 年的克里米亚战争中,俄国以一国之力死扛英、法、土三国,最终俄国战败,被迫割让克里木半岛(此前为了应对战争还把阿拉斯加便宜卖给了美国)。尼古拉一世成了俄国第一个割让土地的沙皇,战后忧愤而亡(一说是服毒自杀),俄国也因此重新成为西欧眼中的二流国家……


简单说来,俄国在西线咬牙切齿地和欧洲诸国死打硬磕了300 多年,但获得的战略纵深其实并不大——战而无果原本就是欧洲上千年战争的常态,否则也不会直到如今仍然是“战国”状态。


在向欧洲扩张的同时,俄国人没有忘记东部。俄国的商队和探险队从1581 年开始向东不断开进人迹罕至的西伯利亚平原,那里的几个汗国当时基本都处于小国寡民的状态,且军事上尚处于冷兵器时代。俄国的那些商队一般也就千把号人,但已经装备了火枪之类的热兵器,因此很轻松地就灭掉了这几个汗国。这其实和西班牙人在南美洲的扩张是一个道理,基本都是民间力量在做。


到了彼得大帝以及女皇叶卡捷琳娜二世后期,俄国官方才开始关注向东的扩张,但对比西线的战事,依旧是处于一种不上心的状态。1689 年在黑龙江流域,入侵的俄国人遭到清军的迎头痛击。两国在签订《尼布楚条约》、划定中俄东部边界之后,维持了一段时间的和平。即便是这种不上心的状态,俄国也在东方拿到了1 300 万平方千米的土地。

 

▲第二次世界大战时德国进攻苏联示意图


在克里米亚战争失败后,俄国人对自己周边的地缘环境有了更清醒的认识,意识到东方的战略纵深以及自然资源将是俄国最大的战略优势,由此开始把注意力转向中亚和东北亚。而当时国势正在走下坡路的大清帝国不幸恰好成为沙俄的猎物。从19 世纪中后期开始,通过《中俄瑷珲条约》《中俄北京条约》《中俄勘分西北界约记》,沙俄前前后后从中国割地150 多万平方千米。直到1904 年日俄战争中俄国再次战败,“双头鹰”向东扩张的进程才宣告结束。此时俄国的面积已达2 280万平方千米,成为世界领土最大国家,从大西洋直抵太平洋。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远东地区作为俄国立国根基的作用体现得淋漓尽致。德军以闪击战迅速占领乌克兰之后,莫斯科已无险可守,这种情况下,正是远东地区给了苏联极大的回旋余地,大量的机器设备以及人员被转移到东部,并且迅速恢复生产,武器装备和补充兵员则源源不断地运往西部投入战场。


远东的战略纵深和自然资源是俄罗斯的立国之本,但恰恰也是俄国人融入欧洲最主要的障碍。俄国人虽然长期以来被欧洲排斥,却依然对融入欧洲情有独钟。这不仅仅是因为文化问题,俄罗斯大部分的人口和工业设施都集中于欧洲地区,在苏联解体以后这一特性尤为突出,如果俄国人能融入欧洲,就可以享受到欧洲单一市场的好处。


但是对西欧诸国来说,一个拥有1 700 万平方千米土地和上万枚核弹的俄罗斯,对欧洲来说实在是太强大了。如果放俄罗斯“进来”,与其叫加入欧盟,不如说统一欧洲。法、德等欧洲强国乐于接受的是一个丢掉了远东的俄罗斯—这样的体量既不会过于稀释法、德等国在欧洲的发言权,又可以让它们获得1 亿多高素质人口、高加索地区的矿产资源、世界上少有的完备工业体系,同时还可以保证西欧的触手能够借此延伸到中亚和东亚地区。


显然,俄罗斯和西欧国家的算盘是难以打到一块儿去的,那么在可以预见的未来,这只“双头鹰”恐怕也只能继续“左顾右盼”下去。

 

从地缘看俄罗斯的软肋


现代国际贸易主要还是靠海运,俄罗斯虽然濒临大西洋、北冰洋和太平洋三大洋,似乎拥有世界独一无二的优势,实际上却极度缺乏出海口。


自2014 年乌克兰危机爆发以后,西方国家一直在对俄罗斯进行经济制裁,但很长一段时间里效果并不大。真正让普京开始感到头疼的,是后来的国际油价大跌,因为石油出口是俄罗斯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所占比例差不多一半。


如果这种情况发生在一个中东产油国并不足为奇,但俄罗斯是一个具备完整工业体系的工业国家(其完备程度超过德国)。拜苏联时期所赐,俄罗斯的国民文化素质很高,数学、材料等基础科研底子非常扎实,实用技术研发也并不差。但是在生活中,除了伏特加、鱼子酱以及普京送给习近平主席的双屏手机之外,我们确实很少能见到来自俄罗斯的民用产品。


俄罗斯商品的主要出口市场是欧洲,但在欧盟市场其实也差不多。在那里你可以看到来自俄罗斯的工业制品,但是它们的竞争力甚至还不如波兰和土耳其的商品——质量未必多好,价格却不低。既然俄罗斯的工业品卖得不好,自然只能依赖石油出口换取外汇了。


除了工业传统、管理等因素与西方发达国家的差距之外,俄罗斯工业品的短板其实是先天而来的——地理特质。


如今工业产品的成本主要来自这么几块:能源、仓储、物流、人工。如果说前两条是俄罗斯的优势,那么后两条恰恰是俄罗斯的软肋。为什么会这样呢?其实一看地图就全清楚了,俄罗斯的地理特质可以总结为两句话——地广人稀,五行缺水。


俄罗斯国土面积1 700 多万平方千米,人口却只有1.5 亿,人口密度仅为每平方千米8.6 个人(美国是34.2 人),而且受“二战”的影响,俄罗斯的人口比例至今仍旧不正常,作为劳动力主体的青壮年男性比例远低于其他国家。在俄罗斯,你会发现很多原本该男人做的工作都是女人在做。有一种说法是,一个国家要维系一个完整的工业体系至少要1 亿人口,显然俄罗斯的人口数量对比其庞大的工业体系仅仅能算是及格。


人口不足,那么工业生产中的人力成本就低不了。俄罗斯的工业体系继承于苏联,当年苏联的经济模式是高度分工下的有计划的大生产模式,很多城市都只负责一种或几种零部件的生产,来自各个城市的零部件运到一个地方,再进行组装。这样一来,各地之间的经济联系也就变得紧密了。由于地广人稀的缘故,城市之间的距离都非常远。在苏联时期,远东地区有用直升机当“校车”接送孩子上学的实例,不是因为苏联“土豪”,而是因为走陆路成本更高。结果就是,原本令人骄傲的广袤国土却大大拉高了俄罗斯工业品的物流成本。


苏联国内人少地广,工业品运输距离长、成本高,要把产品运出去销往国外,同样是个麻烦。现代国际贸易主要还是靠海运,俄罗斯虽然濒临大西洋、北冰洋和太平洋三大洋,似乎拥有世界独一无二的优势,实际上却极度缺乏出海口。大型港口城市主要就是圣彼得堡,除此以外,还有东方港、符拉迪沃斯托克、新罗西斯克等。由于地处高纬度地区,本来就数量不多的海港中不少还要考虑结冻的问题。这样一来,通过海港的货物出口也面临着同样的问题—无论产品原产地是哪里,你只能运到那几个有限的港口才能出口,受到很大限制。


对比一下坐拥太平洋和大西洋的美国,东西海岸沿线星罗棋布地分布着大量港口,纬度也明显低于俄罗斯。因此,美国的厂商无论身处何地,都可以就近让货物装船、卸船,物流成本自然好控制。


当然,这一先天不足也并非完全不可克服,譬如学中国发展高铁技术,或是搞出一些有高附加值的产品,掩盖成本的劣势,这些都是办法。从这个角度说,假如持续的低油价可以“逼”着俄罗斯向上述方向努力(高油价时谁也没这个动力),那么最终是福是祸还真不好说。

 

 “坐吃山不空”的俄罗斯


俄罗斯的地缘战略立足点,就只有国土安全这一块,只要守住国土就什么都不缺,也谁都不怕了。


所谓地缘战略,根本立足点是安全。具体点说,对多数国家而言,地缘战略要解决两个问题:第一不要被杀死,就是国家的战略安全;第二不要被饿死,就是要有足够的资源。从地缘角度说,俄罗斯辽阔的国土和庞大的自然资源总量使得它的对外战略也被大大“简化”了。对俄罗斯来说,无论是杀死还是饿死,都是几乎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以资源而论,俄罗斯恐怕是这颗星球上最配得上“地大物博”这个词的国家了。俄罗斯国土面积为1 707.54 万平方千米,居世界第一位。这片土地上所蕴藏的各种自然资源占到了全世界总量的21%,种类多,储量大。俄罗斯科学院社会政治研究所2004 年报告显示,俄罗斯几乎所有的自然资源都可以实现完全自给。


俄罗斯的耕地俄罗斯的农业用地面积为2.1 亿公顷,其中耕地1.25 亿公顷,人均耕地为0.85公顷—全世界耕地总面积不过14.57 亿公顷,人均只有0.32 公顷。和我国东北三省一样,俄罗斯的耕地主要是肥沃的黑土地。其农业最大的问题是高纬度日照不足,其次是温带大陆性气候下夏季降水较少。但从现实来看,俄罗斯的农业并不落后,目前是世界第三大粮食出口国。2014 至2015 农业年(每年7 月到次年7 月为一个农业年),俄罗斯粮食出口量达3 000 万吨;2015 至2016 农业年,预计为2 400万吨至2 700 万吨。


还不止于此,俄罗斯森林覆盖面积为8.67 亿公顷,占国土面积的50.7%,超过了整个北美的森林资源,居世界第一位。木材蓄积量达807 亿立方米,占世界总蓄积量的1/5。


矿产资源方面,在俄罗斯的地下差不多可以找到化学元素周期表上的全部元素,且储量丰富:俄罗斯铁矿蕴藏量居世界第一位,铝土蕴藏量居世界第二位,铀矿蕴藏量居世界第七位。在世界矿产开采总量中,俄罗斯所占的比重是:磷灰石55%,天然气28%,金刚石26%,镍22%,钾盐16%,铁矿14%,贵金属和稀有金属13%。俄罗斯黄金储藏量居世界第四至第五位,已探明的黄金储量为5 000 吨,仅次于南非,以现有规模可供连续开采37 年。2014 年,俄罗斯已经超过美国,成为仅次于中国和澳大利亚的第三大黄金生产国。从俄罗斯已探明储量来计算,铁矿石可供开采42 年,铜、镍、钼为40 年,钨为37 年,锌为18 年,铅为15 年,磷酸盐为52 年,钾盐为112 年……(以上数字来源于俄罗斯科学院经济研究所。需要说明的是,出于战略安全的需要,事实上各国公布的自然资源储量数据往往有所隐瞒,所以这些数字只能用于参考。)简单来说,俄罗斯无法自给的矿产仅有锡、钨、汞,必须依赖进口。


▲俄罗斯的炼油厂


化石燃料方面,2013 年俄罗斯自然资源与生态部公布的信息显示,截至2012年1 月1 日,俄石油储量A、B、C1 类为178 亿吨,C2 为109 亿吨—按照这组数据,俄石油储量已经居世界第一,超过沙特成为世界上最大的产油国;天然气储量A、B、C1 为48.8 万亿立方米,C2 为19.6 万亿立方米—占全球探明储量1/3强,同样居世界第一。(这组数据沿用的是前苏联油气储量分类标准。大致说来,A、B、C1 是指探明储量,C2 为初评储量,再往后还有C3 远景储量,D1、D2 推测储量,总之,越靠后可靠性越低。)


除此之外,俄煤蕴藏量推测为2 000 亿吨,居世界第三位,约占世界总储量的12%。水力资源4 270 立方千米/ 年,居世界第二位;贝加尔湖是世界上最大的淡水湖,蓄水量达2.36 万立方千米,相当于北美洲五大湖蓄水量的总和,占地球表面淡水总容量的20%,比整个波罗的海的水量还要多—够50 亿人用半个世纪。


从上面的资料可以得出一个简单的结论:俄罗斯的家底实在太殷实了。


在工业时代,一个国家的地缘战略布局不光是要保证别国不会对自己进行军事入侵,还得设法保障自己海外资源产地和通道的安全,而后者如今在各国地缘政治博弈中早已占了绝大多数“戏码”。要对一个大国直接搞军事威胁是需要下很大决心的,在外围断其“粮道”则是相对比较轻松的事。


俄国的优势就在于,在自己的国土上就可以解决吃饭、穿衣、工业制造等绝大部分问题,并没有“粮道”给你断。换言之,俄罗斯的地缘战略立足点,只有国土安全这一块,只要守住国土就什么都不缺,也谁都不怕了。


明白了这一层,对于俄罗斯的外交理念我们也就好理解了。俄罗斯基本没什么海外资源方面的诉求,对国外的资源没有依赖,一旦出现涉及俄罗斯的地缘争端,多半都是事关国土安全的问题。再考虑俄罗斯虽然国土辽阔、纵深极大,但平原为主的地形基本无险可守,所以在地缘政治问题上俄罗斯的妥协余地必然不大,因此俄罗斯的外交策略必然是“简单、粗暴”的,是进攻型的。


▲俄罗斯的核潜艇


同样,我们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在冷战时期苏联玩命建造战略核潜艇,对搞航空母舰却一直不怎么上心。因为俄罗斯没什么海外资源产地需要保护,航空母舰的角色主要是战略威慑和保护战略要地及交通线,而核潜艇就是纯粹的进攻武器了。


普京领导下的俄罗斯目前关注两个战略方向,一个是面向欧洲的乌克兰和白俄罗斯,另一个是中亚五国。这两个方向对俄罗斯的首要意义,就是保护俄核心地带的战略纵深,也就是最为关键的国土安全问题,资源等问题则都在其次了。


本文节选自中信出版社新书《一本书看懂地缘世界》,王伟著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