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老字号 | 中式点心的倾城之美

2015-12-16 虫下 水煮历史



国人吃马卡龙讲求精致与情调,其糕华美如珠宝;德国人钟情于乳酪的豪迈外形与扎实浓郁的味道;英国人咬一口涂满德文郡奶油的司康时,还会啜一口红茶。




与西方不同,中国人对糕点的追求柔和且富有意境。中国人对食物的做法更自然,按照“不时不食”的美食定律,就地取材,这是中国人对雅致生活的理解。




春饼、夏糕、秋酥、冬糖,中式糕点逢农历四时八节,均有它的时令品种,可谓四季茶食,应时细点。




老字号糕饼店稻香村就常以传统节日和节气为结合推出时令糕点。比如,清明节奉献“花”和“传统食品”巧妙结合的“花韵四品”糕点;端午节赠送传统好运饰品“五色丝”;七夕节恢复传统食品“巧果”;中秋节搭起“兔爷山”;重阳节摆上“花糕塔”。




中式糕点做工讲究“凭眼”“凭手”,例如熬糖何时可以端走全凭师傅的经验,早一分钟没到火候,晚一分钟火候又过了,这就所谓的“凭眼”;“凭手”则是指将熬好的糖剪成各种形状,这全是手工活儿。


一双巧手,让日复一日的食物和日子,都充满这古早味和人情温暖。小小糕点里有着人们对食物的尊重和对生活的认真。




中国人懂得充分利用食材,他们不仅能保证美食的原汁原味,还能赋予食物更好的寓意。糕点留给人们的不仅是舌尖上的美味,而且以文化内涵独特悠久享誉世界。




点,曾经是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食物。喜庆、生日、寿辰之际人们都要购买并食用福禄寿喜字样的糕饼。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的北京,每逢旧历的春节,人们走亲访友所送礼品大多是提一个点心匣子,拴两瓶二锅头酒。




此外,中式糕点带有浓厚的宗教文化色彩,有不少糕点、酥饼原本是作为供佛的珍品摆放在供桌上,被人称之为“人神共喜之品”。当年寺庙祭社供神的饽饽,多用奶皮的自来红和酥皮的大八件。




大八件是由枣花、福字、禄字、寿字、喜字、卷酥、核桃酥等八样组成,八块共一斤。用糕点的含义是:表表点点心意,这就是“点心”一词一直延续用到现在的含义吧。




无论是北京的稻香村还是苏州的采芝斋,这些精致的中式糕点都是人们家里早点、零嘴、下午茶的不二选择。


喧闹的城市里,人们对于精致生活的理解,或许是某一个午后,坐在落地窗背后的咖啡厅里,喝着咖啡品着来自法国的马卡龙。




但这个时候,诗意的苏州人则准备好雅致的糕点,往往还会配上一壶上好的花雕酒,一糕一酒,一品一饮,初冬暖阳正当时。




可对于苏州人来说,苏式糕点才拥有着个世界最美妙的滋味,不论身处何处,感受几何,只要一口精致甜美的糕点,一杯浓淡相宜的苏酒,总会让你感受到这座城市独有的雅致。




周作人在《北京的茶食》里表达了一种美好的生活态度:“我们于日用必需的东西以外,必须还有一点无用的游戏与享乐,生活才觉得有意思。我们看夕阳,看秋河,看花,听雨,闻香,喝不求解渴的酒,吃不求饱的点心,都是生活上必要的——虽然是无用的装点,而且是愈精炼愈好。”




中式点心曾经给我们带来甜蜜时光。那些美妙的味道,在我们的童年记忆中永难忘却,而由糕点生发的许多故事在不同的年代里,也总纷纷演绎,意趣悠久。


如今的中式点心,越来越精致,在视觉和味觉上达到了全新的融合。


中式点心的倾城之美










--end--


图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一个老字号,百年情怀史


每个老字号背后都有一段耐人寻味的故事和温情!


投稿·投广告·无事勾搭

小编微信:LRF810177588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