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老字号 | 这间照相馆记录了北京人半个世纪的家族故事

2016-01-20 土兰 水煮历史



1937年的中国到处笼罩在日本侵略的阴云密布下,只有上海依然歌舞升平,各方势力云集于此,造就了近代上海的畸形繁华。在这里,一夜成名神话是不是迸发出来,从而吸引越来越多的人到上海滩淘金、寻梦。



图为吴建屏,怀抱的小孩为长子吴伯良


1937年江苏武进人吴建屏到上海滩闯世界,在静安寺旁开了一家照相馆,取名中国照相馆由。



陈云裳《木兰从军》剧照


1939年,电影《木兰从军》上映,中国照相馆获得了陈云裳剧照的独家销售权,由其在橱窗里轮流摆放她的20多张剧照,顾客只要拿来相同剧照,可获赠一张20寸着色相片。在当时的“十里洋场”轰动一时。




1956年公私合营,为响应周总理“繁荣北京服务业”的号召,16位中国照相馆的职工带来家室以及全部家什,乘坐一趟铁皮列车来到北京。周总理亲自选址,最终落户王府井大街南口。



中国照相馆价目表


新潮的照相馆很快收到首都人民的欢迎。那时,一张1寸黑白照这里需要0.7元,这个价钱对普通百姓来说并不便宜,但每天仍顾客盈门。




能为照片印上“中国照相”的字样,成为当时的时髦追求。那个时候,早上八点开门,凌晨五六点等候照相的队伍就排得老远。拍照得要排队拿号,就算是周恩来总理也一样。




政界人物、科学精英、演员明星,都在这里拍过照。如今到王府井大街,很轻易就能发现那个很醒目的橱窗:在中国照相馆的橱窗里,摆着三位伟人——毛泽东、周恩来、刘少奇的标准相。




可在文革时期,中国照相馆出过大事。拍摄刘少奇的摄影师和主张将刘少奇照片摆在橱窗的工作人员都被要求写检查和挨批斗。


当时中国照相馆的照相业务已经基本瘫痪,主要任务就是“连夜复印毛主席照片”,一套4张4寸大小的毛主席照片,售价大约5毛钱。




这一状况直到“文化大革命”结束后才转变。刘少奇平反后,中国照相光率先在橱窗里恢复了刘少奇的照片。



 王光美


据说,这一举动让王光美极为感动。她说自己“哪儿也不去,就去中国照相馆”。直到逝世前病重,这位“中国最美的女人”每年都会来中国照相馆拍照。




与平反后的刘少奇照片同时出现在橱窗里的,偶尔也会有一两张婚纱照。新娘穿着洁白的婚纱,手中那一束百合,或站在白色的柱子旁边,或依偎在丈夫身边。




相比于之前手持毛主席语录正襟危坐的新人照,这些耳目一新的婚纱照引起了极大的反响。1980年前后,照相馆经理走访香港、台湾影楼后,率先在北京拍起了婚纱照。




改革开放后,镜头记录的不再是黑白灰,的确良开始流行了,先是白色、蓝色,后来有了碎花。女同志们也告别了清一色的裤装,也开始烫头了,裙子渐渐流行。



1984年,姚经才在为顾客拍照


照片样式也多了起来,全家福、儿童照、艺术照……一张张照片记录的是中国老百姓开始爱美的年代。




在北京长大的人谁不知道坐落在王府井大街南端的中国照相馆?大抵截止到80后这一代,关于童年,还能找到一些泛黄的老照片。在早期照相机和拍照功能手机还不普及的时候,多数老照片都来自照相馆。



曾几何时,去照相馆拍照,是中国人生活中至关重要的仪式,甚至成为人生特定阶段的标志物。



一年到照相馆拍一张照片,或是全家福,或是生日照。年轻人、老人、孩子、夫妻、家人——他们来到照相馆,精心打扮,然后,郑重地让那个神奇的机器将这一瞬间定格。




那个年代没有美图、没有PS,可是,每一张如今泛黄的老照片里,都可以看到一段当时最美的时光和那时最美的模样,有如岁月一般鲜活。



图为中国照相馆老顾客王起洪、吴文霞从1946年的订婚照、1947年的新婚照、到1997年的全家福、2007年的钻石婚照。


尽管这是一个数码的时代,但胶卷曾经记录和定格了太多记忆,承载了很多感情。一张家庭合影记录着生活的变迁,是对现在的满足和未来的恶憧憬。




现在的中国照相馆已成为一家老字号,见证了中国近60年的发展进程,更是隐藏了过去年代的情感故事、人生故事和家族故事,记录了时代变迁中普通百姓人生的难忘一刻。




有人说,当照片无法随时光流逝而褪色,它便没有了时间的印记。


如今,摄影器材会变得越来越好,摄影技术会变得越来越简单,但拍照时的仪式感,或已消磨殆尽。



若有一天,重回照相馆,是否还有他她他们在照片中陪伴你。


“60年来作为中国人,我们失去的不仅是信仰,还有珍惜的意义。”



--end--


图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一个老字号,百年情怀史


每个老字号背后都有一段耐人寻味的故事和温情!


投稿·投广告·无事勾搭

小编微信:LRF810177588





时光不散,好茶不断

点击阅读原文,煮茶香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