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江西人仇女?看汪士铎怎么说

2016-02-12 余以为 水煮历史

起因是这样的:

 

长相一般的上海女生,看上了卖相好的江西男友。去乡下见到第一顿饭,还没开吃就后悔了……搜狐原总裁刘春有感而发:


刘春情真意切,但是一网友接下话茬,挑起地域之争:

 

 


还给出数据:


“满城狂草”想借此说明江西特别重男轻女,但我看到数据反映——男婴死亡率比其他地方女婴死亡率还高!轻女是事实,重男却无能为力。

性别比失衡和婴儿死亡率高企,两者都是贫穷的衍生品,并非江西的地域文化所致。现在看来非常野蛮的溺婴,在长三角地区才是源远流长的文化现象。江浙一向人口稠密,历史上却没有发生大规模的人口外迁,因为溺女婴作为节制生育的手段,极为普遍,人口总量长期保持稳定。

相反,江西在宋、元、明、清四朝都是人口扩散中心,周边皖、鄂、湘、粤、闽接纳过大量江西移民不说,西南的川、贵、滇、桂也有江西移民的贡献。去年我到一个类似传说中桃花源的地方,那里长满白垩纪幸存下来的桫椤,在壮族的包围中住着几户汉族,一问,祖上来自江西。


近代中国人口增长最迅猛的群体当属客家人。客家民风近似江西,人口暴涨与美洲农作物引进有关,可以肯定,假如存在广泛的溺女婴现象,人口是不会迅速增长的。

人口增长、大规模迁徙,容易酿成动乱,太平天国运动的骨干就是客家人。江苏举人汪士铎注意到了这一点,在绩溪避太平天国之乱时,所著《乙丙日记》提出“人多则穷”、“人多致乱”的观点,与马尔萨斯如出一辙。汪士铎在书中针对人口问题,提出了令人瞠目的建议:一是实施晚婚,男子“定三十而娶”,女子“二十五而嫁”,“违者斩决”。当时中国农村中大多数人十五六岁就已婚嫁,他主张早婚就要杀头,无疑是骇人听闻的。二是提倡限制婚配和药物避孕,一家只许有一子或一女,最多两子,不准生两女。最触目惊心的是他提倡推广溺婴,也就是把婴儿淹死,尤其是女婴。


《乙丙日记》是避难时期的私人写作,汪士铎生前并未拿出来示人,民国年间面世,立刻招来群起而攻之,说明汪士铎的观点从来不曾成为主流。后来的计划生育理论源头是马尔萨斯,与汪士铎无关。

汪士铎言论的背景是溺女婴现象在江浙一带由来已久,习以为常,他想将此地方习俗推广到其他族群。汪士铎本人并不“仇女”,他育有四子五女,但仅有三个年长的女儿成年,成年的女儿们又在动乱中绝食、跳水自杀。对于女儿的去世,他是非常悲痛的。只是由于情绪激愤、见识有限,才提出偏激的观点。他如果知道基督教所到之处都挑起过动乱的话,大概会有另一番结论。

溺女婴现象不仅中国有过,欧洲也有过。欧洲更野蛮,有意识地发起战争,消耗“剩男”。最起码,马尔萨斯的人口理论登堂入室,中国古代不曾有过。

对于历史上存在的溺女婴现象,应该客观看待。对于现实中依然存在的歧视女性现象,应该予以谴责,但谴责也要注意方式方法。

刘春是基于个人的感同身受,有人却借此挑起群体性的地域之争,这不是良性的议事方式。江西的相对贫穷因为是农业大省,农村贫穷根子在宏观政策,与地域文化无关。

回到话题的缘起,陈岚说《上海姑娘,不是逃饭,是逃命》。你们理解上海姑娘提出分手,我却遗憾上海姑娘的孤陋寡闻。在人生大事上陷入“要命”的情景中去,明显是缺乏国情教育所致。别以为发达国家的资讯是知识,中国本土穷乡僻壤的资讯就不是知识。上海姑娘以自己的亲身经历,义务做了一次国情教育的教材。

农村的孩子该及早了解城市,大城市的孩子们也该了解真实的乡村。基于了解,可以促成跨文化婚姻,减少大城市剩女和农村剩男现象,更可以减少因不了解而错误的结合。

这样反思是不是比在个案中站队更有意义?

推荐阅读:

学曾国藩拜年:赢得贵人心

对朝鲜,邓小平敢讲硬话!

不为人知的往事:朝鲜入侵中国

太平天国是如何进行革命的

太平天国妇女的真实生活

史上十幅著名的急智对联,新年涨知识

中国城市名称掌故大全

水煮榜|2015年度历史类图书评选活动开始啦!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