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宁波2019中考语文作文,校长、作家、首席编辑…这8位写作高手这样写!

宁波晚报 现代金报 2019-06-28


今天上午10点半

2019年中考语文考试一结束

作文题又成了热议话题~


巧的是

我们晚报上了今年的中考作文题!


2019年宁波中考语文作文题

1. 《宁波晚报》“今日新闻”栏目需要新闻稿件,请以今天(6月14日)“宁波市2019年初中学业水平考试”为背景,挖掘新闻素材,写一则消息。消息中涉及具体地名、人名、校名以XX代替,150字左右。


2.学校文学社要出一期“话说家乡”专刊,设置了“家乡风味”“家乡风光”“家乡风俗”“家乡风尚”四个栏目(见下表)。请你写一篇文章投稿。


要求:(1)任选一个角度,可记叙、可议论、可说明......

(2)自拟题目,自选文体(诗歌除外),文章不少于500字;

(3)不要出现含有考生信息的人名、校名、地名等。



今年的中考作文题目

你会怎么写?


其实第一道小作文

已经有范文了

看看昨天晚报上面登的"同题"消息!

↓↓

↓下面是正文↓

14日、15日中考宁波5.6万余名考生参加


本报讯(记者 徐叶 通讯员 凌波) 


  本周五,宁波2019年中考即将拉开帷幕。今年我市共有5.6万余名考生参加中考,全大市共设116个考点。除去保送生和部分提前录取的学生,宁波中心城区(指市直属、海曙、江北、鄞州和高新区、东钱湖区域)有1.6万名学生将参加考试。

    

  今年中考时间为6月14日、15日两天。社会科目将继续采用全开卷笔答形式,允许考生携带相关教材和资料进入试场,考生在试场内不得相互传、借教材和资料。数学、科学考试时,考生不得使用计算器。

    

  为了给广大考生营造一个安静的考试环境,考试期间,部分交通环境较为复杂的考点周边道路将实施临时交通管制。同时请考点周边群众不要制造影响考试的噪音(如燃放鞭炮、建筑装修等),请路过考点周边道路的司机不要鸣喇叭。

    

  宁波市教育考试院温馨提醒,考生入场,除2B铅笔、0.5毫米及以上书写黑色字迹的钢笔、签字笔、直尺、圆规、三角板、橡皮及毛巾(须拧干)、无商标纸的矿泉水外,其他任何物品不准带入考场。严禁考生携带各种通讯工具(如手机、智能手表、运动手环等智能设备)、电子存储记忆录放设备以及修正液、胶带纸等物品进入考场。考生一经违反,将根据有关规定,按违规或舞弊论处。各科目考试时,考生均不得使用计算器。

    

  考生在开考15分钟后不准入场,考试开始30分钟后,考生方可交卷离场,交卷离场后不得再进场续考,也不准在考场附近逗留或交谈。



晚报还特意邀请了

8位社会各界人士

一起来写中考作文~

赶紧来欣赏!

1蟹炒年糕


  在宁波,吃蟹是一种享受,唐代诗人李白曾赞道:“蟹螯即金液,糟丘是蓬莱。且须饮美酒,乘月醉高台”。但我以为,蟹不能单吃,蟹炒年糕是最妙的。


  母亲的蟹炒年糕在我看来是一绝,年糕和蟹的挑选都很重要,母亲是个工作极其认真的人,退休后,她将对工作的认真转移到了烧菜上。蟹,挑的不大不小,太小的蟹,吃起来费劲,太大的蟹,吃起来叫人害怕,仿佛随时要张牙舞爪地活过来似的。母亲挑蟹有自己的窍门,用手轻轻捏一捏蟹的肚脐,如果捏下去厚实的,那就是好蟹啦。至于年糕,必定是慈城的,她只认一家买。那户人家的年糕确实不错,经常晚去了就卖完,母亲决不将就,于是,我就只好一等再等。


  待到食材齐全,母亲就开始做菜了,将蟹切开,涂淀粉,爆炒,捞起,再蒸,而后放年糕,再炒,反复至蟹金黄,香气四溢,馋涎欲滴,蟹的鲜,淀粉的软,年糕的糯,充斥味蕾,倘若再配以一杯加了冰糖和冰块的杨梅烧酒,那滋味,当真是妙不可言!突然想起,宋代大文豪苏东坡嗜蟹成癖,常以诗换蟹:"堪笑吴中馋太守,一诗换得两尖团(螃蟹,古称尖团)。恐怕此刻的我,也是这种心境了。


  8—11月份是吃蟹炒年糕的最好时节,只要回故乡,蟹炒年糕是必点的,风尘仆仆地一推开家门,那熟悉的香味扑鼻而来,家人微笑的脸,母亲温柔的话,都氤氲在了这热气腾腾的蟹炒年糕里。于是,一切的疲劳都在这香味中烟消云散。


  爱极了故乡的蟹炒年糕,因为,那是家的味道。那些爱过的食物,那些感动过我们的岁月不会忘记,故乡的美食,是我们匆匆岁月的底色,厚重而深沉,足以让我们余生的岁月温暖而鲜活。

作者 杨显慧


杨显慧


宁波市庄桥中学 校长

高级教师

国家教育部2018年部级优课获得者

浙江省第二十五届春蚕奖

宁波市中学语文学科骨干教师

江北区中学语文名师

江北区作家协会副主席


2徐霞客重游宁波记


  公元1613年5月19日,我自浙江宁海西门出发,历三十年,遍游大半个中国。406年过去,人间巨变,踏千山,看万水,唯有那座最初出发的城市令人难忘。四百年后,我重返甬城,以慰思念之苦。


  宁波在东海之滨,倚山面海,得天地灵气,养育八百万儿女。


  我喜欢这儿的山,它叫四明。或许你并没听过这个词语,但你一定知道唐朝有位著名诗人贺知章,晚年隐居宁波,自号“四明狂客”,李白则称他为“四明逸老”。今天,我来赏景,自然不探究贺知章旧事,但我相信贺知章也爱这叫四明的山,爱这山的风骨。江南的山,并不会如李贺笔下“云横秦岭”那般雄奇,也不会像孔子所见“登泰山而小天下”那般壮阔。但四明山俊逸,就像这地方的人,眉目清秀;四明山清朗,也像这地方的人,骨骼清奇。


  我喜欢这儿的湖,它叫东钱湖。或许你仍然没听过这个名字,但你一定知道宋朝有位宰相王安石,公元1047年,年轻的王安石就在甬城鄞县担任县令,坊间流传,他到任后心系民生,第一件大事就是疏浚东钱湖。今天的东钱湖,碧波万顷,白鹭自水畔飞过。它是一轴江南水墨,展开在城市东面,一片湖,一片温柔水域,它代表城市内心柔软的部分,它收纳了这个城市优雅的气质。


  我喜欢这儿的海,它叫东海。在宁波,你可以从许多地方抵达一片海。你可以在松兰山听听大海的耳语,可以在洋沙山看到红日从白浪里喷薄而出。这里的海,水温四季分明,水产就格外鲜美。站在东海边,我才再次确认了宁波的性格,宁波人经世致用,商赢天下,你不得不相信,是东海给了这座城市包容并取,气吞天下的秉性。


  我喜欢这儿的楼,它叫天一阁。其实在我们那个时代,这栋楼就已屹立在城市中心了。今天,它的存在显得尤为重要,它是世界最古老的三大家族图书馆之一。这座楼,风景自然可观,水榭亭台,曲径通幽。但不知为什么,当我再次走近它,突然有了新发现,我想天一阁是城市的心脏。宁波有山,有水,有海,也有高楼广厦,但若没了这个阁,就缺了一颗心,一颗千年斯文的心。


  重游宁波,这山、这湖、这海、这阁,这样的水土,这一派明丽景致深深打动了我的凡心,我决定以《徐霞客游记》销售所得版税,于东钱湖畔购入小楼一栋,颐养天年。


  老夫这辈子不愿再漂泊了。


作者 徐海蛟

2019年6月14日中午12:50完稿


徐海蛟


作家  作文名师


专注写作,致力人文写作教育。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曾获人民文学新人奖、浙江省五个一工程奖、浙江省优秀文学作品奖等。著有《故人在纸一方》《别嫌我们长得慢》《孩子的世界你不懂》等13部书。


3选择蓬勃


  大清早,一阵嘈杂的音乐把我从睡梦中拉扯出来。


  我实在不想起来,辨出声音的方向后,朝它大吼一声:“给我关了!”


  几秒钟后,声音住了,可我已睡意全无。


  他,又在跳舞了。两手一端,脖子一抬,往前,往后,旋转,他给自己打着拍子,他没有舞伴。每当我从无法摆脱的习题中抬起头来,总能看到父亲在客厅转来转去,或是听到楼上脚底摩擦地板的声音,我不反对他跳舞,只是无法欣赏他的前卫和“优雅”,一个中老年人更适合散散步下下棋什么的,显得沉稳些。姐姐和母亲倒都很支持他,我也不再说什么。


  真正认可父亲的改变是在公园里看他跳舞。


  那天傍晚,一家人在杉井奥特莱斯吃晚饭,饭后,父亲一看表,说,到点了。于是独自朝旁边的集士公园去了。剩下我们三个,闲聊闲逛,路过新开的健身中心,在路口碰到一支骑行队,一路都是奔跑的身影。到集士公园时,熟悉的音乐在傍晚的余光中恣意穿梭。放眼望去,大约三十四号人,以花坛分界,一边是齐舞,放的是《站在草原望北京》,另一边是双人舞,多是男女搭配的跳,有的还穿着统一服装。他们也都大约父亲的年纪,也有更年长一些的,其中一个老太太,跟着后排摆手,倒也可爱。


  “看,你爸。”母亲笑着说。


  我朝母亲指的方向看去,父亲在第一排,他的乐感不错,和音乐契合得很好,身体也灵活,遥遥看去,颇有几分矫健。此时的父亲好像变成了另一个人,在暮色里散发着年轻的活力,一位五十一岁的父亲,在他生命的下半程选择热烈和积极,这难道不值得高兴吗?我小心地收起偏见。


  “你怎么不一起去?”我问母亲。


  “我给老妈报了瑜伽呢。”姐说。


  对于运动,母亲略显羞涩,毕竟运动和年纪多少是相悖的,运动的观念更是年轻而时尚,仿佛是另一种生活方式,而阻碍我们靠近它的,恰恰不是年龄,而是内心的散漫和消极。一个人选择运动,他将和过去说再见,一群人选择运动,他们将收获热血和激情,一座城市的人选择运动,这座城市会更加年轻,更加灵动。


  “现在人都运动,蛮好的。”母亲说。


  “对,动起来好。”我回应。


  天渐渐暗下来,灯光渐次亮起,整个城镇透着一种迷人的蓬勃。


作者 姚十一


姚十一


  


90后青年作家 ,浙江省新荷人才,鄞州区首届文学新锐,第二届青年文艺之星。


天津医科大学毕业的她,自小热爱写作,对文学有着极强的嗅觉和天分,放弃医院编制,专注写作与写作教学。作品见于《山花》《青年文学》《文艺报》《西湖》《长江文艺好小说》《思南文学选刊》等国内知名刊物,著有小说集《月亮照常升起》。



4又见凌霄花儿开


  我家楼下巷子里,有一堵矮墙,平素貌不起眼,这几天又成了网红,因为今年的凌霄花儿,又到了开花的季节,灰色的矮墙,一架青藤,一墙绿叶,满壁鲜红。


  这儿的凌霄花,有的一藤垂下,两朵并蒂,冠分左右,像两个斜靠一起拍照的美女;有的一朵接一朵串在一支藤上,如同一支萨克斯管;有的四五朵拥簇在一起,象中学女生的闺蜜照;还有一朵一朵独自开放的,像小姑娘生气时撅起的小嘴巴...... 千姿百态,万种风情。


  凌霄花招来了野蜂引来了彩蝶,也让很多路人驻足。有的人会凑近一朵嗅一嗅,有的会伸手挈一朵瞧一瞧,所有的人都会掏出手机拍一拍。人与蝶共处,人与花比美。


  我原来对于凌霄花并没有这么喜欢。某年凌霄花开的时候,爸爸送我上学经过这里停下来拍照。爸爸问,喜欢吗?我说:“谈不上喜欢。我觉得凌霄花就如我们班的婷婷,总拿妈妈买的新衣打扮自己,总爱用爸爸当官的身份炫耀自己,爱慕虚荣。”


  爸爸哈哈一笑:“你这观点是从舒婷的诗里来的吧?......我如果爱你——/绝不像攀援的凌霄花,/ 借你的高枝炫耀自己。/ ......”


  我点点头。


  爸爸说,我不赞成你的观点。依我看,凌霄花与被它依附的墙头之间,是一种付出与回报的关系:你让我攀缘,给我向上的台阶,我给你开花,绽放我一生的美丽。因而这堵墙才会引来大家瞩目,几成网红之地。否则,不是垃圾成堆,就是狗屎熏人,甚至会被人推倒。


  爸爸又说,这个世界上,万事万物不仅相互联系,也是相互依存的。比如,人类依附于地球,但人类创造了灿烂的文明,让地球不再蛮荒。再比如,爸爸妈妈生养你很辛苦,但你对我们的信任和依赖,让我们感觉很幸福。对了,《致橡树》后面那段正表达了这样一种关系,会背吗?


  我会背的:“......我们分担寒潮、风雷、霹雳;/ 我们共享雾霭、流岚、虹霓。/ 仿佛永远分离,/却又终身相依...... ”


吴启钱

写于2019年6月14日14:00-15:00

吴启钱



法律援助律师 ,前政协秘书长,《宁波日报》特约评论员,专栏作者。写作以时评、杂文、散文小品等为主,有作品刊于《杂文月刊》等处。开有个人公众号:“钱哥法语”


5垃圾分类,甬城新风尚

  世界上没有垃圾,只有放错地方的宝藏。 ——但丁


  宁波,这个钟灵毓秀引领时代潮流的开放城市,这个书藏古今、港通天下的历史文化名城,这个拥有近八百万人口的世界四大港口城市,正以垃圾分类引领甬城新风尚!


  我是学生,垃圾分类,我能在以垃圾分类为主题的绿色课堂里探索新知,学垃圾分类之精髓;垃圾分类,我能参与垃圾分类包干制度,小手拉大手,献垃圾分类之绵薄之力;垃圾分类,我能参与垃圾分类之知识竞答,感垃圾分类知识之无穷。


  我是居民,垃圾分类,我能领到两个垃圾桶和每天一个的贴有住户基本信息的垃圾袋,感垃圾分类之便捷;垃圾分类,我能在楼道、小区、街道、公交车站、影院看到垃圾分类之宣传,悟垃圾分类之奥妙;垃圾分类,我能登上优秀家庭垃圾分类光荣榜,作为优秀家庭成员被表彰,享分类出色之荣誉。


  我是宁波,垃圾分类,我能少一点垃圾,多一些资源,体垃圾分类之重要;垃圾分类,我能揽东海之壮阔,以干净的面貌笑迎天下来客,拥江南之纯洁与美好;垃圾分类,我能为居民文明素养之提高而鼓舞振奋,领文明城市之美称。


  安蒙斯曾经这样说过:“垃圾应该成为当今时代的一首诗。”是啊,垃圾分类奏响了时代的主旋律,已然成了甬城新风尚,每一个“我”都能投入其中,真正实现垃圾的变废为宝,这样的宁波何尝不是一首明净的诗,一支明媚的歌,一幅明朗的画!如诗如画的宁波,有品不尽的家乡风味,看不尽的家乡风光,说不尽的家乡风俗,更有道不尽的家乡风尚——垃圾分类。


  垃圾分类,甬城新风尚,甬城因你熠熠生辉!


  留甬城一片蓝天,润世界一泓清泉!


作者 洪蕴


洪蕴



东恩中学1911班,现三位一体考入效实中学(白杨校区)。初一任大队长,初二、初三任校团委学习委员和班级团支书、学习委员。连续六学期被评为校全面素质发展生,获王宽诚奖学金。


6山和海的四季味道


  俗话说,民以食为天。我们的祖辈将吃饱肚子当作头等大事。而现在,我们早已不会为饿肚子而忧愁。我们在饮食上开始追求传统、精致和创新。一年四季,宁波美味从不缺席,山中珍品,挑逗着你的味蕾,海鲜珍馐,沿袭甬港的风味。


  春的味道是新鲜而清爽的。植物的苏醒和萌芽带来了山中珍品——春笋。每年,我们一家都会驱车赶往四明山掘笋,刚刚从泥土里刨出来的笋是口感最脆爽的,甚至是可以直接吃的。我们自家最爱的是油焖笋,挑选较嫩的笋,用酱油上色,色泽鲜亮,少许糖增加了甜味,略咸的味道刺激着味蕾。若油焖笋太油腻,香椿是一个不错的选择,外婆家就种有香椿树,春天香椿树发芽,外婆会摘取树梢上最嫩的两三对叶片,颜色微微发红,表面还泛着油光,用这最新鲜的食材做一盘香椿炒蛋,外婆也会把香椿嫩芽腌制,长期保存,随时食用。


  夏的味道是热烈而饱满的。刚刚过去的清明和端午,不仅仅是传统佳节,更是享用各色美食的好时候。清明有清明粿、清明饺,一青一白,一甜一咸。这绿色的面皮是用自家种的艾草汁液染制的,天然有机。我们家还会在清明粿外裹上糯米,刚出锅的团子圆滚滚,糯米雪白剔透,让人垂涎欲滴呀!端午吃粽子,豇豆粽、蜜枣粽、蛋黄肉粽随您挑选。每至端午,我们一家人都会围坐在一起裹粽子,这才有家的味道,粽叶中包裹的是家人的祝福和期盼。


  秋的味道是咸咸的海风味。宁波不是一个四季分明的城市,春秋总是会被夏的炎热和冬的凛冽掩盖。宁波是沿海城市,自然少不了海鲜。八、九月是品尝螃蟹的最好时节,白蟹、青蟹、大闸蟹琳琅满目。螃蟹洗净,撒上料酒,放上两片生姜,大火蒸煮。开盖之际,热气缭绕之间,我们就可以大快朵颐了。螃蟹也可以腌制,宁波最有名的就是红膏咸蟹,这是最下饭的菜品了,红色的蟹膏溢出蟹壳,搭配半透明的蟹肉,没有人可以抵抗这样的美味。


  冬的味道是团圆的幸福味。宁波人过年的饭桌上总会有汤圆和年糕。宁波汤圆早已远近闻名,筷子一戳团子,芝麻馅流淌出来,黑白相间,一口一个,我总是吃不厌。年糕的谐音是“年年高”,宁波年糕的工艺也是一流的,香糯可口,爽滑弹润。另外,白斩鸡、春卷、咸菜黄鱼、醋溜带鱼等等都是年夜饭的宠儿,一年的尾声自然要包括所有味道,这才有年味。


  日本作家黑柳彻子在《窗边的小豆豆》中提到过山的味道和海的味道,我觉得这不就概括了宁波的味道。作为宁波人,我享受着宁波独有的风味,这何尝不是一件幸事呢?


作者 成朱轶


成朱轶



宁波大学人文与传媒学院15级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现已被南京师范大学现当代文学专业录取。


我是成朱轶,土生土长的慈溪姑娘。就读于中文系的我热爱阅读和电影,爱写书评,却鲜少有机会再写命题作文。作为一名即将毕业的大四学生,这次难得的机会让我能重回青涩时代,握住一把少年时光。


7打糍粑


  我的家乡在宁波。这里没有什么秀美绮丽的风景,有的是肥沃的土地,淳朴的民风民俗,还有忘不了的美味……


  说到过年的一些习俗,我最难以忘怀的就是老家的打糍粑。


  糍粑是用蒸熟的糯米放到石槽里,用石锤捣成泥状制成的,是中国南方一些地区流行的美食。那年冬天,终于要打糍粑了,我们都十分高兴。大家拿出了工具,把用“腊水”泡了一星期的糯米拿了出来。(腊水是指腊月的水。因为用腊水泡了一星期的糯米口感爽滑,而且更是软的不得了,仿佛用手轻轻一捏它就碎了。)腊月里打糍粑可是一年中的大喜事,全家都很高兴,亲戚邻居都来互相帮忙。年轻的姑娘总是用标准的普通话向我们一遍又一遍地解说着打糍粑的由来。外婆带着大包小包的东西,带领我们来到“比赛现场”。


  来到打糍粑的现场,满满的,都是人。舅舅们,邻居家的叔叔们早已做好了准备。他们脱下来厚厚的棉衣,高卷袖管,一副跃跃欲试的样子。糯米饭倒进石头中间的小缺里。外婆管那叫石臼。爸爸,叔叔,舅舅们开始捣起来。每隔一段时间,外婆就要翻一下臼中的糍粑。到糯米糯粉打成胶状时,外婆不停地往石臼里倒进自己调制已久的秘方,还用手不停地揉着。咦?本来白色的糍粑怎么变成绿色了呢?原来外婆把绿豆磨成粉末,加上了莲子中间的那点绿,再把它们一起加上了3:2的水,绿茶酱就调制成了。不一会儿,绿油油的绿糍粑就做好了。看看别家的,也是形态各异啊!有的做的是红糖糍粑,有的做的是枣泥糍粑,……看得出来,大家为了这次比赛绞尽了脑汁呢!


  大家把自己做的糍粑蒸了起来,到了夜晚,整个场地都被香味笼罩了起来,就是我们品尝糍粑的时候了。每一户人家都要拿出自家做的糍粑,不论是路人还是来玩的,只要碰到这尝糍粑会那可就能大饱口福了,十里的街,各色各样的糍粑随便尝,不用交一分钱。令我最难忘的是香芋糍粑和椰香糍粑,真是又香又脆,香芋软得使我牙齿都不忍心咬上一口,太香了!椰子的丝滑让我陶醉,直到深夜,尝糍粑会还没有结束。大家欢笑着,收获着美味,收获着和谐的气氛,真是乐不可支。


  你说我家乡的糍粑怎么样?快来尝尝吧!


作者 陈玥宏


陈玥宏



陈玥宏,海曙中心小学毕业,2018年考入宁外,现就读于宁波外国语学校J2106班。爱好文学,喜欢阅读,希望在文字的世界里,寻找内心的宁静。


8身边的风景,身边的人


  前不久的端午假期,到三江口走了走。夜幕降临,三江六岸的高楼上,炫彩的灯光亮起,组成一个个美丽的图案,岸上的光,江中的影,每一个欣赏到这幕风光的人,脸上也是光采奕奕。有人用宁波话说了一句:“阿拉宁波蛮好的。”而这句话,刚刚也在我的脑海里浮现。


  宁波,是生我养我的地方,是我已经生活了40多年的地方。


  也许是太过熟悉,反而忽略了身边的风景其实有多美好。再想想,身边好多美景的由来、变迁,自己正是亲历者,于是更加感慨。


  就像三江口,每天上下班都会经过的地方,却常常是匆匆而过。而停下脚步欣赏风景,竟会舍不得移步。而回想小时候,我坐在爸爸或妈妈的自行车上,被推行着走过江厦桥的时候,那桥还是一座浮桥。就像老外滩和宁波美术馆,甬江边的最美风景之一,让人流连忘返。而在上世纪90年代,我在上海上大学的那四年里,曾多次来到这里,为的却不是看风景,而是到轮船码头赶上去上海的轮船。


  也许是太过熟悉,反而忽略了身边还有很多东西,其实都让人惊艳。就像红膏咸蟹、宁波汤圆、咸菜大汤黄鱼,父辈祖辈在家都做得娴熟无比,在宁波人的日常餐桌上,它们满足着宁波人从小到大养成的味蕾,而在饭店的菜单上,它们都是“宁波菜的代言人”,让中外宾客一尝宁波风味,大快朵颐。


  还有无数和我一样生活在宁波的人们,有的说着宁波话,有的还不怎么会说宁波话。身边的人,其实也是一道风景。


  宁波人,共同传承着家乡千百年来的习俗。闹元宵,宁海前童那一带是一定要在正月十四闹的;过中秋,是一定要过八月十六的;立夏日,小朋友是一定要参加“拄蛋”大赛的……还有各种各样的非遗项目,传承人的技艺让人惊叹。


  宁波人,也共同营造着家乡的新风尚。马路上,斑马线前,那一辆辆停下礼让的汽车,给每一个过马路的行人都留下深刻印象;大大小小的公园里,傍晚或是入夜时分,到处可见散步、健身的人群,无论男女老少;每一个居民小区里,垃圾四色分类已经深入人心……


作者 任晓云

任晓云


宁波都市报系 首席编辑



“新闻”以各种形式频频入题

除了语文还广泛渗透到各个科目

这透露出什么样的信号呢?

来听听权威专家的分析吧!


中高考,本地媒体“很忙”


  新闻和媒体入题,不是第一次,也不会是最后一次。而且,分数所占比例往往不低。记者发现,以往入题以新闻报道为主,而此次选择了新闻写作体裁。


  回顾本地媒体入题经历,仅语文卷就上了多次,真的“很忙”。


  比如2018年中考语文卷。《宁波日报》一篇题为《“科幻世界”中的新宁波品牌》就出现在阅读理解部分,作为阅读材料出现。题目总分值是10分,相当于语文总分(150分)的十五分之一。


  更“彪悍”的是,2012年《东南商报》甚至还“猜”到了浙江省高考作文题。就在当年考试前的十多天,《东南商报》的头版和二版刊发了和考题一模一样的博文《坐在路边鼓掌的人》



  除了语文卷外,社会思品也是高频率将新闻入题的学科。四眼碶中学社会思品教师,浙江省教坛新秀陈家晶老师常发朋友圈感慨,“看看最近的新闻,又可以给孩子们出练习卷了”“为防考试无话可说,必须多读报看新闻”。


新闻(媒体)入题

并非宁波特色


  新闻(媒体)入题因其鲜活生动、贴近生活,让考生喜闻乐见、倍感亲切。


  今天上午,不少学生考完出来,不约而同提到了《宁波晚报》,兴致还挺高的呢。


  记者了解到,其实新闻(媒体)入题,并非宁波特色,各地都是“真爱”。结合近几年高考试卷中涉及的新闻素材,上至国家大事,下至家长里短,无所不包。入选题目,从词语选用题、语病题,到语用表述题以及社科类阅读,甚至作文题中,新闻入题创意层出不穷,角度更是花样翻新。


  倘若从命题角度加以归类,主要有以下一些:

  一、新闻概要,要求给新闻拟写一个标题(2007年高考福建卷)

  二、新闻点评,以新闻报道为依托,点明要害(2006高考北京卷)

  三、新闻串词,为使新闻播报更加平易自然,加承上启下的话。(2004年全国卷)

  四、取关键词,提取一段话中的主要信息,写出四个关键词。(2005年高考全国卷)

  五、新闻采访,根据专家回答概括主持人的提问语。(2007年高考安徽卷) 

  六、补写结语,根据文意写出结论性的意见(2004年高考浙江卷)

  七、图表分析,根据短讯,报道黄金周旅游情况。(2007年高考天津卷)

专家点评


本地新闻入卷考是趋势 多多益善

宁波市教科所 基础教育研究室 李丽博士


  不难发现,无论是高考语文作文,还是中考思想品德科目,选用本地新闻作为试题素材。这样做,可以引导学生了解、热爱家乡,更都关心读书以外的世界,自然是多多益善。


  所谓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我们要为新闻入题而点赞。消息写作方式,在历年考题中不多,但这不代表学生一窍不通。三四年级学生为学校体育运动会写一篇报道,不正是这种写作形式?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显然不能局限于“考试考什么,教师教什么,学生学什么”,而是要创造便利条件,在让学生掌握科学文化知识的同时,多让他们参加社会实践活动,让孩子们活得更接地气,帮助学生们更好地触摸新时代的发展脉搏,感受家乡经济社会发展取得的丰硕成果。


  新的社会环境下,信息的获得越来越多元。孩子们可能被勒令不要过多的接触手机等电子设备,因为怕伤到眼睛,或沉迷游戏,但孩子依然可以通过阅读纸质内容来学习。


  每天都接触一点点,培养独立思维能力和犀利的“眼神”,因为现在所考察的内容,大多不是“临时抱佛脚”可解决的。



今年中考语文作文,新鲜而不意外

陈菊飞  海曙区教育局教研室中学语文教研员 宁波市名师


  2019年中考,是统编教材实施之后的第一次中考,大家都高度重视,热切期待,今天上午终于揭开了“盖头”。一份语文试卷,最引人关注的肯定是事关语文“半壁江山”的作文。


  今年宁波卷中考题,任务型写作是“以今天(6月14日)宁波市2019年初中学业水平考试为背景,挖掘新闻素材,写一则消息”。对于命制这样的小作文,其实完全在我们的意料当中,我还甚至猜测过,会不会要求写演讲稿呢!


  这样的任务型表达,新鲜而不意外。因为:


  1、 基于教材,考查表达能力。写作消息这一能力要求源自统编教材,整个八年级上册第一单元,都在围绕新闻这一体裁进行活动探究。教材从新闻知识、新闻阅读的路径、落实新闻采访的任务,到最后“怎样写消息”的技巧点拨,每一个环节都有详细的策略指导。所考的,都是我们学过的。


  2、基于生活,落实知识的运用。“书上得来终觉浅”,创设真实的写作情境,让学生有话好说是写作教学的一个法门。这道题,活学活用,以最真实的情境,考查学生开发新闻素材的能力,写作知识的实际运用能力,是这份试卷的一大亮点。


  3、基于思维,挖掘新闻素材。这道题的难点,在于学生在紧张的考试压力之下,不知道如何下手。考生可以写什么?其实,静下心来想一想,能写的太多了!从社会关注度上看,可以从考试院对今年中考的具体安排做一个介绍,如参加中考的考生人数,考试的时间,查分时间。从生命个体看,父母这段时间怎样为你做饮食调理?一早,你赶到考场,路上看到了什么?交通拥挤吗?到了校门口看到了什么情景?老师穿着什么?他们说什么?然后把这些材料进行分析、归类、整理,从而提炼出最有新闻价值的优秀素材。甚而至于,2019年宁波市学业考试的试卷中都有写作素材可以提炼,比如首次将消息写作放入语文中考,比如整份试卷加大了传统文化的考查分量等等,这些都可以从学生的视角,成为优秀的素材。


  这样的题目,启发我们怎么学习语文——用好生活,为了生活。语文的学习从来不该停留在书本,更大的天地在阅读、在生活本身;学习语文的目的绝不仅仅为了得考试高分,更是为了提高我们的生活能力,新闻写作,就是为了以后我们的工作学习服务的。



☞☞ 更多新闻,请看甬恋APP!


来源 宁波晚报 记者 徐叶

编辑  乐冬妍


精彩推荐

宁波一周4人因它中毒!这道餐桌上的常见菜,不少宁波人爱吃!

紧急提醒!它被禁售了!宁波还在用的人一定要当心!

宁波这4家电影院被投诉了!看3D电影眼镜居然要收钱?影院说…

宁波30岁白领整个胃切除!他一日三餐都吃外卖,还爱吃…

2年内,居民医保个人账户将取消!为什么取消?你的待遇会降吗?

今天起的5天!宁波这里人气要爆!

刚刚!宁波3.8万考生高考!2019年浙江作文题出炉!考的是…你会怎么写?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