剧评分享 | 不错过好戏,不虚度光阴
祝莫利教授教师节快乐!
《最后14堂星期二的课》插曲
《The Very Thought Of You》
(上下滑动查看歌词)
The very thought of you and I forget to do
想起你让我忘记
The little ordinary things that everyone ought to do
那些小事 每个人必须做的小事
I'm living in a kind of daydream
我生活在白日梦里
I'm happy as a king
我像女王一样开心
And foolish though it may seem
虽然那可能很傻
To me that's everything
对我来说 那就是一切
The mere idea of you the longing here for you
只一想到你 对你的渴望
You'll never know how slow the moments go
你不会知道 时间过得好慢
Till I'm near to you
直到我接近你
I see your face in every flower
在每朵花中我都能看到你的脸
Your eyes in stars above
每颗天上的星星都映着你的眼眸
It's the thought of you
只是想你
The very thought of you my love
想你 我的爱人
I see your face in every flower
在每朵花中我都能看到你的脸
Your eyes in stars above
每颗天上的星星都映着你的眼眸
It's just the thought of you
只是想你
The very thought of you my love
想你 我的爱人
《最后14堂星期二的课》:
关于这部剧和金士杰的演技,我真的无话可说
文 | 大雪
作者简介:大雪,新媒体工作,情之所钟,正在吾辈。
看《最后14堂星期二的课》这部剧之前,我幻想过无数写这篇剧评的可能,而且坚信自己可以长篇大论地滔滔不绝。毕竟,关于死亡的主题、上演了七年的经典、金士杰“逆天”的演技,每一条都值得大书特书。然而,真正看完这部剧,我发现自己失语了。坐在保利剧院里,除了拼命鼓掌,我的大脑一片空白,觉得根本无话可说。
既然无话可说,我们还是先从原著找补吧。
剧本改编自《Tuesday with Morrie》,中文的通常翻译是“相约星期二”。这是美国作家米奇•阿尔博姆创作的自传式长篇纪实小说,讲述了作者的恩师莫里•施瓦茨教授在辞世前的14个星期的每个星期二,与米奇分享他的生命体验。小说以时间为序,采用的是第一人称独白方式。
单说名字,从《相约星期二》到《最后十四堂星期二的课》,绝对是天才的改动。“相约星期二”这个名字,太过朴实了些,而且酷肖“鲁豫有约”的命名方式。而作为一部戏剧的名称,“最后14堂星期二的课”,短短几个字就交代清楚了故事情境和人物关系,还顺手设置了悬念,实在是高。
虽然直面死亡,但这并不是一部具有强烈戏剧冲突的戏。看开头我们就已经明白,全剧的进程一定是罹患渐冻症的莫里教授病情逐渐加重;主人公学生米奇,在与老师的对话中逐渐认清自我。结局也在意料之中,一定是莫里教授去世。
那么,这样一个一望便知的故事,到底靠什么吸引人呢?
靠情绪的变化和推进。
强迫症的我数下来,在老师患病后,米奇一共到老师家中拜访了9次。原著小说确实写了14堂课,戏剧舞台则根据所需做出了剪裁。
第一次拜访,米奇完全是局外人的心态。出于偶然,他在电视上看到了患病的老师接受采访。想到多年未曾联系,米奇决定前去探望。这次探望纯粹是例行公事性质,尽责任而已,基本不走心。两人的谈论内容也仅仅局限于分别之后米奇的人生经历。那时的米奇,还没有真正意识到自己面前的老师和死亡之间的关联。所以他语气轻松,西装革履地侃侃而谈,根本不会注意到他频繁接听电话时老师露出的微妙表情。
转折点发生在第二次的拜访。米奇本来以为自己尽到了义务,不会再去想到患病的老师。然而,老师提出的几个问题在他脑海中挥之不去。
“你和你的心灵能和平相处么?”
“你过去16年都干了什么?”
“米奇,你来我这到底是要干什么?
”“你想不想知道死亡的滋味是什么?”
“你能够好好做人,并全心全意的做好么?”
这些提问驱动了米奇的再度拜访,也成为了之后星期二课程的主题。
关键性事件由一个鸡蛋沙拉引发。当米奇亲眼目睹了亲爱的老师已经完全没有能力操纵自己的手臂,把最喜欢的食物鸡蛋沙拉送到嘴里,米奇终于意识到了问题的严重。他先是背过身去,不忍心看老师艰难地试图控制自己的肌肉。
之后他捡起老师打落的碗,故作轻松地吹着口哨安慰老师。然而我从米奇的声音里,听出了他其实哭过。之后那些连续的课程,师生之间谈了很多,死亡、衰老、家庭、爱、遗憾、原谅……每一项内容都是人生中的大命题。他们讨论的内容明明很沉重,然而表达方式却极其轻松,轻松到你甚至会忘记这是一个临死的病人的最后时光。病入膏肓的莫里,会煞有介事地告诉米奇他要正式宣布一件事情。“让护士给擦屁股这件事,我看就是今天了”。
莫里也会哭,会痛苦于自己渐渐消逝的生命。他说在佛教的信仰里,会有一只小鸟,每天站在人的肩膀上,重复问这样的问题:“是今天吗?你做好准备接受死亡了吗?”灯光转暗,阴影里的莫里,在独自一人的时候,就会望向自己的左边肩膀,轻声问道:“是今天吗?”
然而,在学生面前,莫里一直是一个风趣而豁达的老师,他传达的永远是爱和温暖。正如他对米奇的叮嘱:“以后你来我的墓地,要带着毯子和午餐,可以坐下和我谈谈天。这次换你说,我听”。正如他给自己想好的墓志铭:“一个老师,到死都是”。
就像戏里说的,我还太年轻,知道自己会死,但没把它当回事。所以,当与死亡有关的问题一个个从舞台上抛来,我只能选择无话可说。太多的人其实都是这样,未经沧桑,安敢谈死亡?作为观众,我们能做的只有敬畏与反思。
说过了剧情本身,再来看看这部剧的其他加分项。这部剧的演员只有两个,布景的处理也极其简单。一架钢琴,一张桌子和几把椅子,仅此而已。场景的转换主要依靠多媒体投影。如今的戏剧,多媒体的运用越来越纯熟,花样也越来越多。相较而言,《最后十四堂星期二的课》走的路子中规中矩,但也刚好与全剧的整体氛围贴合。
值得玩味的是舞台设计。表演区被设计成了圆形,圆形里有一个白色的半环和一个暗色的内切圆。剧里提到了莫里教授病后开始信佛,圆形或许带了点佛教里轮回的象征意味,又或许传达了一些类似“在死亡中获得大圆融”的生死观。全剧的进程中,米奇绝大多数的表演在白色的半环区域内完成,而病后的莫里教授,再没有踏出过那个暗色的圈。生与死,就在明与暗里进行着沟通。
最大的加分,当然就是金士杰的表演。毫不夸张的说,如果不是金士杰来演,这部剧很有可能沦为干瘪的灌鸡汤。
然而关于金士杰的演技,我也觉得自己无话可说。因为金士杰的好你根本就说不出,没有哪个词能够描述那种精准、恰切。对于金士杰的表演,我真的体会到了语言的无力与苍白。大抵什么东西做到极致,都是近乎“大音希声,大象无形”的存在,不可说,也没法说。
江滨柳、白坛、伯爵……无论哪个角色,他都能找到最舒服、最自然的表现方式。你不会感觉到他在表演,你也根本不会意识到自己是在哪一刻入的戏。只有场灯大亮,看到周围纷纷退场的观众时,你才能恍然意识到“啊,结束了”,之后陷入更漫长的怅然若失。
莫里教授这个角色,金士杰演了七年,他自己如今也是六十六岁的年纪了。发病时的痛苦,手臂的僵硬,无奈的呻吟,调侃学生时带点狡黠的眼神,跟米奇妻子通电话时刻意放软的语气,享受时的陶醉,弥留之际的坚持……实在是想象不出,金士杰对于所有细节的处理怎么就能好到这个地步。尤其是全剧的后半部分,莫里教授病情严重,连头部的活动都受限制。所有的表演,被局限在了表情和语言的范围之内。然而金士杰,就是能靠轻轻的一句话让台下的观众在一瞬间哭出声来。
弥留之际的莫里,躺在病床上。他几乎已经丧失了调动自己表情的能力,只有断断续续的言语。明明是气若游丝、吐字含混,但金士杰,就有本事把这些含混的字句清清楚楚地送到你耳朵里,再狠狠砸到你心上。
金士杰流露的,不是所谓的气场,气场这个词攻击性太强。我只能很不准确的用“气息”这个词。他站在那,并不光芒四射,但他的气息会在全场散开。他是那种在润物细无声中让你佩服得五体投地的演员。
这种双人的对手戏,一定要像太极的推手一样,有来有回才好看。也就是说,饰演老师的金士杰推出的一系列情绪状态,饰演学生的演员必须得接的住、接的稳,还得恰如其分地推回去。更何况,学生米奇这个角色是贯穿全剧的核心叙述人,全剧的节奏也要由他来带。难度之大,不言而喻。
说实话,我最开始对卜学亮有偏见。因为一直以来,他给我的印象都是搞笑主持人。只看过《又一夜,他们说相声》,我担心卜学亮的表演会浮,夸张太过。幸运的是,我错了。借用节目单上印着的、来自歌手蔡琴的评价:“卜学亮的深度在这出戏里,平实地流露出来;他就像水,金士杰是条会游的鱼,二者缺一不可!”
什么是死亡?死亡是一个我们可能花上一生才能想明白的问题。而在剧场里,当我们见证了太多的生老病死、离合悲欢,能够静下心来想想故事以外的真实人生,那就是戏剧的最大意义了。
《情书》剧评:
#雕刻时光的分享# 《情书》,保利剧院
文 | 小佛搞特
作者简介:小佛搞特,女,北京市作协成员,满脑袋黄色废料,一肚子破铜烂铁,贪图享乐的物质范儿。
恍惚的生命体,一万次的错过,时间淹没在故事里,终究带走了你我,最后期望的相遇。
被周涛与孙强深情演绎的舞台剧《情书》,用一种特殊的美好,以及无尽的惆怅,完整了两个人并不完整的相遇、共存与分离。把悲哀的歌唱得异常婉转,本可以动听的故事,在现实里被踩成了破碎的残片,一点点的拼凑,又一点点的消亡。人生的际遇总不能顺心如意,大约在不如意中的那一份奢望才是真正的曙光。
年少的相遇本应该是一种福气,越早的遇见,就越早的明了,一个恍惚的惊艳,就可以打开心扉深处的那一扇门,深藏其中的秘密在时光之中,要么淡泊,要么深邃。
故事中的主人公无疑就是深邃在生命里的那一种。少男与少女的故事带着斑斓的色彩开始,能够遇见就是最美好的开始,但好的开始并不一定可以让故事有延续。分离是必然的发展,两个青梅竹马中的小心思,终究成了北京与广州的天涯海角,一次不经意的分离,几乎成了永久性的分离,自此,再也,再也很难相聚。
女孩的父母的分开,让故事的幸福走向改变了方向。当初一心想要当工人的少年,牢记着女孩曾经跟他说过的话,读了大学,入了社会,成为精英。而远在南方的的女孩,离了校园,谈了恋爱,奔放世间。两个人奔向不同的道路,路,越走越远。当女孩去到美国的那一刻,我们仿佛预见了未来,从此的天涯海角,再没有同一条经纬度了。
这就是一场悲哀的故事。
故事里的男孩可以一直看到他的热情,那双眼在心里深深的瞄着女孩的背影,无论在任何一个地方都在期盼相遇。或者他早就找到了一生的珍藏,多么想把珍藏变现,却被现实的无力所控制。也许不是因为现实,而是一阵风,一片云,她们的样子,你永远也不可能真的抓住。
本应两小无猜的戏码,在女孩那里却显得薄弱了,想必这就是人生的安排吧。你爱我如生命,我亦爱你,但这爱,并不等价。感情的天平都是可着自己的心思嬉戏的,谁要在乎你的来龙去脉,谁又真的理解你的肝肠寸断,我只要安心在自己的世界里,就是不一样的烟火。女孩在广州与人恋爱,在美国同人结婚,这一切的故事发生发展都随着他们的书信往来告知了彼此。当女孩的故事飞快的翻页的时候,男孩的心一直停留在大北京的深邃里,停留在年少时的时光中,没有前进,只是静待,不能做什么,又不能什么都不做,爱而不可得,真的痛过。他的眼眸始终如一,可是有些故事离他实在是太远了,除了祝福,还能有什么呢。
心里稍微有点不安,为了男孩的那一份心思,有点苦,有点涩,不酸,心却酸。
当两个人的故事一起前进的时候,很多风景又变了样子。这世界上就是有一些人,仿佛注定要上演有缘无份的戏码。你单身,我已婚,我空窗,你有人。我们永远不在同一个水平线上,错过,就是故事的核心。
看得特别心累。总觉得大家都缺了那么一点点的努力。
女孩的故事线更丰富,仿佛一直没有停息的过着自己精彩的生活,对于男孩的等待我想某种意义上她是明白的吧,可是一直活在她自己的世界里,也许一切就已经注定了。有时候觉得,你明明知道一个人深爱你如一切,却偏偏要用最轻描淡写的话告诉对方你所有的感情近况,并且天真无邪的把态度进行下去,其实真的挺残忍的。但是残忍背后的爱有多少,始终耐人寻味。我想如果不是不爱对方,那么就是太爱自己吧。否则如何舍得,总是让爱你的人受伤害。如何舍得呢。
男孩的心路走得艰涩一点,感情的选择也来得更晚。甚至当多年以后两个人再相逢的时候,男孩拉着女孩的手急奔去度过二人世界的时候,我不禁在想,如果此时给他一个抛妻弃子的选择,回归爱情与梦想的最初,是不是他也有可能狠下这个心,用决绝换取一切。只是生活没给他这个机会,女孩也没有给他这个机会。但是这个诱惑,他未必能够抵挡。大概爱了一生就应该是这个样子,别谈什么伦理道德,别说什么现实未来,能够拉住的手,能够抚摸的脸,能够看见的人,能够拥住的你,这就够了。
错过的故事,终于让错过落了幕。有些人天涯海角的爱着,有些人风云变幻的分着,最终,人的生命会消失,而他们的故事,终究要消亡。这是一场必然的悲情,没有能够坚持的相遇,没有可以碰触的交集,没有终成眷属的运气。
我在过程里一次次的泪目,这并不是纯粹的或者美好的爱情经历,甚至,不够完整,但这就是人生,无法把纯粹铺在生命里,不能让美好填满所有的际遇,不完整的碎片就是完整的生命诠释。我们不想选择,却紧握在手的人生。原来可遇而不可求,这么难过。
周涛的演绎出乎意料的少女感,撒娇起来还是蛮有意思的,坐的远,看不到她的脸,只是凭感觉的话,真是表现的努力了,还是很有带入感的。孙强一如既往的好,有孙强的表演基本已经是演出成功了一半的保证,不过扮嫩这件事对孙强老师来说大概是不合适的,从蹦蹦跳跳到踢球玩耍,我略有些不适,至于少年人的小情趣撒娇,我大概接受起来很辛苦,放我一马吧,其他部分都是极出色的,年龄看来是个复杂的表现,不知道怎么克服才好。
比预期要来得满意,虽然演出时间略短,舞台不是太复杂,表演的也不是轰轰烈烈的浓度,但是有些心绪的波动,就在那么几个画面里,一切都已经够了。珍惜所有的,追求所爱的,人生说的容易,做起来,好难。
《老舍五则》剧评:
大喜大悲荒唐事,你我皆是局中人
文 | 溜溜球
作者简介:徐飞,喜爱话剧的女文青,现在北京某高校工作。
《柳家大院》:关于女权
大院里,100块现大洋买来的媳妇,被不讲理的公公、霸道任性的小姑子和没主见的丈夫逼得上吊自杀了。被逼死的媳妇一身红衣、红盖头躺在舞台正中的桌子上,“逼死人三人组”分坐在各处,轮流甩锅。她丈夫埋怨她小姑子,为什么那么欺负她,她公公一再呵斥,这怨不得别人,100块现大洋买的,为这还欠了很多债,怎么对她都不为过。她小姑子跋扈的劲儿,把锅甩给隔壁家的女人,说上吊前俩人嘀咕了半天。
隔壁家的两口子加上另一边算命先生的角色,算是交代故事背景的人物,这媳妇怎么来的,嫁进来之后是怎么被这一家人欺负的,最后怎么逼死的,让人唏嘘。看似同情,实则看热闹不嫌事儿大。不过,隔壁家的女人有一句话说对了,她对那小姑子说:你别看你今天欺负你嫂子,以后你也一样被别人欺负(大致这个意思,不是原话)。
果然,这段戏的最后,小姑子盘腿坐在了正中的桌子上,一身红衣、红盖头,家里没钱,无论她爹当初如何维护她,现在也只能把她卖给别人家做媳妇,她的明天就是她嫂子的昨天,循环,可悲。那条她嫂子当初上吊的绳子,一直悬在上梁,仿佛一道枷锁,再蹦跶,终究逃不过那个圈。
人说:当你凝视深渊的时候,深渊也在凝视你。同理,当你将别人的一辈子打包看作100块大洋的时候,你也终将被别人视作100块大洋,所谓尊严,所谓活着,都抵不过这个。
官宣说这一则的主题是关于女权,啥权也罢,最怕的就是这个群体内部互相瞧不起,从而由内部的分裂给外部的侵犯带来可乘之机。“苍蝇不叮无缝的蛋”,在这个视角,做了很好的注解。单纯说女权,剧中的小姑子和嫂子就是很好的例子,今日我狠狠的欺负你,明天我也踏上那条不归路,这中间,谁又赢了呢?还有那隔壁家看热闹的,一通挑拨、假意哭嚎,当初却没有救人于水火,给人该有的规劝,看到了别人的可悲,殊不知自己也是局中人。
扩大到这一家子乃至这一家子所代表的底层人,经济上的拮据确有无奈,这不是说他们努努力挣一挣就能取得根本改变的。然而,那人与人之间最基本的善意呢?不怕穷、不怕弱,怕就怕,心里所有的委屈都发泄在折磨自己人身上。当你欺负自己同胞的时候,就要想到,有一天,也没有人会保护你。
这一则当中,那一身红衣、红盖头的运用真好,开头是自杀后的嫂子穿着这身嫁衣躺在桌上,结尾是被卖了的小姑子穿着这身嫁人。同样的着装,同样的位置,同样的桌子,预示着女性命运的死循环。那舞台上与周边黑色对比强烈的一抹鲜红,刺眼;中国人传统中象征大喜的红色,在这里却包裹着大悲。设计的好。
《也是三角》:关于婚姻
一对逃兵兄弟,手里攥着不多的钱,在对妓院经历做了一番大讨论后,决定娶个老婆过上稳定的小日子。可是,经过向中介询价,问题来了,钱不够俩人各娶一个老婆的,于是大哥提议,俩人共娶一妻。那中介人虽然惊讶,可是能挣钱的买卖,总不能往外推吧。于是,就找了个穷人家,用很低的价格买来了一个姑娘,并隐瞒了“三角”的关系。
新婚之夜,小弟让给大哥。那姑娘认定了大哥就是她的丈夫,再无其他。谁知第二天,换做小弟了,从小幸福瞬间转为惊讶与抗拒,让人心酸。可是,任她百般拒绝,两兄弟分别从舞台两边走向正中间的她,这个“三角”关系终于把她逼进死胡同,无处逃脱。这一则戛然而止,伴随而来的是至极的荒谬和稀碎的人心。
荒谬的时代孕育荒谬的社会,荒谬的社会铸就荒谬的人性,荒谬的人性苟且荒谬的生活,没得选择。所以,who is to blame?
曾经威震江湖的断魂枪传人退隐江湖,也拒绝了江湖中人求传绝活儿的请求。原因在于洋枪洋炮的进入,使他认识到,再厉害的功夫也是肉体凡胎,一枪就能让人毙命。功夫何用?英雄何存?现在,不过给“徒弟”们教点儿皮毛,作为天桥卖艺混口饭吃的本钱罢了。
时代变迁,更新换代,这是历史车轮不可阻挡的力量。昔日的英雄也可能在今天无用武之地,一场场时代大潮翻滚,我们如何才能一直保持立于潮头?有些东西没有用了,但是它所象征的英雄主义的那股子劲儿,恐怕还是有些价值的吧。毕竟,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
《上任》:关于黑白道
黑社会老大应邀担任稽查队长,管治安,滑稽吧。最经典的台词恐怕是他跟马仔说的那句:“历朝历代,官和匪都是同一块儿现大洋的两面!”这匪摇身一变为官,就要对曾经同在道儿上的社团兄弟动手了,行动之前,队长用工作经费先带各位队员在馆子里搓了一顿。酒足饭饱,开始“剿匪”,可是……
道儿上的兄弟听到消息,直接来到稽查队要钱。你尤二爷不让我们扰乱治安,那您得给兄弟们进山的路费啊。于是,稽查队的工作经费还不够养活这帮土匪的。所以,这面儿上白治黑、其实是黑吃黑的路子行不通哇。稽查队在又一次大吃大喝的团建活动后解散了。
看来,这官要成了匪,不要指望能坐稳位子;这匪要成了官,也别妄想整出新花样。要想这社会变好,就必须把“官”和“匪”结合的现大洋给劈开。这一出上任的闹剧看起来滑稽,却又是多少社会现实的浓缩。以恶制恶终非善治,以暴制暴不能久安。
《兔》:关于同性
官宣说这一则主题是关于同性,我不以为然。一位一心想成为角儿、想下海的票友(男旦),不顾师傅的劝阻,将自己的亲妹妹送给大帅做姨太,获得其支持,名曰“为了艺术”。那位大帅一出场,满口糙话,说自己就喜欢看男旦;那位男旦,对于自己被包养的命运丝毫没有警觉,成名挣钱的欲望盖住了一切;那位被牺牲的亲妹妹,在舞台的最边上,自始至终一声不吭,象征着她没有主权、没有尊严的地位。这一则在男旦终于下海的时刻停止了。最后字幕显示:半年后,他死在大烟馆里,最终也没成角儿。
与其说这一则的主题是同性,不如说是对伶人这一群体社会地位的解读以及一些人对艺术的亵渎。这个桥段让我想起了《霸王别姬》中张国荣饰演的角色与葛优饰演的角色的那段戏,不知你是否也会想起?
不同的是,我对这则戏中的男旦是不认同的,一是他对自己没有清醒的认识,二是他对艺术有着不正当的诠释。正如他师傅说的,他做个票友可以,但是想成角儿,不是那块料。为了这个,牺牲了妹妹,牺牲了自己,已经不是值得不值得的问题了。没记错的话,是木心说过吧,吃饭是为了艺术,可是很多人,艺术却是为了吃饭,这是不会有好作品的。
而那个大帅的角色也是很有代表性的,这世界总有那么一撮人,他们行着龌龊的事,却非要给自己戴个高尚的帽子,比如艺术。艺术本是净化心灵、抚慰人心的,却被这些人拿来当做遮羞布。对于这种人,就该狠狠扯下来,让他们在世人面前散散德行。
最后说说舞台效果。这五则,转接很自然,同样的舞台背景,同样的道具,比较统一的色调,一人饰演五则中的多个角色,倒像是一部大戏中的五幕。这样的设计非常好,既减少了转接过程中调整舞台布景的繁琐,又在实质意义上符合这五则的关系。这就是那个时代,社会的缩影,每一则面向一个问题、一个或几个群体。老舍之所以是老舍,我个人认为,最见功力的就是人物形象的树立,作品中无论大小人物、主角配角、戏份多少,都很立体,切中要害。对于社会问题的诠释也是一针见血。
话剧我更喜欢北京人艺的路数,那种传统的,布景精致写实、任何一个小道具都很真实的感觉是我的菜。相对而言,这部戏的路数就比较现代了,这样的戏中布景道具很精简,所以,这部作品在每一则中,演员的站位、灯光的配合以及演员的台词呈现都会被放大,更要精益求精,在这些方面,可以说非常成功。
最后的最后,回归到故事的本身,不得不感叹,与社会的变革、科技的进步相比,人性进化的速度真的太慢了。当我们品评剧中小人物的时候,会发现,你我皆是局中人,我们不可避免的要为自己抗争,在这条路上,但求认清自己,心怀善意,悲悯而行。
不错过好戏,
不虚度光阴。
在剧场看到好戏之后,
你会用文字记录下你的感受吗?
接下来,北京保利剧院
还会给大家带来众多精彩演出:
【俄罗斯】尤里·伊万诺维奇·耶列明导演
蒋雯丽、刘钧主演
《明年此时》
林兆华导演
张若昀、黄璐主演
《三姐妹·等待戈多》
【以色列】约书亚•索博尔导演
孙强、安娜伊思·马田、冯宪珍、闫楠主演
《犹太城》
林奕华导演
张艾嘉、王耀庆主演
《聊斋Why We Chat》
日本松山芭蕾舞团第十六次访华演出
芭蕾舞剧《新白毛女》
英国原版创意舞台秀
《STOMP破铜烂铁》
三度来京、最“原汁原味"
《维也纳约翰施特劳斯管弦乐团2019北京新年音乐会》
也希望您在观剧后多多投稿!
形式不限,字数不限,
只要是你的有感而发,
我们都由衷接受,并且有好礼相送!
(本期三位剧评观众分别获得孟京辉戏剧作品《琥珀》的演出票一张,感谢《琥珀》的大力支持!)
剧评须知
基本要求
凡在北京保利剧院观看的演出均可参与征集
内容形式
文字、图文、音频、视频形式皆可,形式不限,字数不限
(也可以将您在微博、豆瓣和微信朋友圈的观后感截图发给我们)
上传渠道
1.将剧评评发送邮件至bjyw@polytheatre.com
2.将剧评以留言形式发送至保利剧院订阅号后台,或者本文留言区
获奖通知
上传时请注明姓名及联系方式(电话),以便工作人员与您取得联系
奖品细则
该活动长期有效,剧院将根据时间进程更新奖品内容,具体奖品将在订阅号及官方微博定期更新公示
选座、购票请点击下方阅读原文
或者登陆北京保利剧院官网:blpw.polyt.cn
近 期 好 戏
(点击海报,即可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