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资本主义的心态
在封建社会,阶级间等级森严,一个人的出身基本决定了他的一生。强权下人们只好认了,谁叫我不是太子呢。而在资本主义环境下,十年后同桌已是大款,风光无限。不可否认有偶然因素,但不容忽视的事实是,大家曾是一个山沟出来的。遗憾的是,人不轻易在自己身上找原因。
成功者总是少数,但人却总高估自己的才能。失败者容易自卑,但人性的自我安慰能力强大,不仅为自己开脱找原因,还要为成功者把脉。这时候无所不能的道德上场了,心中有个声音总在呼喊:这个万恶的社会制度不奖励最正直的人,而是把光荣给了那些投机取巧,剥削劳工的资本家。他之所以失败是因为他的诚实,不屑卑鄙手段。
失败者们需要一个“完美的世界”。大部分老百姓心中有恨,但对象都是模糊的抽象的东西,是一些他们可能都不大想去搞清楚的名词概念,比如“管理”“资本”“血汗工厂”什么的。他们的认知水准已经注定了是一群等着被煽动的乌合之众。
过去,美国知识分子对资本主义的仇恨会比欧洲等国家更普遍更厉害。在欧洲,上流社会流行沙龙,这里面有商业巨子也有纯文学作家以及潦倒的作曲家。而且沙龙霸不是富翁,反而是作家诗人知识分子在主导,富人们摸着美腿手持香槟假装听得懂普鲁斯特在说什么。总之气氛文艺而友好。
大家知道美国人没什么文化,但也需要圈子。美国的社交界是富翁主导,作家起码得类似斯蒂芬·金这样的畅销书作家才可能参加。大家聚在一起只是打牌蛋逼娱乐八卦。因此美国社交界与知识分子之间就有了一道鸿沟。社交界蔑视知识界,知识分子因为钱少而鄙视有钱人是满身铜臭味的粗俗市侩!
这就很难避免知识分子们动用自己那颗灵活不足自负有余的脑袋思索:这个社会怎么了?居然不按照“智力”工作的“真实价格”给予报酬,而偏要优待那些简单的贱工。这就好像一个苦读数十年的博士生毕业后发现自己的收入还不如小学没毕业的女模特一个零头。这时候心理出现不平衡是人性,不怪博士。更何况我们的博士深受马克思固有价值论影响。至于体制内的那些负责解释的专家学者,严格说真实的身份算强盗军事。被人包养吃人嘴短,不必奢望他们能说出什么人话。
而事实上,正是资本主义私有制的确立让资本积累成为可能,私有制保障了资本积累的安全性,让大规模的高效率的生产成为可能。物质极大丰富,满足人们的各种消费欲望,社会繁荣发展。
个人能力与境遇的千差万别,贫富差距是必然发生的。但失败的人们总是要给自己一个说法。资本主义制度成了替罪羊。只不过,失败者们不知道的是,就他们的能力而言,他们的所得已经是一个公平制度能给予的最好报酬。
上篇:没得选才最惨
分享,关注理性乐观派
长按下面二维码,识别二维码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