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这一篇,终结了无数篇

2017-06-19 吴主任 理性乐观派

这是一篇收到了99%好评的微博问答。目前为止4000多人花块钱围观。在微博上看过了也没关系,值得反复阅读。标题来自众多网友好评里的我认为最恰当的一个评价(还有一条夸得更过分,说这是问答史上巅峰杰作,观念史上的又一篇名作)^_^

_______


这是几个注定无法在一篇问答里说清楚的问题。而且问题的角度也诡异,比如一切问题都用奥地利学派原理解释,显然不是这样的,情感问题可能就不适用(从冷冰冰的成本收益角度看,属于经济学范畴)。但我大概能明白你想问的。


奥地利学派也是当时学界对一群来自奥地利经济学者的蔑称。很显然,门格尔不会在发表《国民经济学》的时候说,大家好,奥地利经济学派今天成立了!思想界的这种“互相瞧不上”的传统保留至今,百年后传到中国,本地化得也异常生动,也许你经常会听到“中华田园奥”又或者“国奥”这种称呼。这其中比较可笑的是,甚至连xxx和xxxx这样的文盲也能十分鄙夷地说出“这些国奥”这种话。可以肯定,这些货色根本不知道自己在说什么。


什么是奥派,有兴趣的可以去搜索了解,也可以听我粗略说两句,奥派坚持主观主义,认为价值是主观的,并非商品自带的固有的属性,值不值,看行动;坚持个体主义,“只有人才行动”,因此在分析问题的时候面对“政府”这样的概念,最好要清楚,里面是由一个个具体的也追名逐利的人在行动着。米塞斯的巨著《人的行为》这一书名基本是最好的概括了。


奥地利学派内部也不是完全没有分歧。比如说哈耶克跟米塞斯就有一些分歧。


摘自《米塞斯大传》

摘自《米塞斯大传》

摘自《米塞斯大传》


可能这些截图看着有些费劲,用大白话来说,哈耶克认为中央计划在理论上是可行的,只要在技术上可能达到经济计算上的突破。比如说,未来以什么“大数据”的名义,可以搞出一套“科学的”中央统一计划。米塞斯认为,这是不可能的。反驳社会主义,一条足矣,只要生产资料不私有,再精密的科学的计划都是行不通的。


在对政府的态度上哈耶克也是暧昧的,哈耶克不仅如上图所示,经济体系需要政府来计划指导,在福利方面,哈耶克后期也说过,政府应该搞起来。相反,作为奥地利经济学派的“极端”代表罗斯巴德则一路从逻辑推演到无政府资本主义。对此,给友人的信件里,米塞斯认为,罗斯巴德是极具有天赋的学生,但有点走火入魔了。并且在现实里,这种“极端”也大大破坏了自由至上主义在人们心目中的接受程度。就是说,一下子太极端了,人们接受不了。后面这算是从传播的角度考虑了。


是否坚持金本位,是否应该百分百准备金,知识产权问题,这些都有分歧。有分歧很正常。某一种观念是否叫“奥地利经济学派”在我看来都不重要,更不用说是“进口奥”是“国奥”还是“田园奥”,当年在一堆智者的激烈的厮杀中甚至惊现过“藏奥”这样的美名。


如开头所说的,问题的表述角度是有问题的,包治百病,万能药,没破绽。这些词太可疑了。但如此提问也说明了,哪怕是误解,至少奥派或者说“国奥”们已经给人留下了一些令人可疑的很糟糕的印象。


所以,我大致从“主观主义”,“个体主义”,以及经常被误解的经济学中常见的“理性人假设”等来粗略地或者说粗糙地阐述我的一些看法。一些思考的角度,是不是奥地利学派真的不那么重要(不欢迎任何蠢货跑过来说这不是正宗奥派,爱NMD是不是)。


1、主观主义


教科书上告诉你劳动赋予了商品价值。但,实际上一件商品或服务的价值仅仅取决于人的主观偏好。比如说,哪怕有人耗费十年花十个亿在一个荒漠里盖一栋摩天大楼,如果完全没有人愿意去居住或者租用办公,那么这栋楼的价值基本是零。但依然可以算在当年的GDP里。相反,若是在北京这样的城市,在繁华的商业街,一个老破楼可能价值千万。


如果你认同这一点,那么对政府带动的大型建设称之为“刺激经济”的政策就可以有个正确的认识。并且现实的结果也是如此,中国西部地区大量豪华鬼城,大量政府自以为是规划出来的工业园区。另外,你也就能知道什么是产能过剩,按理,市场的价格调节,在严重过剩之前早就有了信号,即使最糟糕的情况,也会做止损处理。但我们的产能一边过剩,一边继续生产。越亏补贴越多,保住就业很重要。


另外,偏好只能是序数,无法相加。一个人在选择看电影还是看书之间,选择了看电影,只能得出偏好,并不能说看电影比看书让他幸福了多少个具体的指数。所以,当一个政策在说提高全社会福利的时候,比如说征更多的税来满足一些所谓的医疗教育等方面的福利,且不说强制分配的抢劫性质(显然这是无法绕过去的),凭什么认为每个人都觉得相比被剥夺的金钱,他们因为在医疗或者教育上的福利更让他感受到更大的效用?


2、个人主义


我认为这可能是最重要的一个看问题的角度。彻底的自由主义,实际上就是坚守个人主义,拒绝集体主义以及利他主义的诱惑。这么多“主义”阅读起来非常不友好,简单说所有人每天都在做无数的选择,基于某种目的。并不存在“群体的”,“国家的”或“集体的”目的。有的只是集体内部的个人目的和行动,我们通常说“政府”的行动只是一种概括抽象的比喻,实际上是基于特定关系的具体人的行动。但这里并不否认社会上人与人之间可能存在的交易或者冲突,也就是经常被诟病的“原子化”社会。


坚持个人主义的重要意义在于,每个人作为个体存活在这个世界上,没有比自己更重要的。不管是以多么伟大的名义或者口号来侵犯个人的行为都是邪恶的。任何以牺牲少数人的利益来换取全社会(实际上就是其他多数人)的更多财富也都是不对的。因为,任何人都可能在某一时期被打包成少数人。而每一个独立的个人是最小单位的少数派。


现实中的很多纠纷,看似缺乏监管,实则产权的模糊导致,但人们会以类似“公共利益”的共识为名从根本上不打算在产权的明晰上解决,而是通过权力介入。这当然是极不公平的,结果只可能是牺牲少部分人的利益,甚至多数时候都是牺牲了全部人的利益。


3、理性人假设


首先请大家思考一下,以下这些行为,哪些你认为是理性的哪些是非理性的。

  • 抽烟、吸毒、狂吃甜食。

  • 为了所谓的“真爱”抛弃了已有的家庭和万贯家财。

  • 坚持买彩票。

  • 只是因为更精美的包装,为一本书多掏了30块钱。

通常,我们会认为以上行为多数都是非理性的。或者干脆这么说,日常生活里人们时不时就会说出“人在很多时候都是非理性的”“我又冲动消费了”等等类似的话。也就是说,没有人会认为人的每一次行为都是理性的。对经济学“理性人假设”的质疑,开头通常是这么说的:“经济学都是建立在人都是理性的前提下,可是人很多时候并不是这样……”


这时,你若说,并不是这样的,我认为你说的这些行为也是理性的,人的任何行为都是理性的,包括那些看似疯狂的行为。那么,话题基本就僵住了,甚至会被认为是强词夺理。这是主流经济学“理性人假设”给自己埋下的一个巨大的坑,被后来通过一系列包括《怪诞行为学》《无价》等等畅销书带动起来的所谓“行为经济学”打成了筛子。这些书用各种试验,非常有说服力地告诉人们,非理性一直在主导着人的行为。


《怪诞行为学》的一个经典案例


这个案例特别有说服力,正常人看完不禁大呼原来套路如此深,自以为理性的行为实际上并非如此。陷入了深深的沉思,如果他又看了一些类似《钓愚》这样的以此质疑整个经济学理论的弱智畅销书,除了质疑经济学之余,忍不住都要为自己深谙“奸商”套路庆幸。


让我们抛开人在做选择时理性和非理性的纠缠,因为更深入地争论只会滑入语言学和心理学的范畴。首先我们要知道,人的每一次选择是否“理性”,并不以事后的结果又或者旁人的理解来判断。比较常见的例子有投资,绝对不能因为投资失败而判断一开始的行为是不理性的。否则,吸烟,不锻炼等等在科学上证明不利于身体健康的行为将都可以判定为不理性。飞蛾扑火的行为,旁人可以评价其“不理性”,但行为人在行动的瞬间是满足了自己那一刻的主观偏好的。这就有了为爱情不管不顾的疯狂行为。每一次选择,行为人都在做出一种对自己来说效用最大的判断,至于结果是否能达到目的,那是另一件事。


目的,行动,结果。但行为并不必然达成目的。至于糟糕的结果是否会让行为人获得教训,调整认知,那就是下一回合的事情了。


所有这些质疑经济学,强调人类非理性常态的畅销书,说白了根本与经济学没有任何关系,这是心里洞察和营销策略的相关知识点。只对卖弄和卖货有帮助,不要说自己是经济学,至少不是我理解的经济学。


4、观念与权力


我以前经常举计划生育政策的例子,假设在一个封闭的村子里,多数人都持有计划生育观念,都认为计划生育是为了全村的共同富裕所必须付出的代价。那么,身在这样的地方,一个清醒的人,一个认为自己生育权不应该被侵犯的正常人,除了离开村子,一点办法也没有。此时最大的阻力并不是神圣的村法律,而是民意。随着时间的推移,村里有更多人发现了计划生育的问题,血腥残忍他们还能忍,但一想到人口结构的扭曲老龄化等问题,他们觉得有必要商讨做出改变。


这时候分两种情况,一种是大部分的村民依然不觉得这个政策有任何问题,为了全村的利益,多年来一直都这么执行,这时需要一个也许是姓邓的村支书出来讲话,温和地告诉大家,摸着石头过河,试试嘛。一套政治艺术,避免民意的反弹,相配套的必须是强力推行下去。这是一种松绑,但要知道这背后需要强权支撑。好听点的话叫,权力壮士断腕。另一种情况是,绝大多数村民都意识到了问题的严重,那么不管村支书姓什么,古今中外一切统治都得迎合民意,政策自然废除。


现实的情况肯定不是非此即彼,而是混在了一起,相互作用,村运如何,形势主导,运气成分更大。


如果你能把这个例子扩大化,把计划生育政策换成其他各种政策,你大概就能理解,在具体的事件当中,每一个个体的观念对一个社会的走向是何等重要。当然,现实是极其复杂的,当一种统治愚民时间够久,脑子里全是自己培养出来的大便,这个时候追寻改革,一时间权力亦是骑虎难下。就好比当年东德领导人告诉赫鲁晓夫,不这么统治,就乱了。但这份理解并不足以让你我赞同权力导致的牺牲。这是一份可悲的真相。


5、最后


奥地利经济学派实际上只是一门告诉人们,什么样的行为必然导致什么样的结果,人类自由繁荣的必要条件是什么。这是规律,就好比苹果一定会掉下来。但一个熟知这一规律的人可能是个主张法西斯的人。这其实不矛盾。


人类已经用全球几亿人的生命做过好几次大型的社会实验。有些人说,当年很多美国包括萨缪尔森在内的主流经济学者都曾称赞前苏联制度的伟大,大意是想说,谁也别牛逼,大师都曾看走眼。这种话呢,的确是最能彰显谦虚和智慧的。然而,在上个世纪初,奥地利学派的米塞斯几乎是以一人之力,对社会主义思想进行了反驳。称之为毁灭一切的制度。欧洲在社会主义化,甚至全球都在对中央统一计划经济抱有期待。只有到以极其残酷的代价的呈现,人们知道痛了,才开始反思计划经济的不可行。


如果你有兴趣的话,《社会主义》这本书还是能买到。干预主义的思潮一直就没有散去,看看没落的欧洲,有卷土重来的征兆,近百年前米塞斯的深邃智慧和严密逻辑依然不过时。


没有什么学说是完美的,也是与时俱进做各种争议,比如同样认同奥地利学派的张维迎老师就并不同意如今的很多奥派对知识产权的看法。但在大方向上,尊重个体的权利肯定是共识。当我们评价这个社会的进步与否,评判的标准并不是哪个派什么学说,而是是否让个人权利更少地收到侵犯。


如果每一次的对问题的探讨都硬塞进现实,这种做法其实并不是尊重现实,而是不尊重智力。因为没有人知道现实的进步会在何时发生,是有赖于强权还是更多人观念的改变。当下的更适宜的做法也并不是多数人能够直接左右的。


个人主义或者自由意志主义更偏向于一种哲学思想,一种基于逻辑推理的豁然开朗。现实有很多令人不满的地方,不是你我任何一个普通人可以迅速改变,但至少我们可以做到在内心里有更清醒的认知,驰骋于思想的辽阔之地。对个人而言,这是学习自由主义更重要的意义。


最后,如果说了这么多你一句都没听懂或者基本不同意,不要紧。下面说个能听懂的。在极其现实的可操作的范畴内,不管当下环境如何,也不管你内心里持什么观点,不偷不抢,能多赚钱就多赚钱,这是个体在任何一个社会里实现更大自由的最有效方式。不是自欺欺人的那种,什么内心里获得了极大的自由。


赚钱是一个人最好的修行,也是一个人对社会做出的最好贡献之一。


上篇文章:“销售锻炼人”就是句屁话

长期推荐:这些孩子的未来,也是这片土地的未来


iPhone用户长按图片识别

这一篇至少值10块钱吧!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