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这个时代最大的骗局,就是把免费当福利

吴主任 吴主任 2019-02-14

Otto Eckmann •  1896


最近的一个新闻,国办发文:城镇小区配套幼儿园不得办成营利性幼儿园。


有支持点赞的,有表示担忧的。我看到的一条点赞比较高的评论说,这样的幼儿园师资和环境都不会得到保障。略表欣慰,感觉有越来越多的人能正确思考问题。当然,这显然不是真实的世界。支持点赞的还是占多数。


上个世纪20年代初,距离今天将近一百年了,米塞斯就以其严密的逻辑称系统地从经济学的角度证明了社会主义的不可行。《社会主义》这本书副标题是:经济与社会学的分析。那时社会主义思潮比较时髦,米塞斯是这么形容的,社会主义观念一度既崇高又简单……实际上我们可以说,它是人类精神最具雄心的产物……它如此壮丽,如此大胆,理所当然激起了最伟大的憧憬。如果我们想把世界从野蛮中拯救出来,我们就必须驳倒社会主义,我们不能心不在焉地对它置之不理。


那个时期欧美有相当一部分知识分子为苏联模式唱赞歌。结果呢?米塞斯的声音太微弱了,并没有阻止东边的苏联的大规模社会主义实验,一切后果都在米塞斯的预料中,甚至更糟。


如果用最简单的链条来总结社会主义的必然失败大概是这样的:没有了自由市场,生产资料公有,也就没有价格机制,也就没有了最重要的价格信号,也就没有与需求有关的信息,生产什么,生产多少,这完全就是拍脑袋的,走向崩溃是必然的。


《社会主义》一书在当时震惊了我们整整一代人,而且我们只是渐渐地和痛苦地才相信了这部论著的核心命题。这是哈耶克曾在几十年后的某一版《社会主义》的序言里的评价。


哈耶克是米塞斯的学生,但在世界范围内的知名度是要远高于米塞斯。我认为主要有两个原因,一个是他获得了诺贝尔经济学奖,另一个是他后期的研究逐步远离了经济学,在20世纪的30年代末,哈耶克意识到,只对社会主义进行经济学批判是不够的。之后哈耶克以极大的热情投入到了被他称之为“理性的滥用”的研究计划。最为知名的作品大概就是《通往奴役之路》。这是本政治学著作,畅销得不像是一本晦涩的严肃读物。从传播的角度看,哈耶克是对的,因为从经济学角度的批判,受众太少了。


通往奴役之路,还有后半句,由善意铺就。俗称,好心办坏事。回到国办的这条新闻,是一个道理。人们不知为何痛恨教育的盈利,似乎如果谈钱,教育就会被玷污。当然,更主要的是,都想要免费的。公立的便宜。


如果同样的操作换个领域,国办发文:城镇小区配套餐饮店不得办成营利性餐饮。人们估计就崩溃了,因为吃饭现在早就不是问题了,而且很容易想到这么一搞,生活的上限也就是饿不死。而换成了教育,由于上学难上学贵的存在,很多人就转不过弯,以为问题出在国家没有安排更多的公立幼儿园。


前面说由于缺乏价格信号,没有五花八门的需求信息,中央统一经济必然出问题。那么,现在需求很清晰,少儿教育,为什么不好呢?很简单,大包大揽是财政上的巨大浪费,也就是低效,低效来自两方面,统一分配导致积极性不足,外部缺乏竞争导致服务的低效。被遏制的市场服务导致了人们没得选。长期的结果很清晰,去这种幼儿园的都不是什么高级人才,有本事的人看不上,而且公立就避免不了关系户,孩子也得不到什么好教育。不要以为这里有什么高深的道理,或许从今天开始你需要明白,高深的道理往往都简单。


餐饮是一种服务,教育也是一种服务。吃饭这种头等大事人们都不怕市场化,不怕出门吃饭被商家毒死,但教育市场化,人们却很恐惧。这么说很奇怪,实际上人们并不这么想,多数人终究渴望免费,信任监管。


我这里的读者几乎都明白这个道理,说多了都像在喊口号了。但我认为放到更广阔的人群,多数人是不信任市场经济的,从医疗到教育。这种抵触心理也许来自最早的教育,也许来自各种媒体的误导,还有一些教育相关的负面新闻会放大人的恐惧。


不谈什么形势比人强了,强如米塞斯和哈耶克,从各个角度为自由市场正名,喊了上百年都未能褪去各国主流的权力干预色彩,每个人能做的不多,但对诸如类似的新闻能有个正确的认识,至少不坏吧。也许等到有一天,这种新闻一出就被网民的唾沫淹没时,就很难不对未来乐观。


END




接下来的时间,我想给大家推荐一个保险知识公众号。

 

【保哥和八姐】

 

保哥毕业于中南财大,在保险公司摸爬滚打了十年,主要是做保险产品设计和核赔类工作。现在开始写公号,一是而立之年已过,想对多年的工作经验做一些梳理,二是确实也喜欢写作,年轻时有一个作家梦。

 

他的老婆八姐是早稻田的金融硕士,标准的学霸一枚,也在金融圈内混,经常香港大陆两地跑,偶尔也会帮老公写点文章。

 

他的公号也是我为数不多会打开的金融号之一。通过看他的文章我学到了不少保险知识。如果你正要了解保险,不妨关注看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