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锡进的对与不对
抗疫导致了经济活动的整体下降,无论经过多少中间环节,最终会变成我们的财富损失,尽管这种损失是不均匀的,有人损失多一点,有人损失少一点,还会有人反而事业增长,增加了财富。
上述损失的表现会是多方面的,其中之一就是一些物价会上涨,还可能有普遍通胀。我相信世界大部分地方都会这样,中国去年GDP不管怎么说还是正增长,肯定有很多国家的情况比中国糟得多。有的国家给每个人发钱,但那属于哄大家,都发钱就基本等于都不发钱。
上面两段话引用自胡锡进前段时间的微博发言。
“都发钱就基本等于都不发钱”这个说法被不少意见领袖和大量的网民嘲讽。
胡锡进是《环球时报》的总编辑,他的公开发言几乎等同于官方的声音。胡锡进的特殊身份,导致了无论他说什么,总是会引起针锋相对的两种立场。一种是力挺老胡的,另一种则是无论他说什么都是“别有用心”。这是令人遗憾的现象。
我个人常年看胡锡进的发言,越看越觉得相比网络上层出不穷的变种野生歌颂家,胡锡进很多时候的发言还蛮中肯的。
抛开发言人的身份和动机,只看内容。都发钱基本等于都不发钱,这是很基础的经济学常识。假设每个人发一万块钱,草草算下全国就多出了14万亿的货币供应,对应的商品和服务并未增加,物价瞬间上涨。若发钱能解决问题,给每个中国人都发一个亿,人人都是亿万富翁了。
但个人当然不愿意也不习惯去这么想问题,更关心是自己能否获得抗疫补助。对有千万资产的人而言,一万块钱不算什么,但对广大的低收入人群,一万块钱就很多了,似乎可以极大地改善他们的生活。如果这么看,胡锡进的说法就“不对”了,因为他并未考虑每个人主观上对发钱的期待。
那么看起来似乎发钱是好事,至少有利于低收入人群不是吗?
我们可以设想一个极端情况,既然一万块钱对社会上少部分有钱人没差,贫困的人多出一万块钱也不可持续,不如趁这个机会好好平衡一下,一人发一亿,让全国人民的财富水平基本持平。这种冲击之下,市场瞬间全面崩溃。不会有任何一个人愿意持有纸币哪怕一秒钟,一张卫生纸都会被当成资产收藏。这时候差距抹平了吗?并没有。当纸币不如卫生纸,房子之类的不动产就是天文数字了。差距越拉越大。
因此胡锡进的“不对”还在于说法保守了,给所有人发钱基本等于都不发钱,这个结论并不严谨。事实上给所有人发钱看似解决一些低收入群体眼前的困难,多买几件商品,但最好出手要足够迅速,谁先花谁赚到。可是当大家追赶着消费的时候,物价的上涨速度会比想象中的还要快。而更长远地看,类似房子这样的保守保值资产必将再次迎来一波猛涨。当然,价格可能在很长一段时间被死死摁住,但总有摁不住的那天。到时候人与人财富的差距又会再次拉大。
总的来说胡锡进不赞同给所有人发钱,这个观点我是赞同的。首先是不可持续,意义不大,其次货币的泛滥最受伤害的必然是低收入人群。
疫情之下,很多行业受损严重,尤其是中小微企业。如果企业黄了,工作都没了,那是最惨的。这次受疫情冲击最大的是那些小微企业。占企业总量80%的小微企业吸纳了70%的就业。因此在抗疫的过程中确实有必要针对中小型企业减负,无论是税收还是社保,尤其后者占据了一大块的成本。假设你税前工资是8000,企业和你一起要交给国家4000社保和公积金(这4000企业出大头,做为员工的你出小头,你的部分是企业从你工资里代扣的,你不知道而已)。
“就国家来说,要把这种影响压到最低,其中最根本的办法还是要精准抗疫,缩小经济活动减少的规模和范围。如果一些地方搞粗放和不计成本的抗疫,最终都会转化成为经济代价。所以精准抗疫就是在保经济保民生。”
你瞧瞧,老胡说得多中肯啊,比那些一味赞美歌颂的不知道高到哪里去。
反正精准抗疫也好,科学抗疫也好,随便怎么形容都行,不是重点。只要无数在疫情中受到重创的中小微企业能活下去,人们就有活干、有收入,有钱养家、还房贷……这才是实实在在的。
推荐:发钱和减税的区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