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语言”: 2018(江苏卷)高考作文题目有感而发
2018年高考于6月7日拉开帷幕,今年高考语文作文题目陆续公布。在3C君看来,2018年江苏高考的作文题目非常清新:花解语,鸟自鸣。生活中处处有语言,不同的语言打开不同的世界,比如雕塑,基因等都是语言,还有有声的、无声的语言。语言丰富生活,演绎生命,传承文化。请以此为话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题目自拟,体裁不限,诗歌除外。
看到这个与“语言”有关的题目时3C君激动了,因为本年度的国际语言学奥林匹克竞赛(International Linguistics Olympiad)中国区决赛就在一周之前于清华大学落下帷幕, 来自全国29所高中学校的91位决赛晋级选手同台竞技,角逐全国总决赛的一二三等奖,以及中国代表团的8个国家队名额。某种程度说,中国对语言、语言学最有兴趣和天赋的高中生,可能就在其中。
语言&语言学
在很多人看来,语言不难理解,也没有什么好研究的。说话不就是一种简单的行为么?人说话不就是交流思想、传递信息、表达情感吗?说话不就是一个说、一个听吗?所以,在一个聚会上,要是有人宣称他是时装设计师或者导演时,大家会很兴奋,接下来聊得很开心。但是如果有人宣称他是语言学家时,绝大多数人会很好奇,接下来的谈话基本是一问一答。问得最多的问题不外乎“你会几种语言呢?”“我孩子作文很差,有什么办法吗?”或者“我学英语学了好多年,怎么还是说不好呢?”但实际上,语言学家不一定懂很多语言(当然懂得越多越好),也不一定懂怎么教语文或外语。因此,聊天场面将会比较尴尬。
语言学家从事的是对语言及语言规律的科学探索,他们想要揭示看似简单的语言行为后面复杂的心理机制,透过繁杂的语言表象找到语言的本质。
语言和思维
对于人类来说,最奇特的东西莫过于语言了。语言之于人类,就如同水之于鱼,不可须臾或离,却又习焉不察。
如果你现在能听看懂我在写什么并理解我,你大概率懂汉语,你也很可能用汉语思考。例如,你可能会对自己说,“这篇文章到底想说什么?”但是,如果我把所有这些词都从汉语中抹除,你是否仍然能够思考这个问题?毕竟,你可能一直在用语言进行思考。如果你识字识的少,你会想得更少吗?更重要的是,你能进行复杂的思考吗?
《1984》
乔治奥威尔在他的经典小说《1984》中探索了这个主题。书中描述了一个极权社会“大洋国”,这里的每个人都活在一个被称为「老大哥」的人所领导的极权主义政党的监视下,他们推行了很多极权政府的典型策略,如不断监督、严格反对独立思考、控制信息获取等等。但是,其中有一条策略特别值得关注。
新语Newspeak
该党发明了一种名为Newspeak的语言,旨在取代Oldspeak。 Oldspeak是我们目前使用的英语,Newspeak是一个大量修改的英语词汇,词汇量更小。作为大洋国的官方语言,Newspeak被形容为“世界唯一会逐年减少词汇的语言”。
原则:减省、简化语言
新语的基础是删除语言的多变及模糊,余下简单的二分法:冷(cold)和不冷(uncold),而没有温暖(warm);只有明亮(light)和不明亮(unlight),而没有黑暗(dark);只有好的思想(goodthink)和有罪的思想(crimethink)。新语的另一目标是减少词语的音节,以及使音节更加短促,例如,思想警察(thinkpol)把双音节的 police 缩略成单音节 pol,真理部(Ministry of Truth)简化成 Minitrue,让人们不需在语言上作深入思考。
理想的新语是使词汇越来越少,字典则越来越薄。
目的:控制、消灭思想
新语的理论基础是:如果某种事物不能被语言表达,那么人们就不能进行相关的思考;减少字词数目就是限制思想范围。
新语亦有统一思想的功能,例如“享乐营”(joycamp)其实是强制劳动改造的集中营;“错误引述”(malquoted)指媒体对党和老大哥相关事务的错误阐释,“错版”(misprints)则是需要改正的文宣,均泛指不符合党的思想精神的语言;用旧语来说,就是异见或反对声音。尤有甚者,“肚感”(bellyfeel)代表人们不经思考而热情地接受党的教条,进而自行内化并使之成为心底的思想精神—那就是在肚子里面的感觉—肚感。
“Newspeak was designed not to extend but to diminish the range of thought.”
— George Orwell
但是,这个假设是否经得起推敲?极权政府能否通过从我们的集体词汇中删除某些词来限制我们思考自由概念的能力?
The Sapir-Whorf Hypothesis
根据萨丕尔-沃夫假说,答案是肯定的。萨丕尔-沃夫假说是一个关于人类语言的假说,由语言学家兼人类学家萨丕尔(Edward Sapir)及其学生本杰明·李·沃夫(Benjamin Whorf)所提出,是一门心理学及语言学的假说。其中一个观点是:一个人的思维完全由母语决定,因为一个人只能根据其母语中编码设定的范畴和区别定义来认识世界,语言决定思维、信念、态度等,语言不通的民族,其思维方式不通。姜峯楠的短篇小说《你一生的故事》提到了萨丕尔-沃夫假说。2016年美国电影《降临》根据《你一生的故事》改编上映。
这是真的吗?
在英语中,动词包含解释动作发生时间的时态。例如,如果我说it snowed,你知道我指的是过去。如果我说it’s snowing,那么你知道它正在发生。汉语则不存在这样的内部屈折变化。因为我们的语言缺少对时态的分割,所以我们与英语母语者对于时间认知就有着本质的不同吗? 如果语言决定人们的思维方式,那么说着不同语言的人对宇宙是不是就有着不同的看法,最终也会形成不同的世界观呢?
显然并非如此。
因为如果真是那样的话,各种语言之间的互相理解就变得不可能了,语言之间的互译也将无法实现。
不过,这个假说并没有完全死去。
关于颜色
新几内亚的达尼人(Dani)只用两个词来描述颜色:mili和mola。 Mili代表冷色或黑色,mola代表暖色或浅色。如果语言决定论成立,那么认为达尼人不能像我们那样对颜色进行细致区分是合理的。他们应该只能将颜色区分为黑暗或光明,不是吗?
不过研究表明, Dani人可以很好地区分不同的颜色。那么,如果他们能够区分这些颜色,为什么他们没有专门的词汇去进行描述呢?
似乎语言、思想和文化之间存在复杂而相互依存的关系。让我们来做个简单的假设:有两种文化,分别是文化A和文化B。文化A的国旗由各种各样的绿色组成,他们生活在森林中。文化B的旗子由各种各样的蓝色组成,他们生活在海洋附近。现在,我们向他们分别展示浅绿色和深绿色。
文化A更有可能区分这两种颜色,因为他们重视这种区别。由于他们生活在森林中,见识过很多种不同的绿色,这使得他们的语言在浅色调和深色调的绿色之间有所划分,这种区别也更有助于彼此之间的沟通。
另一方面,当文化B被问及他们看到的是什么颜色时,他们可能会说:绿色。他们不重视这种区别,因为他们不需要。
所以,如果我们看到不同的语言缺乏对事物的文字,那更可能反映他们的文化; 他们不一定看到世界不同,但他们看重的东西不同。那么,这对《1984》中的大洋国人意味着什么呢? Newspeak会限制思想吗?
语言、思想和文化
语言、思想和文化之间的复杂关系尚未得到充分的解释,科学家们仍然在为解决这个问题做了大量的努力工作。但是,Newspeak的语言反映了语言决定论或萨皮尔 - 沃尔夫假说的强大版本。正如我们所看到的,这个理论似乎不太可能。仅仅因为一种语言可能缺少时间或颜色的词汇,它并不意味着它的说话人无法体验这种现象。
心理学家、语言学家和作家史蒂文·平克(Steven Pinker) 在他的著作The Language Instinct《语言本能》中提出了一个有趣的概念:所有人的大脑中存在一套“心语”机制,能将各种形式的思考统一起来。所谓“心语”,可以看成一套特殊的符号系统。大脑将从外界接受到的各类信息转化为心语中的符号,经计算处理后,这些符号通常会再转换成语言信息,输出给他人。为了保证这一过程的顺利,心语中的每个符号必须对应着唯一的意思,而且这些符号构成逻辑结构必须明确。这套机制又被称为“心智计算理论”,是当今认知科学的基础。《语言本能》这本书已经在科学普及方面立下了不朽的功劳。平克的这本书,无疑地会使读者开始尊敬这个令人惊奇的自然现象—语言。
根据这个理论,你和我没有用汉语或英语思考,我们用心语思考,并将其翻译成我们各自的语言,以便我们可以与他人沟通。所以,如果一个极权政府上台并开始剪掉自由和民主这样的词,我们会失去思考这些概念的能力吗?这不太可能。如果我或你仍然可以感受到压迫,我们就能够思考我们心语中的压迫。因此,可能会出现一个新词,思想来了,语言就来了。
从这个角度来看,语言是思维的工具和物质外壳,二者密不可分。我们知道自己是人,便是从语言的概念认知开始的。可以说,人之所以为人,一个基本条件是人拥有语言。因为语言,世界有了清晰的外在眉目,语言,编制了万千世界,用概念和意义符号,架构出世界的秩序。而思维的概念及其逻辑,必须依赖于语言的生成。
思维及其逻辑依赖于语言的生成
人类的心智是一个未解开的迷,但就像每一次心动都会留下痕迹,看不见、摸不着的心智也会留下痕迹。语言便是心智留下的痕迹。所以,语言的力量不可忽视。我们无法得知语言到底是上帝的恩赐,还是人类的本能,但是语言具备无法抗拒的魔力神奇。幼年时,对于什么是世界懵懵懂懂,我们从何而来,又向何而去,几乎从不思虑,所以要锻炼思维,用语言编织万象的世界。在与他人互动时产生的思想火花然后转换成语言传达出去、接收过来。语言的思维理性促成人类的自我觉醒,它协助人类缔造世界、概念、逻辑和推理,在语言的推动下,完成了世界的镜像。
通过研究和人类思维、情感、行为和发展等每一个方面都息息相关的语言,透过人类语言和动物交际的差别、语言的共性和个性、语言习得、大脑损伤病人的言语、说话者说出的话语、听话者对话语的反应、人们理解和产生话语时转瞬即逝的心里过程,我们或许能找到破解心智之谜的最关键的钥匙。
参考文献:
徐通锵.语言学是什么.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叶蜚声 徐通锵.语言学纲要.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
伍铁平.语言与思维关系新探.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86.
杨小璐 . 语言:折射心理的彩虹-心理语言学入门.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
H.a.康德拉绍夫.杨余森译.语言学说史.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1985.
Foley.W.A.Anthropological Linguistics:An Introduction,Blackwell Publishers Ltd, 1997.
刘润清.西方语言学流派.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7年.
刘延勃.哲学小辞典.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83.
曹晓安.从萨丕尔—沃尔夫假说看语言对思维和文化的影.重庆科技学院学报,2008年第8期.
刘润清.西方语言学流派.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7年.
在ITCCC的众多优质国际项目中,今年暑期还推出了RoboRAVE国际机器人工作坊、iGEM国际基因工程机器大赛研修课程等活动,点击下方图片了解更多!
--------------------
青少年国际竞赛与交流中心(ITCCC)
原创出品
联系咨询
===============
010-66537227
17710862437
3C君个人微信号,欢迎加我咨询更多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