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舍身炸碉堡遭质疑 妹妹要为董存瑞讨清白(图)

2017-05-25 北京论坛

点击上方蓝字,关注北京论坛





-编者按

如果不是关于董存瑞的那起名誉诉讼案,71岁的老人董存梅应该过着衣食无忧的悠闲日子,与老伴在北京前门附近一所老房子里含饴弄孙、颐养天年。

然而,一起否认董存瑞舍身炸碉堡的事件,彻底改变了她平静的生活,也搅乱了滋养中国人民半个多世纪的英雄记忆。

5月25日,60年前的这一天,董存瑞,这个刚刚19岁的怀来小伙,用自己的血肉之躯铸就了一座不朽的生命丰碑。董存瑞舍身炸碉堡,也由此成为一代代中国人的集体记忆。这样的历史记忆,也能够推翻能够否定能够含混不清吗?

在董存瑞牺牲60周年这个特殊的时间,我们采访了英雄的亲人和战友,希望通过对历史的追溯,还原真相,还原历史,还原中国人民的感情和信仰。

5月13日,记者走进董存梅位于北京前门的住所时,董存梅感慨:“已经起诉一年多了还没有结果,正常的生活被这个案子打乱了!”她说,在人们心目中,哥哥董存瑞不仅是战斗英雄,还是一种象征、一个信仰。

近年来,社会上却多次出现对哥哥的“恶搞”,“否定董存瑞,就是否定历史!”董存梅发誓说,只要她还活着,就一定为哥哥讨个公道!

-村里很多人都牺牲了


71岁的董存梅介绍,他们家在河北省怀来县南山堡村,家中兄弟姐妹存活下来6个,除她之外,还有三个姐姐、哥哥董存瑞及弟弟董存金。由于家境贫寒,三个姐姐很小的时候就被送出去当童养媳了。

董存梅坦言,董存瑞给她的印象并不是多深刻,甚至难以描述出哥哥长大后的模样,“记忆中,哥哥很少下地干活,也很少与家人坐下来吃顿饭。1945年参加八路军之前,他就跟着区里的干部四处活动,有时好几天才回一次家。”董存梅说,家里人不知道董存瑞具体做什么,后来知道他还是儿童团团长。“1945年我哥哥参军的事,家里是一个多月后才知道的。”

董存瑞参军后,曾经跟着部队的干部到村里来执行任务,在家里呆了片刻就走了。当时正跟随父亲在农田里干活的董存梅赶回来后,人已经走了。这也是董存瑞最后一次与家人见面。“在我们的山区里,人们都穷怕了,大家都知道,要想过上好日子,肯定有人要付出生命的代价。”董存梅说,家人1949年知道董存瑞牺牲后,父母比较平静,“那些日子,村里很多人都牺牲了。”

家里人真正知道哥哥的壮举,是在解放后的1950年。那时,在全国烈属、军属和残废、复员、退伍、转业军人社会主义建设积极分子大会上,毛主席接见了董父董全忠。

“哥哥的事迹激励着我们全家,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也是哥哥的鲜血换来的。”董存梅说,在后来的生活中,不论遇到怎样的困难,只要她想到哥哥为炸掉敌人的碉堡、用身体做支架的壮举,就会产生无穷的勇气。

-“舍身炸碉堡”竟遭质疑

董存梅说,让她和家人都没有想到的是,小学课本里学了半个世纪的“董存瑞舍身炸碉堡”的事迹,如今却遭到了质疑。

4月,《大众电影》杂志第8期以《〈董存瑞〉:“真实”创造的经典》为题刊登了署名为沙丹的文章,介绍了导演郭维讲述电影《董存瑞》的创作过程。文章中写道:“在真实中,董存瑞死后并没有立即被评为烈士,仅仅是通知家人他牺牲了。更重要的是,没有谁亲眼看见他托起炸药包的情景,这完全是事后根据一些蛛丝马迹推测出来的……战斗结束后,从地下挖出了董存瑞媳妇为他做的袜底来,于是军事专家就认为董存瑞极有可能是举着炸药包炸桥的。”

另外,在中央电视台制作出版的《电影传奇———董存瑞》中,导演郭维讲“郅振标(顺义)是真正跟着董存瑞冲上去了。但董存瑞冲到碉堡前头后,他找不着他了。以后怎么知道、确定他是托着炸药包炸的呢?就来了一些军事专家,因为谁炸的不知道……”

看到这样的报道和节目,董存梅坐不住了,气得好几天吃不下饭。“我哥哥16岁参军,19岁牺牲,根本就没有结过婚,哪来的媳妇?再说,那袜底在哪儿呢,哥哥在隆化烈士陵园的墓内除了一个木牌,没有其他遗物。”董存梅认为,董存瑞不仅是他哥哥,也是全国人民心目中的英雄,英雄岂能就这样被颠覆、被推翻?这种不负责的说法,严重损害了人民英雄在人民心中的形象。

2006年9月,在一个名为“铁血社区”的网站里,网友“文存”发表了一篇名为《进一步玷污董存瑞的人是不自量力的最后挣扎》的帖子。因为这个帖子,网友“文存”被中国电影家协会告上了法庭。

无形中,这一诉讼为董存梅的诉讼埋下了伏笔。在没有得到道歉之际,董存梅开始拿起法律武器维护英雄的名誉权。3月29日,董存梅一纸诉状将《大众电影》杂志社、导演郭维、中央电视台告上法庭,称三被告侵犯了董存瑞的名誉权,要求公开致歉、消除影响,并赔偿精神损害抚慰金等共计10万元。

截至目前,该案还没有公开开庭审理,也没有结果。

污蔑英雄的图片

-一定要还烈士一个清白

据了解,在该名誉侵权案最初的诉讼中,原告除董存梅外,还有河北省隆化县董存瑞烈士陵园管理处、河北省隆化存瑞中学、隆化县存瑞小学、隆化县董存瑞研究会研究员吕某,以及宋兆田、程抟九、肖泽泉三位董存瑞生前所在部队的政委等。

几经调整,该案的原告除董存梅外,其弟董存金也参与进来,被告是《大众电影》杂志社和导演郭维。宋兆田、程抟九、肖泽泉三位部队的老同志,将以证人的身份出庭作证。

14日,程抟九老人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他们几位老同志看到关于董存瑞炸碉堡的非议后,十分气愤,“我们明明是董存瑞牺牲时的见证者,怎么说没有人看见?”程抟九表示,董存瑞牺牲时的见证人,如今都是七八十岁的老人了,在他们有生之年,将尽最大的努力支持董存梅。据悉,为出庭作证,程抟九等三人还特意在大连市公证处办理了公证手续。

5月12日,也就是记者采访董存梅的前一天,董的代理律师王凤鸣还到法院了解该案的相关情况。“情况不容乐观,没能达成协议。不过,只要活着,我就会坚持到底,一定要还烈士一个清白。”董存梅说。

-英雄形象不容恶搞

董存梅告诉记者,她目前的生活衣食无忧,也不缺钱花,打这场官司更不是为了钱。“10万元钱的精神损害抚慰金一旦到位,我不花其中一分钱,除律师代理费、前来作证老同志的路费、住宿费等花费外,剩余的全部捐给董存瑞烈士陵园。”

除了董存瑞之外,很多英雄形象也都没有逃脱被恶搞的命运:电影《铁道游击队》中,勇士大队长刘洪竟被说成是“谁不知道你和坐台小姐熟啊”之类的低俗之人;说刘胡兰是被乡亲们活活砍死的;《林海雪原》中的杨子荣、《沙家浜》中的阿庆嫂等文学经典人物形象,在其他形式的改编中,也遭到了不同程度的伤害……

在董存梅看来,之所以产生这样的结果,与人们内心缺乏道德约束有关,社会经济在快速发展,有些人自身的素质并没有同步提升。有关人士认为,不论从历史角度歪曲英雄事迹、还是用娱乐形式丑化英雄形象,都搅乱了大众视听判断,损害的是我们的道德传统以及人民群众的感情。

董存瑞生前所在师政治部宣传干事程抟九:董存瑞喊着“连长,冲啊”拉响了导火索

程抟九,出生于1928年,河北高阳人。1945年10月入伍。1948年解放隆化时,任东北野战军十一纵队三十二师政治部宣传干事兼宣传副队长,被派到九十六团二营六连协助作战,董存瑞就是六连六班班长。程抟九离休前任炮兵第十一师副政委,现居沈阳军区司令部大连第一干休所。

14日,记者在大连程抟九的家中,见到了这位戎马一生的老人。我们交流的话题就是从董存瑞开始的,说到董存瑞牺牲的情景时,曾经铁铮铮的汉子禁不住哽咽起来,声泪俱下。


-董存瑞提出“反对”意见

记者:作为师政治部宣传干事,您曾到董存瑞所在的连队指导工作,能否说说您记忆中的董存瑞?

程抟九:1948年5月17日,我到离隆化县城五里地的土窑子沟村二营驻地报到。真正见到董存瑞是在第二天的班排长会上。会上布置攻打隆化中学的战事准备,因隆化中学外围阵地都是碉堡,爆破任务重,需要的三角支架很多,但会上对砍树提出了很多限制条件。

宣布散会了,却冒出一个急促的声音,“我有个建议,只要老百姓同意,哪里的树都可以砍。”说话的就是董存瑞,个子不高,黑脸膛,眼睛很有神。第一次见到董存瑞,就感觉他与别人不一样。

-董存瑞挂帅点将担当重任

记者:在关于解放隆化战斗的报道中,多次看到董存瑞“挂帅点将”,您能否回忆一下当时的情形?

程抟九:在对隆化发起总攻的前一天,也就是5月24日,六连召开动员誓师大会。接着,进行“挂帅点将”,这是当时连队开展军事民主的一个不错的形式。所挂的“帅”实际上就是爆破组长。大家先介绍自己,连队举手表决。董存瑞自报要当“爆破元帅”,并陈述了自己的理由,全连同志一致举手表示同意。

-英勇战斗到最后一刻

记者:您是否亲眼看到了董存瑞炸碉堡?能否说说当时的情景?

程抟九:5月25日早上4点多,在轰隆隆的炮声中,隆化战斗开始了。主力部队由北向南沿山梁往上攻。九十六团一营首先进入战斗,炸药包的爆炸声此起彼伏,六连两次奉命向前运送支撑炸药包的三角架支援。所以,我们连队投入战斗后,没有了支架,都是抱着炸药包上去的。

大概11点,营里命令我们六连从四连的突破口中投入战斗,我们所在位置的西南就是隆化中学,隆化中学外围都是碉堡群。先后派去两个爆破手,都牺牲了。

连长探出身子观察后喊到:“西面桥上有个大碉堡,是它封住了我们,得先炸掉它!”我从卧伏处伸出头向西看,果然见到距离约八九十米的干河沟上,有一个桥形碉堡,桥高一人多高,很多枪眼正在扫射。

派出的第三个爆破手去炸桥型碉堡,也牺牲了。连长正在考虑如何组织对桥堡实施爆破时,没注意到我们身后冒出来一个人:“连长,让我去炸,炸不掉它,我不回来见你!”我回头一看,是董存瑞挟着炸药包站在身后,后面跟着郅顺义。连长没说同意和不同意,喊了一声“我还要班长呢!你不回来,就更不让你去!”由于情况紧急,指导员说:“让他们去吧。”

“老郅,跟我走!”他们改变了路线,迅速地冲了上去,随后看到郅顺义向桥桩下投手榴弹掩护。一片炸起的烟尘消散后,看到桥下有一人,知道是董存瑞,他的身体斜了一下,估计腿部受伤了。董存瑞正在往北端桥墩上放炸药包,放不住,他又向桥中央移了几步,随后用手托着炸药包抵住大桥底部,拉了导火索……

在董存瑞拉响导火索的那一刻,还喊着“连长,冲啊!”连长大喊一声“董存瑞———”。董存瑞立了好几次战功,应该是最懂得在战场上保护自己的战士,他拉响导火索的那一刻,十分清楚将要发生什么……巨响之后,灰尘、石头崩得很高,桥也塌下来了。

记者:战斗结束后,大家有没有找到董存瑞的尸体?

程抟九:战斗胜利结束,董存瑞舍身炸碉堡的情景好像还在眼前。我想看看被炸的桥堡和董存瑞,没走多远,正好看见营教导员宋兆田,我们二人来到被董存瑞炸毁的桥堡旁,发现大桥北半截被彻底炸塌、炸毁。只能看到一大堆土、石头和几根露出的木头,根本看不到董存瑞的遗体,没有看到与董存瑞相关的任何东西,也没有看到敌人的尸体……

        董存瑞生前所在班战友刘均:“我亲眼看见董存瑞舍身炸碉堡”

        5月12日,在一个阴雨的下午,记者来到了隆化县碱房乡燕子窝村,董存瑞烈士的战友刘均就生活在这里。这是一个建于上世纪80年代的农家小院,屋里没有值钱的家具,一台只有十多英寸的电视机已经看了好多年。

        今年已经79岁的老人刘均,身材魁梧,但是身体却忍受着难言的病痛:小脑萎缩,言语不清,行走需依靠人的搀扶和拐杖的支撑。

        老人每说一句话,都很吃力,且语言也有些含混不清。但随着老人断断续续的讲述,他把我们带到了那段战火纷飞的岁月……

        董存瑞,一个18岁的老兵

        1947年的3月,董存瑞所在的部队驻在沙峪、渤海所(今怀柔县与丰宁交界附近)一带整训,部队急需扩充兵力,这时的刘均也从隆化老家碱房乡来从军,并与董存瑞结识。

        记者:你参军时多大年纪?你是怎么认识董存瑞的?

        刘均:我刚一参军,就到了董存瑞所在的班,他是我的班长。参军那年我正好18岁,我和董存瑞同岁,他也是18岁,可人家却是个老兵了。

        记者:你对董存瑞的第一印象怎么样?

        刘均:(不假思索地说)人长得很英俊。

        在我的印象里,董存瑞个子并不算太高,听战友们说他打仗很勇敢。那时候我是从一个农民当上的兵,到部队后啥都不会,他教我们怎么站岗,教我们怎么用枪,怎么用手榴弹。有时,他看到我们没有穿的或者穿得不好,还把他的衣服、鞋给我们穿。

        记者:第一次参加战斗,怕不怕?

        刘均:怕,我入伍刚3天就参加了四海战斗,怎么不害怕啊。在战斗前,董存瑞就开始为我们做战前思想工作,他说不要害怕,我们一定能战胜敌人,国民党军队一定会失败。有了他的鼓励,在以后的战斗中,我慢慢地就不再害怕了。

        点将挂帅主动请缨

        就这样,刘均和董存瑞生活战斗在一起,一直到1948年5月。1948年5月18日,部队开到了距离隆化县城五里地的一个小山村———土窑子沟村,所有的人都在期待着即将吹响的战斗号角。

        记者:我们在看《董存瑞》的电影时发现,在攻打隆化之前,部队曾开过一个“挂帅点将”动员大会,你们的确开过大会吗?

        刘均:那当然是真的。那是1948年5月24日。那天同志们一个个都士气高昂,我们六连聚集在村旁一块大洼地里,召开隆重的“挂帅点将”大会。“点将台”上并排竖起了四面红旗,旗上分别写着“爆破”、“突击”、“火力”、“支援”八个大字。为争当元帅,会场上显得很热闹,我记得董存瑞是第3个站起来发言的。

        记者:后来就让董存瑞挂了帅?

        刘均:对。董存瑞随部队到朝阳时,他专门学过爆破知识,后来成了全团的爆破能手,多次完成爆破任务,大家比较信任他,就赞成他当“爆破元帅”。

        记者:在1948年前你们就打过隆化,是吗?

        刘均:是。敌人在隆化驻了一个团的兵力,他们在隆化城周围修筑了40多个半永久性的碉堡,是由母堡和子堡组成的碉堡群。在碉堡群周围还有铁丝网等防御工事,这些工事再加上隆化县城外的苔山、龙头山等有利地形,难打得很。1947年5月,部队打了10天都没有打下来。这次要重新打隆化,大家心里都憋着一股劲儿。

        我亲眼目睹了董存瑞牺牲的过程

        1948年5月25日凌晨,天还没有亮,阵地上一片寂静。战士们焦急地等待着总攻的信号。凌晨4时20分,战斗打响。5时25分,命令下达了,董存瑞所在的六连担任主攻,从城东北向隆化中学外围工事运动,六连的各组互相配合,敌人的碉堡一个个被炸掉,很快就攻破了碉堡群。董存瑞带领爆破组连续爆破,顺利完成了扫清隆化中学外围工事的任务。

        记者:战斗打响后,你和董存瑞一直在一起吗?

        刘均:我在战斗前调出了董存瑞的班,来到了机枪班,负责为爆破组掩护。

        记者:部队是怎么遇到了敌人暗堡?当时的情形是怎么样的?

        刘均:下午3点多吧,部队又发起了第二次总攻,向隆化中学发起了冲锋,一个一个的碉堡都被炸平了,就看到前边有座桥,这座桥远看是座桥,实际上它与隆化中学有暗道相通。敌人将桥上的砖用枪一捅,就露出了机枪眼,雨点般的子弹把战士们压在一条土坡下,抬不起头。

        记者:这个时候董存瑞他们正在干什么?

        刘均:这时候董存瑞和战友们纷纷请战,要去炸掉碉堡,连领导派出了3名爆破手,可他们不是被敌人的子弹打中牺牲,就是被打伤,都没有完成任务。董存瑞再次向领导请战,领导最终同意了他的请求。

        记者:这时候你们在干什么?

        刘均:我当时调到机枪班时是弹药手,主要负责为爆破人员掩护。只见董存瑞挟起炸药包,弯着腰就冲了出去,在郅顺义的火力掩护下,他一会匍匐爬行,一会借助烟雾的掩护向前猛跑,最终跑到了桥下的旱河里。

        记者:他冲到桥下后的情形呢?

        刘均:桥离地面有一人多高,两旁是砖石砌的,没有放炸药包的地方。原来做了支架,也不知道是忘了带还是怎么回事儿,后边的战友又送不上去,这时候总攻的冲锋号已吹响了,董存瑞就托起炸药包,牺牲了自己。

        记者:你是亲眼所见董存瑞拉开了导火索吗?

        刘均:是,董存瑞牺牲的过程我亲眼所见,当时我们离他只有四五十米远。董存瑞牺牲后,我们都很悲伤,也很怀念他,他是为革命牺牲的。

        攻打隆化战斗结束后,刘均又回到了董存瑞生前的六班。以后转战南北,并参加了抗美援朝,1957年复员回乡。

        老人家中四个孩子,老二至今还没有结婚,家中并没有收入来源。现在,他和老伴生活在一起,享受着低保,一年大约有2000多元钱,可这些钱的一大部分要花在老俩口吃药上。

        现在,除了有关战争的记忆,老人并没有留下太多战争时期的东西,有过的几枚军功章,也弄得不知去向。但老人一直保存着他的复员证。

        记者从老人复员证上看到:刘均,男,生于1930年2月17日,1947年3月入伍,1957年4月15日复员,职务:班长,立过三等功4次,小功一次,中共党员,1949年入党。



董存瑞

    1948年5月25日(距今69年),东北解放军班长董存瑞在热河隆化战斗中舍身炸碉堡。

    董存瑞,1929年出生于河北省怀来县。13岁曾机智地掩护过被日军追捕的中共区委书记,1943年当儿童团长。1945年参加八路军,1946年当班长。194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多次立功受奖,在训练中,成为全团的投弹能手和爆破能手。

    在热河隆化的战斗中,他带领爆破组连续炸毁国民党军4座炮楼、5座碉堡,连队在向隆化中学发起冲击时,被桥形暗堡火力所阻,董存瑞挺身冲到桥下,但无处安放炸药。这时总攻时间已到。他毅然托起炸药包,将其顶住桥身,拉燃民火索,炸毁暗堡,以自己的生命为部队开辟了前进的道路。

红旗插上了隆化城垣敌堡

《董存瑞》1955主演:张良


               



【图书推荐】《为什么是毛泽东》

购书请添加微信53615308,请注明【购书】


《为什么是毛泽东》

本书以时间为线索,讲述了毛泽东的开蒙、求学过程,以及他经历的一系列重大事件,直至建立了一个伟大的共和国。作者没有将更多的笔墨着眼于对诸多历史事件的细致描述或是揭示秘闻上,而是将重点放在分析毛泽东为什么能够获得成功上,试图探讨他诸多重大决策背后的深意。弄清了这些问题,也就不难明白,为什么最终中国的领袖会是他,而不是有钱有枪的蒋介石,也不是那些拥有更高学历、更大声望的人,比如周恩来,比如陈独秀。历史无法重演,伟人更加无法复制,但我们仍不会放弃学习他,研究他,因为哪怕我们从他身上只学到了一点皮毛,就足以让我们游刃于战场、商场、名利场。毕竟,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思考,也许能让我们离成功更近一点。


作者简介:

任志刚,男,汉族,畅销书《为什么是毛泽东》、《为什么是中国》作者,1963年生,籍贯山西,1984年获得清华大学工学学士学位,1988年获得北京大学经济学硕士学位,现任中国政法大学兼职教授。其毛泽东研究已经得到社会各界的认同。


购买此书,请长按识别下方二维码进入购书群。


长按——识别二维码

如果群满无法加入请添加53615308,备注购书。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