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说说金灿荣教授没说透的中国工业化

2017-07-31 北京论坛

点击上方蓝字,关注北京论坛

                                                                                                   

来源:草根网

中国的工业化路径是什么?金灿荣教授对经济学及工科专业的认识不足,说得不大清楚,只是笼统地认识到了工业化的意义。


而出现在媒体上,大受欢迎的主流经济学思维,都是郎咸平、张维迎之类的西方中心论见解,是贬低中国经济成就工业成就的。这并不奇怪,毕竟中国人均GDP还只是美国西欧的五分之一。


比较下美国日本德国这几个工业化强国的经验。美国已经很大程度上去工业化了,但依旧保留着世界工业皇冠上的少数明珠,拥有强大的高科技研发能力,但它的制造业长期受困于高成本,缺乏国际竞争力,说要制造业回归,这是不大可能的。它的产业工人已经断代,很难再找到足够的合格的工程师产业工人队伍了。


比较典型的纯粹的工业化强国是日本德国。德国精于技术积累及顶尖的技术工人的培养,产品的牢靠性很好。日本精于成本控制,产品的性价比高。但它们都受困于自己的工业人口规模,都是一亿级工业人口的国家。


日本从五十年前家电业一统天下,长期处于满负荷就业状态,“零失业”。看上去很美,但长期处于产品有销路而生产能力跟不上的状态,却限制了日本的经济创造能力。它的社会发展也很畸形,过度加班现象至今存在,属于一种工作超大于生活的奴隶性质文化,这导致日本社会人口延续出了问题,年轻人不愿意结婚生子。家庭教育上也有缺陷,因为典型的日本家庭,孩子是很难有和父亲相处的时间的。而且日本社会有强烈的排外文化,不允许引进外来劳动力填补国内劳动力不足的困境。德国倒是对引进外来劳动力持相对开放态度,但它是比日本人口规模经济规模还小的经济体,发展上也是处于顶峰了,很难再有什么进展,近来的移民问题也给它带来了不少的麻烦。


工业化经济在当今世界的分布特点是什么呢?


不是你有了工厂就代表你有工业化了,这个世界只有极少数的工业化核心国家,美国德国日本是比较典型的工业化国家,西北欧的其他各国和加拿大等是属于边缘辅助国家,因为它们的工业人口更少,依赖的是更专业化了的独门绝技来维持自己发达的经济地位。


工业化国家必须有自己的核心研发体系,站在世界科技的高端,以自己为中心向外发散。所有的发展中国家都处于产业低端,它们的工厂是依赖工业化国家的代工外包或技术供给的,很少有自己的开发提升能力,所以它们的工业是受制于跨国公司的。


中国的工业化是在向工业化核心国家靠拢,已经开始形成了自己的核心研发体系,高铁核电特高压等为代表的产业是其中杰出的代表。中国工业化的优势是近乎无限的工业人口和消费市场。甭听那些明星经济学家鼓吹的西方经验高度,说中国这个不行那个不对的,仿佛那是不可逾越的鸿沟。工业化发展是有门槛的,你的发展阶段到了,没有什么是不可追赶的。


工业化发展的特点是什么?是通过不断地专业化分工实现生产效率的提升。


也就是说,从一个产业工人一天能做一双鞋子,到十个分工工人一天生产一百双鞋子,到一百个分工工人一天生产一万双鞋子,这个过程当中不断分解工序,开发更高效的机器实现单位成本效率的跃升。


大家常听到的所谓产能过剩,只是工业化发展的瓶颈,突破这个瓶颈就需要有更高效的生产来取代现有的生产,淘汰效率低的生产,自然而然的是更大的产能过剩。或者是你的投入产出比也遭遇了瓶颈,这个产业就会去寻找投入产出比更高的发展中国家去转移。


美国欧洲日本的工业化外溢效应就是如此,他们的工业人口总和也不过几亿人,随着工业化分工的细化,产业的升级,工业化国家进入劳动力不足市场不足的瓶颈,资本会遵循马克思的理论,去寻找剩余价值的高地。而中国则是个完美的承接工业转移的国家。


一个国家能否工业化,不是简单的你会建立工厂,像晚清李鸿章时代的洋务运动,你凭借巨大的国家资源建立几个工厂是没什么问题的,但也是没什么根本意义的。


因为你没有建立适应工业化的现代政治工业组织架构和思想体系,你的政治社会组织架构依旧是农业社会的,你的思想体系依旧是农业社会的,这在根本上就制约了你的工业发展能力,是靠不住的。花钱请来的国外工程师工人组织建立的工厂,技术支持人员一撤走,你的工厂就结束了。洋务运动时候你能建铁甲舰造大炮造枪,由于没有工业社会的组织架构思想体系,到了抗战时期,你依旧无法制造符合当时战争需要的基本枪炮。


其实至今所有发展中国家的工业化依旧是这个问题,只是依赖外来资本和技术,不能形成自己的工业化能力,因为这些国家都没有建立起来工业化强国所必需的政治经济组织架构和思想体系。


对现代化工业化,全世界的发展中国家都有个误解,就是以为西方国家宣扬的普世价值就是现代化工业化的基础,而忘了它们当初依靠的是坚船利炮软硬兼施无所不用其极。你以为那些曾经的帝国主义殖民强盗,告诉你的东西是工业化现代化的真谛吗?那是束缚你的枷锁。而今天世界所有的发展中国家包括中国的大多数人都信了这套说法,令人悲哀。


西方工业化强国的工业化进程是利益驱动的,正如马克思一阵见血指出的资本的本质,资本主义从诞生那一刻起就是嗜血的,对海外殖民地的争夺,乃至后来的对资源市场的争夺,驱动着西方的工业化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随之配套形成了西方的政治经济社会军事的组织架构。殖民战争资源市场争夺的需要,驱动他们不断提升完善政治经济社会军事组织架构的效率。


而所谓的普世价值,只是在二战后,国际竞争方式发生变化,为了对抗社会主义阵营压力而改善劳工分配的副产品,绝不是西方工业化现代化的原因。


西方国家可以建立所谓民主自由的福利社会,是建立在它们超级竞争优势、超额垄断利润基础上的。你发展中国家也搞那一套,搞一人一票的选举,还要保障人权和高福利,就意味着根本没有机会实现工业化积累,从而发展工业化发展现代化。这才是事物的本质。


西方工业化国家的核心是站在世界产业顶端的、资本政治经济结合的现代化组织架构,它高效而嗜血,可以调动庞大的政治经济军事资源,达到自己利益最大化的目的。在西方发达世界,资本是相互渗透结合的共同体,也就是所谓的资本没有国界。


而在发展中国家也有资本,但他们的资本处于世界产业低端位置,本身就是受控于西方高端资本的,也没有能力组织建立现代化的国家组织架构。


中国的不同之处在于,在国家极端危机条件下,产生了中国共产党。


中国共产党是危机夹缝当中诞生的,在血与火的严酷考验下,锻造出了这么个拥有现代政治经济军事架构和思想体系的强大组织。她严密高效很有战斗力和适应能力,是中国特殊的历史时空背景下的产物。


国共对决的本质是,没有现代化的国民党与现代化了的共产党的对决,结果不言而喻。中国共产党是更高层次的现代化组织,这也是在极端落后条件下,新中国有能力和世界上最强大的美军对抗的根本原因。


也就是说,中国是先有了现代化了的政治经济军事组织架构和思想体系,才有了工业化。这是中国的特色,也是中国几千年文明智慧的结晶。今天中国的政治组织模式很多方面都借鉴吸收了中国的传统政治智慧。五四以来把中国传统文化批得一无是处,说中国的传统文化与现代化格格不入;同样的,今天流行的“制度批判”,也是在翻找细枝末节,来否定中国成功高速发展的事实。这些都是可笑的。


中国是世界历史上,唯一长期繁盛且传承至今的文明。而到了今天,看上去很美的西方却遭遇重大危机。为什么?


最根本的原因,还是西方过的好日子、搞的那些普世价值花样,是建立在自己绝对优势地位的基础上。以前需要有从殖民地掠夺的超额利润来支撑,后来靠的则是产业绝对竞争优势下产生的超级利润——一旦这种获利能力遭到削弱,他们就玩不下去了。


特朗普现象就是西方玩不下去的表现。普世价值和政治正确越来越成为西方搬起石头砸自己脚的东西,特朗普第一个撕下这个伪善面具,对全西方的冲击是很大的。但西方失去独占优势、加速衰落不可遏止。


而中国是一种什么情况呢?


新中国刚成立时九成以上人口是文盲。但在今天,你想看到个不识字的人都很难,大学教育的入学率已经赶上发达国家了,“过剩”了。这是教育配置的问题,中国的产业发展水平还不足以吸纳如此多的大学生,需要限制大学的入学率,增加职业技能培训的比例。


中国可以说是迅速全面普及了适龄人口的基础教育。而全世界的发展中国绝大多数至今也没能普及基础教育;与中国在同样基础条件下起步的印度,今天半数人口还是文盲,要是按中国的标准,其文盲人口比例会更高。


后发国家能够完全解决全民教育的,只有少数几个,除了前社会主义阵营外,还有就是我们身边的韩国和台湾地区。它们的共同点就是在压力下推行了土改,而其他大多数发展中国家都没有经历土地改革或者革命。因为都是农业国,没有土地改革,社会资源和分配极不公平,大多数人口得到的资源太少,不足以支付教育;国家也没有财政能力推动教育普及。


教育普及是工业化发展的基础前提。中国成为世界工厂,绝对不是一般性的人口红利因素,因为中国不是所谓人口红利独有的国家,这种人口红利因素覆盖了所有的发展中国家的五六十亿人口,没有道理只有中国因为人口红利得到发展。


海外资本在中国改革开放后大举进入中国,一个是西方工业国的产业升级需要,一个就是唯有中国能够提供无限的适应工厂需求的、拥有基础教育履历的高素质劳动力。而进入其他发展中国家的外资工厂往往遇到的头疼问题就是所能找到的工人教育履历不足。


中国的工业化已经度过了低端引进积累的发展阶段,正在步入高收入国家,到这个阶段经济和市场才逐渐形成对高端产业的驱动能力。在低端产业为主的发展阶段,即使你发展高端产业,也不会形成市场有效需求,没办法持续积累发展。


比方前些年很多经济学者痛心疾首地批判,中国为什么不能出现乔布斯,把矛头直指体制制度和文化因素,这是很可笑的。


形成对高端产业的市场驱动能力意味着,中国工业化发展的巨大优势就开始起作用了。你的高科技投入,意味着可以通过自己的庞大市场,获得持续发展的技术积累和回报。中国市场巨大,这种自生发展优势是世界上任何国家都无法比拟的。


比方说日本的新干线,他们开发了五十多年只发展了2500公里,而中国在不到十年的时间里就迅速发展了两万公里;现在规划八纵八横、四万公里了。中国高铁的成功是有独一无二的市场需求驱动的,我的预期收益是你的十倍,我的开发投入可以是你的十倍,你怎么跟我竞争。


手机等等产业同样如此。进入5G时代,中国能够领先,是因为你有了足够的技术积累和市场消费能力,支持自己的标准成为国际标准就是水到渠成的事情了。


也就是说今后不管什么新的产业产品,只要中国开始开发了,其他国家的机会就不大。日本韩国聪明的话就应该想办法在给中国的产业配套上占据一席之地,否则是没有未来的。


然而工业化进入到人工智能机器人大生产的阶段,必然导致用人用工需求的停滞,这对全世界工业化国家都是一个巨大的挑战,当然也是对于解决中国每年近八百万大学毕业生的就业需求的严峻挑战。人类必将在政治经济社会组织架构和思想体系方面作出重大调整,以适应这个新的难以预料的时代。预则立不预则废,早作筹谋,因时而变,才能成为赢家。


工业化是组织增效的过程。中国社会近几十年来的去组织化,对人力资源的开发利用是很不利的。现成的经济社会组织岗位有限,近半数的人力资源不能容纳进去,就需要政府提供组织平台,自我组织起来,这样成功的机会就大得多。当然这也迫切需要社会价值观的再塑——虽然会很艰难。

               



【图书推荐】《为什么是毛泽东》

购书请添加微信53615308,请注明【购书】


《为什么是毛泽东》

本书以时间为线索,讲述了毛泽东的开蒙、求学过程,以及他经历的一系列重大事件,直至建立了一个伟大的共和国。作者没有将更多的笔墨着眼于对诸多历史事件的细致描述或是揭示秘闻上,而是将重点放在分析毛泽东为什么能够获得成功上,试图探讨他诸多重大决策背后的深意。弄清了这些问题,也就不难明白,为什么最终中国的领袖会是他,而不是有钱有枪的蒋介石,也不是那些拥有更高学历、更大声望的人,比如周恩来,比如陈独秀。历史无法重演,伟人更加无法复制,但我们仍不会放弃学习他,研究他,因为哪怕我们从他身上只学到了一点皮毛,就足以让我们游刃于战场、商场、名利场。毕竟,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思考,也许能让我们离成功更近一点。


作者简介:

任志刚,男,汉族,畅销书《为什么是毛泽东》、《为什么是中国》作者,1963年生,籍贯山西,1984年获得清华大学工学学士学位,1988年获得北京大学经济学硕士学位,现任中国政法大学兼职教授。其毛泽东研究已经得到社会各界的认同。


购买此书,请长按识别下方二维码进入购书群。

长按——识别二维码

如果群满无法加入请添加53615308,备注购书。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