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你不知道的鸦片战争》一文为何年年阴魂不散?

2018-01-18 后沙月光 北京论坛

关于鸦片战争,中国历史课本里定义非常清楚,总结为六个字就是”落后就要挨打!“。但有一篇颠覆历史的文章却在网络年年阴魂不散,时时出现。


一篇奇怪的文宣


这篇文章叫《你不知道的鸦片战争》,标题还有好多,但内容套路基本一致。


我在天涯论坛上看到最早是2010年12月12日,标题为《读史通今:鸦片战争——那些我们不知道的故事》,开篇就有一句话:谨以此文献给被中国教育蹂躏的思想。


很显然,“真相”来了,除天涯,他们还在别的平台粘贴,以扩大传播面积。这种复制粘贴式文章现在很多,全网轰炸,大家可以围观一下效果:

不是他们弱智,而是他们了解网友的接触面,触目惊心吧?像瘟疫。


好,接着说正事吧。


一年之后,此文改头换面再次出现在天涯,时间是2011年6月3日,标题变为《你不知道!鸦片战争的真实面目!》


文章变得更口语化,夹杂的私货也越来越多。我一直很好奇此文出自哪里?所以看得比较细。


文中有这么一句,“在此之前洋商们一直都没遇到林则徐这款的,一时摸不清对方的来意,打算先观察观察敌情,回复林则徐说要用七天时间商量商量。”


虽然全文加工缜密,马脚还是出现了。“林则徐这款的”,大陆人士写的时候,一般会写这种人,这类人,这号人,这票人,绝不会有这款的。


广东话也没有这习惯,只有在闽南话中才有这种用词。“这款的”形容别人有不屑,轻视之意。比如“你这款郎,啧啧。”


基本上可以判定这篇文章最初炮制地为台湾地区。


这篇文章表达了什么?


一,鸦片战争是西方文明人对中国野蛮人一次教训。


二,是中国招惹得罪西方在先。


三,被“文明人”统治是野蛮人的幸运。


这不就是“灭国去史”把戏吗?台湾地区某些人把整个台湾历史颠覆了,有的台湾学生还认为《马关条约》到今天还是有效契约。


不要小看《你不知道的鸦片战争》这款历史文章,台湾这些十八九岁年轻人为什么会相信自己不是中国人?


因为中国台湾历史被颠覆掉了。要颠覆铁一样的事实,策划者必须不断将谎言灌输到学生头脑中。


《你不知道的鸦片战争》在大陆网上年复一年出现,绝非偶然,它是“灭史”运动一部份。


有的台湾人已经不认为日本殖民史是一部屈辱史,反而要对殖民者感恩戴德。


《你不知道的鸦片战争》这款文宣起到了也是美化殖民者的作用。你不警惕,就很容易着了魔道,最有效的宣传就是“润物细无声”。


文明和野蛮


多年来,网络一直向人们灌输一种思维:西方人文明,中国人野蛮,西方人开明,中国人愚昧。


《你不知道的鸦片战争》所用的论据:


一,强调吸食鸦片在当年是合法存在的,中国人吸,英国人卖,很正常,后来加料加工变为英国人其实是反对鸦片贩卖的。


二,在贸易上呢?中国闭关自锁,英国人希望与中国自由贸易,结果中国不接受,只好强行让你接受。


这两个论据,单看,都有一点道理,但险恶之处在于:


一,它要求网友用19世纪的眼光去看待鸦片存在。


二,它要求网友用21世纪的眼光去看待全球贸易。


如果你中了这招,就很容易被蛊惑。实际上是引导你用两个标准分析同一件事物,标准取舍完全取决于文案策划者。


19世纪或更早,中国在西方眼中是野蛮人吗?举个例子:


英国贵族现在成了中国一些“精英”阶层崇拜对像,要学他们的举止,他们的风度,他们的生活,他们的言谈……


以前呢?以茶叶来说,英国贵族喝茶,是1662年之后才开始在贵族圈里流行开来,当时葡萄牙凯瑟琳公主嫁给英国查理二世,嫁妆里有一小箱宝贝,就是中国茶叶(红茶)。


婚宴上,新娘高脚杯里所盛的不是葡萄酒而是红茶,她带动了欧洲王公贵族们认识了中国红茶。中国,那时候是一个神秘而文明的国度。


茶叶,对中国人当时来说是什么?家庭主妇都知道“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也就是说,英国贵族的时尚饮料,在中国只是很普通的生活饮品。


而中国贵族喝的茶,英国人绝不敢想像。《红楼梦》描述道:妙玉招待黛玉、宝钗、宝玉喝茶,烹茶的水是她五年前收的梅花雪。中国这些贵族世家,讲究的已不仅仅是极品茶叶了。


相比之下,英国王室是不是一群土包子?


英国完成工业革命之后,对中国的优势就非常明显,这是工业社会对农业社会压倒性的优势。


我们却很少提及,英国为了实现工业化,整整牺牲了两代人的利益。


拿破仑的法国人工资有增强,但英国工人的工资在下降,再加上1809-1811年经历的三年农业歉收困难时期,英国工人爆发了骚乱,史称为“卢德运动”,具体行为是反雇主,砸机器,但不反政府。


因此在政府和教会的双重压制下,英国工人运动处于可控状态。


野蛮还不足形容工业革命时的英国,那时,曼彻斯特就跟地狱一般,到处是黑烟,遍地是污水,工人经常十几个人挤在一间破败的屋子里,爱尔兰人则住地窖。如果说俄国有农奴,英国在那时有工奴,一条石板路附近必定有十几条泥泞小巷和满身污秽的男女。而国家还得跟法国人打仗。


1816年(嘉庆二十一年)后,英国得到了什么?海外扩张。工业品的增加逼使英国人必须寻找海外市场。


而海外扩张必须要有武力作保障,大英帝国这时得到了:


大西洋地区:圣卢西亚,阿森松岛,多巴哥岛,特立尼达,塞拉利昂,圣赫勒拿岛,戈夫岛等。


印度洋:毛里求斯,塞舌尔,拉克代夫群岛,马尔代夫群岛,锡兰,安达曼群岛,槟榔屿……


大洋洲:新南威尔士(澳大利亚),新西兰,奥克兰岛,查塔姆岛……


地中海:马耳他,爱奥尼亚群岛。


这时,英国还在实行贸易保护主义,它的国际贸易收支逆差是由无形信用收益来弥补--商船队,商业佣金,海外技师,殖民地汇款,投资收益等。


随着荷兰人霸权结束,英国人扮演了欧洲金融中心角色。这时,野蛮人开始向文明人转变,进入了资本积累时期。


这种积累主要就是依靠武力掠夺和侵占,殖民地是最大的财富来源,印度次大陆被殖民之后,就“融入”了英国经济圈。


另外还有两个边界地区也被融入了这个经济圈(非殖民方式),它们是:俄罗斯帝国,奥斯曼帝国。


这样,中华帝国就成了欧洲经济圈向外扩张的边界地区。


中国并没有拒绝贸易,而是拒绝加入欧洲经济圈。美国当年也这样(门罗主义),这有什么罪过吗?


中国人到底文明还是野蛮?英国在印度洋取得这些岛屿,中国也可以占领,但中国没有这么做。


除了清王朝只关心自己的统治是否千秋万代之外,还有一点就是传统思想的儒家因素,马六甲地区只要称臣纳贡就可以了,中国不派兵占为军事基地。


如果中国真是个野蛮成性的国度,南洋诸国不知要被蹂躏多少次了。


贸易问题


说中国人不接受全球贸易,这显然是歪曲历史,远的不说,就说20世纪初。英国为什么对中国总是处于贸易逆差地位?它的白银只能向中国流去?


今天我们对国际贸易有“奢侈品”“大宗货物”“必需品”区别,当年叫贵重品,粗制品,低档品。


中国向欧洲输入的就是奢侈品,茶叶,丝绸最初为欧洲贵族,豪门享用的东西,这符合奢侈品特征。


奢侈品可怕在于:买方不知道卖方的成本。这意味着暴利。


今天是反过来,欧洲向中国输入奢侈品,像LV包,有多少人知道它的真正成本?就算知道,人们也不愿意相信,因为它被神话了,他们跟你讲品牌,成了身份的体现。


非洲也有奢侈品, 就是黑奴,它的暴利落到了欧美奴隶贩子手里,豪门家里没几个黑奴还不好意思出门跟人打招呼。


1813年开始,英国对印度的控制将经济与政治结合起来,印度彻底成了殖民地,这意味着英国不需要出口金银,就可以弥补贸易逆差,两个办法:


一,在印度收税


二,抵押制度(涉及到贷款和担保物还有债券,比较复杂,不述)


印度原始工业进展被有意打断,它沦为简单的原料来源地,印度向英国提供四大原料:

一,棉花


二,靛蓝草(染料)


三,生丝


四,鸦片


来源: 后沙月光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