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学处 | 止观——读懂自己心

释法靖 灵隐寺 2020-09-09

止观诗图

 

长松生云山,闲坐弹素琴;

妙意洞然中,泠泠希知音。

溪泉来何许,彷彿空余心。

一境尘幻消,径然在虚襟。



当我们打开这本从来没有读过书,不知道这本书讲什么,这本书有什么用?

 

这本书名叫做心,止观就是要读懂自己心的书。自己的心几乎没有人愿意去读它,或者是浅浅地读一遍就过去,要知道这本书内容深广,尽虚空遍法界尽未来际也读不完的书。



这本书的体性叫毕竟空、无所有、不可得、不来不去、不增不减,尽管此书充塞法界每一个角落,观时不见微尘相,名毕竟空,拥之名无所有,取之名不可得,动之名不来不去,加之名不增不减。

 

这本书之相貌名实相,诸法实相,惟佛与佛乃能究竟,实相微妙不可思议!惟证乃知!唯独自明了,余人所不见!



当人读不懂这本书时,就会被种种困惑缠绕;当人读不懂情感这本书时,或者被抑郁低落,或者高亢兴奋,或者抑郁高亢交替,不知压抑的背后隐藏着鲜为人知的高亢情绪,高亢的背后隐藏着抑郁和低落情绪,所以有些人永远也读不懂自己的心,也读不懂别人的心。



什么时候能读懂自己的心了,就不会被情所困了。人会自己设定一种境界为恶境界,另一种境界为善境界,当恶境界现前,情绪就会自然被压抑,压抑久了就会低落,相应的生理机能也会处于低落状态;当善境界现前时,情绪就会兴奋,兴奋久了就会高亢,相应的生理机能也处于兴奋状态。



当人读不懂社会心理学,就会引起社会人际关系,工作适应性心理障碍,而表现为心境不悦、自责自卑、悲观失望、或者刚愎自用、格格不入等,社会心理学即是集体心理学,一个人不能只顾自己的心里感觉行事,否则难以与社会相融合,随顺于世间而不离世间觉,觉者止观也!随顺者所观境也!善于止观自心者,则于社会中游刃有余!不善止观自心者,则于社会中处处碰壁!



止观的方法:先观察当前心的状态,辨别清楚心散乱或昏沉,粗或者细,贪嗔痴或等分,苦或者乐,次以静定、安乐、调和、明澈、专注的心观察之!等到所观境转成明、静、喜、乐、一心时,再观此所观境也毕竟空寂!此所观境虽然喜乐微妙,犹属世间禅定,当以空观观之!见真谛之理!再当观此心虽空,犹有无尽缘起,此心造作名业感缘起,此心如种子生起现行名阿赖耶缘起,此心为染净所趋,便有六凡四圣法界所现,名如来藏缘起,此心即是法界名法界缘起,当观此心甚深缘起!



此心深广如海,需细细读之,品之。再当观此心之实相,往昔智者大师深读此心实相,广宣心妙法一字经历九旬,世人无不惊叹心法之妙。



“止观”最简单的解释是:禅定(止)、智慧(观)的合称。指抑制心里因俗念而产生的妄想,使心保持平静、稳定,以集中心思去观察和思维,达到佛教的智慧境地。

 

止观是佛教重要修行法门之一,其所代表之意义,在经论皆有所阐述之。止为(梵语samatha奢摩他),观为(梵语vipasyana毗婆舍那)之译;止息一切外境与妄念,而贯注于特定之对象(止),并生起正智慧,以观此一对象,内心历历分明(观),故称为止观。

 

即是指定慧二法。又作寂照、明静。定慧与戒为佛教徒重要实践德目。因止而生定,因观而发慧,有相得益彰之功。

 

离止无定,离定无止,不一不异;离观无慧,离慧无观,不一不异,阿含经对此多有论说。

 

止与观相辅相成以完成佛道,彼此有不可互离之关系,如鸟之双翼,车之两轮。

 

天台宗智顗大师,将止观实践法义教义化、组织化、体系化。其著作有‘小止观’、‘摩诃止观’,即以止观之意义构成其体系,而以空、假、中三观之实践方法完成其组织架构。




供稿| 释法靖

编辑|妙莲

美编|璐希

责编|慧容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