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赏析 | 菩萨的璎珞

灵隐寺 2024-03-19

唐玄奘《大唐西域记》卷二“衣饰”一栏中记载:古代南亚次大陆,无论男女,都可“首冠花鬘,身佩璎珞”。特别是贵族:“国王、大臣,服玩良异,花鬘宝冠,以为首饰;环钏璎珞,而作身佩。”

璎珞追溯


追溯佛经中相对应的梵文Kusuma-mālā的意译是华鬘,特指一种环形饰物,如现在南亚次大陆还在使用的花环,我们在礼宾式中常见往贵宾脖子上套的那类花环饰物。


据《中阿含·七法品·木积喻经》记载:“刹利女、梵志、居士、工师女,年在盛时,沐浴香薰,著明净衣,华鬘、璎珞严饰其身。”


佛典的记载

古印度犍陀罗佛像


佛经翻译家把挂在颈部和垂于胸部,戴于头部,戴在手臂和小腿等部位上的,一连串的宝石、珍珠、、贵金属,统称为“璎珞”。之后又作细分:戴在脖子上的叫“璎”,戴在身上的叫“珞”,合称璎珞。


《华严经》、《法华经》、《维摩诘经》等,很多佛教经典中都有璎珞的述说。在佛陀开演教法的时候,天人或菩萨以自身的璎珞来供养佛或者大菩萨摩诃萨。佛陀还说过一部《菩萨璎珞经》,以种种璎珞作比,给众菩萨演说妙法。


古代印度菩萨塑像一般都是“首冠花鬘,身佩璎珞。”为什么主张摒弃世间荣华富贵的菩萨,会有如此亮丽的装饰?有一种说法是与释迦牟尼在成道之前的身份有关。


在《佛所行赞》卷一中记载,释迦牟尼在身为太子时,便是“璎珞庄严身”。因此,佛教早期的造像为璎珞遍身,其实就是释迦牟尼的装束。


古印度(公元2世纪)阿玛拉瓦蒂菩萨像



璎珞所制,自然是世间众宝所成。《维摩诘经》中有“整百宝之头冠,动八珍之璎珞”的描述。《妙法莲华经》记载:“金、银、琉璃、砗磲、玛瑙、真珠(珍珠)、玫瑰七宝合成众华璎珞”。世间的宝物甚是稀有,集众宝以制璎珞,所以璎珞寓意“无量珍贵”。


诸菩萨像,一般都是头戴各式宝冠,上身披帛,下着天衣(一种薄而轻柔的衣物,相传为诸天所穿,故称),全身佩戴璎珞,分项链、胸饰、臂钏、腕钏等。而示现比丘像的地藏菩萨,是不戴这些装饰的。


宝冠

项链

胸饰

臂钏

腕钏

特点与寓意


1.璎珞的佩戴方法

璎珞的佩戴方法,不仅可做项链,还能当成手链、脚链和臂钏来戴。


2.璎珞供养 庄严法身

璎珞,作为装饰,同时也是庄严具之一。人们也常将璎珞供养菩萨,庄严诸佛宝净道场,光明璎珞,靡不周遍。同时也传递了人们净化身心的美好寓意。


如《妙法莲华经普门品》无尽意菩萨云:“我今当供养观世音菩萨,即解颈众宝珠璎珞,价值百千两金,而以与之。”


3.菩萨璎珞的寓意

佛教常常用璎珞来彰显佛法的珍稀玄妙。在大乘律典《菩萨璎珞本业经》中,全文共出现约400次“璎珞”的字眼,但所指的对象,都不是服饰范畴的真实璎珞,而是阐释菩萨修行法门,如“法璎珞”、“菩萨璎珞”、“璎珞妙法”等,用“璎珞”来比喻菩萨修行的种种智慧和法门。




菩萨璎珞的四种庄严


1.戒璎珞庄严。       

2.三昧璎珞庄严。   

3.智能璎珞庄严。   

4.陀罗尼璎珞庄严。



《大方等大集经》阐述了“四种璎珞庄严”,

即菩萨的四种庄严。


1.戒璎珞庄严,即以戒律庄严法身;    

2.三昧璎珞庄严,即以禅定庄严法身;

3.智能璎珞庄严,即以智慧庄严法身;

4.陀罗尼璎珞庄严,陀罗尼总持意思,

即能总持善法以庄严法身。


菩萨用以上四法,庄严法身,

就好像用世间的璎珞庄严人身一样,

所以叫做“四种璎珞庄严”。


菩萨诸妙 所成璎珞


菩萨的功德主要体现智慧和慈悲。菩萨以种种功德庄严法身,所以,菩萨佩戴的璎珞,就不再是世俗意义的珍宝或者服饰,璎珞乃菩萨的诸妙所成,诸自他庄严所成,诸功德所成。


璎珞传入中国之变化

汉魏之际,佛教传入中原,开始影响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造像艺术的发展,也影响着我国服装和服饰的变化。


在最早开掘的大型佛教洞窟云冈石窟中,就见有清晰的璎珞装饰。此时的璎珞造型已有珠链和项圈两种。这种粗放的造型很可能与鲜卑等游牧民族的喜好有关。


北魏云冈石窟


隋唐是佛教艺术大盛时期,造像风格圆润生动、丰满端丽。这一时期的各种佛、菩萨、诸天像,雍容恬静,婀娜多姿,衣饰也更见华丽。



唐代敦煌壁画


初期佛教造像中的璎珞,大部分更类似印度2至7世纪阿旃陀石窟壁画中的造型,精细纤巧,富于变化。敦煌最早的壁画飞天,多以简单的一条珠链装饰前胸。


敦煌飞天壁画


自宋“文人画”始,出现了按照个人理想和审美情趣表现佛教内容的趋势。此时,菩萨塑像趋于女性化。


宋代大足石刻



两宋士大夫以画抒情,表达出“逸、神、妙、能”的文人意趣。以观音为例,此时的观音塑像,悠闲沉静,宽袍掩身,璎珞只是稍作点缀,清淡素雅,决无唐时那般珠光宝气。这般气韵将观者的心绪引到“心无所念、念无所求”的超脱彼岸。


法海寺明代壁画水月观音像


法海寺明代壁画水月观音像恰如其分地表现了观音“常乐我净”、“法喜充满”的境界,仿佛能让观想者从菩萨微不可查的神态、情状和安逸闲适的姿态中,聆听到灵魂深处关于解脱、得大自在的秘密吟唱,达到了宗教艺术作品形式、内容与精神的高度统一和世间与出世间审美的顶峰。


观音头戴宝冠,冠上有阿弥陀佛像,表示观音既是阿弥陀佛的胁侍,又是他的接班人。高达3米多的水月观音衣袂飘飘,周身缠绕着一条朦胧的白色轻纱,纱上缀有一朵朵六菱花,六个花瓣,每个花瓣由48根金线组成,披莎画工极细,细如蛛丝,精妙至极。披纱远看轻薄、欲隐欲现。身上的缨络繁多却不显累赘,相当细致精美。画师以传神之笔画出表情温和、形态端庄的观世音,给人以出世超凡、清晰明净、和蔼可亲的感觉,达到了极高的艺术境界。

明代菩萨像



明清时期的菩萨像,更趋于本土化。菩萨的服饰和璎珞,更多地走入民间。部分菩萨塑像的垂饰件,已不限于佛教璎珞的某些特定象征图形,但更为精细绚丽。


清代菩萨像



无论佛教经典还是佛教造像艺术所反馈的信息都表明,璎珞是诸天圣众尤其是菩萨庄严法身不可或缺的标准装饰配件。在佛造像中,璎珞的婉转曲折,令菩萨的身姿更为袅娜而富有动感,让菩萨的形象更有人气,更贴近现实世界。


往期文章精选



法讯|2019年第二期灵隐寺皈依弟子回堂修学活动通启

新闻 | 己亥农历六月十九 杭州灵隐寺皈依法会圆满举行 庄严殊胜

新闻 | 己亥农历六月十九 杭州灵隐寺圆满举行恭祝观音菩萨成道普佛法会

志工招募|在福田中种下善的种子

招募|云林志工团讲解组招募通告

新闻 | 中国佛教讲经交流会讲经法师己亥年第五期佛学讲座圆满

法讯|杭州灵隐寺8月3日周末讲经预告

编辑 | 妙莲

美编 | 璐希

责编 | 慧容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