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征稿刊登 | 我与灵隐的故事——岁月留下的记忆

灵隐寺 2024-03-19


编 者 按


每一张照片,或是一个历史瞬间,或是一个时代符号,或是一段温暖光阴的记忆,叙述一段段往事。在杭州灵隐寺佛教传统文化的浸润和滋养下,许多人有不少的收获。


杭州灵隐寺、都市快报社联合主办“影像·记忆·感恩杭州——我与灵隐”征稿活动,吸引民众积极投稿。他们用照片、故事来讲述自己眼里的灵隐。今天刊登杭州单家才、邹杰、汪贤耿的投稿,他们用老照片述说自己与杭州灵隐寺的故事。


岁月留下的记忆

杭州 单家才


我出生于1947年,今年已年过七旬。看到“影像·记忆·感恩杭州——我与灵隐”征稿活动,我将家里的相册都找了出来,感慨万分。


▲老照片 当年我18岁 摄于1964年7月24日


1964年7月24日上午,我在孤山团支部活动结束后,团小组几个人自发提议去灵隐寺耍子儿(即游玩)。那时游人极少。从大雄宝殿出来后,我爬上拍照留念。照相机是当时奢侈品,照片至今珍藏。


那年我18岁,青春芳华在岁月中流逝,我们留不住所有的岁月,而岁月的瞬间却留下了珍如宝石的记忆。


▲2014年 我68岁


佛陀曾经说过: "时间不过是五蕴造成的一个幻觉,构成了自我的一个错觉存在感。"


50年以后的2014年,我又在灵隐寺大香炉前留影,“大雄宝殿”匾牌金碧辉煌。那时候,灵隐寺蜚声海内外,吸引了众多的善男信女,游客也特别多。寺院僧众有序进入殿内诵经共修,到处生机勃发,充满了活力。五十年弹指一挥间,我已满头白发,笑容依旧!



1972年五一节,父母亲和我及姐姐一家(姐夫部队探亲回杭)游玩灵隐寺后,在北宋遗物,一座7米多高的八角九层精雕细刻的仿木石塔前合影。


▲1969年她才18岁  当年我与她还不认识


这张照片摄于1969年。她才18岁,彼此不识。这年全国掀起了上山下乡高潮,被分配到浙江生产建设兵团三师九团二营九连。在离开杭州前,她去灵隐寺祈祷后在大雄宝殿右侧的仿木石塔前留影。


历经务农、调动、务工、返城、成家、育子、退休,光阴荏苒,每当翻阅五十年前的照片时,总感叹时间的流逝如白驹过隙,而回味的心一直没有老去。


▲老照片 摄于1978年


灵隐寺对面的“飞来峰岩壁,上有一座宋代的弥勒佛造像,袒腹喜笑,造型生动,是众多造像中最大的一尊,更是游人摄影的首选,那时还可以亲密接触,整座佛像千人抚万人摸使其铮光瓦亮,增添了不少喜气。我抱着不满周岁的儿子在弥勒佛肩上留影。


▲老照片,摄于1964年7月24日


那是盛夏时节,烈日炎炎,我在"一线天"旁的溪涧处小憩。清澈的溪流源自迥龙桥前的著名“冷泉”,泉水清澈见底,叮咚作响,流水潺潺,我捧起清凉甘甜的水尽情畅饮,不停的洗漱,暑气顿消,心旷神怡。那流入心田的清泉,永不干涸!




这两张照片摄于2018年冬,我陪同外地来杭的亲戚游览灵隐寺。我专门单独在大雄宝殿前和宋代石塔前留影。(图文:单家才)


我们也来灵隐了

杭州 汪贤耿

▲我们也来灵隐了  

拍摄于2019.2.13

来自四川甘孜藏传寺院的僧侣到灵隐寺参访

拍摄者:汪贤耿


结缘灵隐廿一载

杭州 邹杰


最早与灵隐的合影是在21年前,那时相机都是用胶卷的,不像现在,电子相册,一按就能够显示在你眼前,也不会有曝光过度,或者抖动等问题。



这几张照片都是我父亲生前给我拍的照片,从那起我与灵隐寺结下了不解之缘。


▲1998年 我在灵隐寺大雄宝殿前又拍了一张


2003年,我在杭州上大学。没有想到的是2007年我参加工作,竟然到灵隐附近的117医院上班。这样,我去灵隐寺的次数越来越多,有时候还会带同学去灵隐,去拍灵隐的四季更替,受佛教文化的影响也多起来了。


《春残应恨无花采 翠碧枝头戏作球》

我的文章2017年4月 发表在灵隐寺公众号上

春残应恨无花采,翠碧枝头戏作球

文 / 念杰居士


每年的春夏交接之际,大批的樱花凋谢,映山红还没开满山坡的时候,有一种花成簇成簇的开放,其伞形花序,花五瓣,百花成朵,团圃如球,其球满树,雪球累累,清香满园,甚是壮美。作为夏季的重要花木,绣球花由百花成朵,团扶如球,繁茂者,雪花压树,清香满院。鄙人向往灵隐寺大雄宝殿的那颗绣球花,静静地矗立在寺庙之中,悄悄地绽放,静听着树下许愿的众生。我偷偷地去看了她两次,碰到了她最美的一面。


绣球花,又名木绣球、八仙花、紫阳花(日本名),绣球荚蒾,粉团花。因为土壤的酸碱度而不同便是,酸蓝碱红,在自然状态下,白色品种初开绿色,后转为白色。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落雨的清明,绣球慢慢开始绽放她的翠绿,雨水的露珠落在绣球上,交杂着寺庙檀香的清新,配合翠鸟们清脆的吟唱,你能够细细吮吸空山新雨后的泥土芬芳,犹如慢跑运动过后,冰镇的雪碧刺激你的味蕾,穿流入你的食道,进驻你的脾胃,再如同从你的鼻腔喷涌而出的气体,那种满足,不仅仅是视觉的秀色可餐,更多的精神世界的丰腴满足。
还未完全变白的绣球花,正如华严经中提及的:“佛土生五色茎,一花一世界,一叶一如来。”再来看她之时,便是她盛开变成如雪球一样的白球之美。



端庄威严,又不失儒雅,如同天王殿门前的“威震三洲”,甚是隽永秀美。
北宋钱易撰《南部新书·卷七》中说:“杭州灵隐山多桂。寺僧云:‘此月中种也。’至今中秋望夜,往往子坠,寺僧亦尝拾得。而岩顶崖根复产奇花,气香而色紫,芳丽可爱,人无有知其名者。招贤寺僧取而植之。郡守白乐天尤爱赏,因名曰紫阳花。”这可能是中国古诗词中能够找到关于灵隐寺和绣球花相关内容较早的了。
白居易在做杭州太守的时候,时常喜欢来灵隐,“夏之夜,吾爱其泉渟渟,风泠泠,可以蠲烦析酲,起人心情。山树为盖,岩石为屏,云从栋生,水与阶平”。引自其《冷泉亭记》,足以见得他对灵隐寺的喜爱。而绣球花又名紫阳花,从白先生的诗词中可以体会到,他对于灵隐这株绣球,偏爱之心有多浓郁。


何年植向仙坛上,早晚移栽到梵家。虽在人间人不识,与君名作紫阳花。

--------白居易《紫阳花》



绣球花之美,在于其抱团之美,当她还是一颗颗绿色的花骨朵的时候,你完全体会不出她完全绽放的秀美、纯洁、美满、团结。


绣球花的花语有美满,团结之美,美丽的姿态象征着人与人之间斩不断的联系,不论分开多久,都会象征着重新相聚在一起。


而近日文卿在《无尽夏》一文中提及:“看绣球花,像是目睹了女人完整的一生,从年少朱颜到垂垂暮年,都可以见证,若也坦然接受,原是人生无常,从容以对。 这世上,最美好的特质,莫过于种种不确定。在有限的一生之中,得以勉力触及到的部分,不过是些许肤浅的欢愉。而关乎生命实质,只隐在目力所能及的不确定里。”


我最喜欢她文中一句:“看花只是花,看花不是花,看花还是花。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朵绣球花,或许就是这个意思吧。
木心先生有句诗句描写过绣球花:“蓝绣球花之蓝,蓝得我对他呆吸了半支烟”,我对着灵隐寺面前的这株秀美的绣球花,呆坐了一个晌午。



正如这背景的四个字,最胜觉场,这也是我们由花而来最容易参透人生的地方吧!


我越来越喜欢灵隐的一草一木,喜欢寺院那黄墙红字的“观”字,更喜欢华严殿前“众妙静观”。


观,非眼观或心观,更有自己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很多人会说来灵隐,就是求自己的一些主观想法。


我有时候会跟很多去参观的同学朋友说:佛教讲究的是大爱,你去所有的寺院看,只有灵隐大雄宝殿供奉“世界和平,祖国强盛”的牌匾。



直指堂前萌芽的新叶,

喻示着奋发向上的成长。

我看着片片新叶,

想对在另一个世界的父亲说:

父亲,我不会让你失望的。

我会让你骄傲的。


我深情地祝愿

世界和平,祖国昌盛,民众安乐。

——杭州 邹杰




往期回顾

报名|杭州佛学院梵文公开课2019学年招生通启

法讯|2019年9月13日灵隐寺放生祈福法会预告

新闻 | 杭州召开全市僧众大会 引领佛教弟子爱国爱教



编辑 | 妙莲

美编|璐希

责编|慧容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