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观照 | 慈心不杀 爱惜物命

文 如瑞法师 灵隐寺 2020-09-08

慈心不杀 爱惜物命

佛法广博,从何入手?

应孝养父母、奉事师长;

再者,应慈心不杀、爱惜物命。


印光大师说:

众生心性,与佛同俦,

由善恶业,报分人畜。

人有智识,畜无技术,

恃强陵弱,遂杀而食。

成家之子,不借重债,

况杀彼身,但图口快。

怨恨固结,历劫互偿,

试一思及,中心痛伤。


 这段开示的大意是说:众生都有佛性,都可以成佛。但由于所造善恶业不同,所以就有了报身为人和报身为畜的差别。人类智商高、知识广,畜牲却没有技术本领等。有人因此倚仗自己的强势来欺凌弱者,杀害动物食啖其肉。世间有了家室的男子,并不会在外大规模借债。为了饱享口福杀生食肉,由此欠下命债,岂不愚痴可怜?杀业所结的冤仇是非常深重坚固的,果报难逃历劫互杀互啖。每每想到这些,心里真是万分痛苦悲伤! 以上印光大师慈悲恳切地说明了杀生的过患,我们实在应当引以为戒! 





慈心不杀即是仁

  无论古今中外,仁慈是人的天性,故慈心不杀即是仁。 

《尚书》云:“好生之德,洽于民心。”意即爱惜生灵、不事杀戮的良善品德,合乎人民共同的心意。

 《孟子》曰:“恻隐之心,人皆有之。”“君子之于禽兽也,见其生,不忍见其死;闻其声,不忍食其肉。

人人皆有悲悯之心。贤善之人对于飞禽走兽,见到它们活着,不忍心见其死去;听到它们哀叫,不忍心噉食其肉。 




慈心不杀亦是戒

佛陀所教断烦恼之修学体系,以“增上戒学”为入手处,禁止杀害一切生灵,因此慈心不杀是佛教中的重戒。


《大智度论》亦云:“佛说十不善道中,杀罪最在初。五戒中亦最在初。若人种种修诸福德,而无不杀生戒,则无所益。何以故?虽在富贵处生,势力豪强而无寿命,谁受此乐?以是故,知诸余罪中,杀罪最重;诸功德中,不杀第一。 


“母牛和子牛”的故事。 

有一个屠户,一生杀牛无数。一次,他买了一头母牛和一头子牛。当他准备杀母牛时,怎么也找不到刚磨好的屠刀。这时无意中他看见母牛的眼里流着泪,惶恐不安地看着对面的小牛犊。 屠夫回头看了看牛犊,牛犊在远处的墙角里一动不动地坐着,像个小孩似的,泪眼汪汪地望着母牛。屠夫去赶牛犊,牛犊不起身。他用棍子打,牛犊也不动。他抓住牛犊的前腿朝旁边猛地一甩,突然发现屠刀竟在牛犊的身下。他这才明白,原来是小牛犊把屠刀藏了起来。 这幕牛犊救母的情景令他非常感动,他用颤抖的手给母牛解开绳索。小牛犊从地上爬起来,走到母牛面前,用脖子蹭着母牛。就在母牛身边,小牛犊前腿朝屠夫跪了下来……从此,屠夫不再杀生,并信奉了佛教。


 

修习慈心与悲心

慈能与乐,悲能拔苦。除了慈心不杀之外,在生活中坚持修习慈悲心,也不失为广结善缘、增长福慧的良法。 


慈心修习:取众生健康、快乐的境相为所缘,由衷祝福:愿你无敌意、无危险!愿你无精神的痛苦!愿你无身体的痛苦!愿你平安吉祥……反复练习,直到心中现起平静的友善、快乐。 


悲心修习:

取众生被杀害时的恐惧、忧伤、哀嚎、挣扎等痛苦境相为所缘,真诚祝福:愿你脱离痛苦!愿你远离杀戮!愿你平安喜乐……一次又一次地祝福,直到心中现起平静的柔软、喜悦。 





白居易有诗:

好生之德本乎天,物物贪生乐自全。

我要长年千岁祝,不教物命一朝延。

 让我们一起学习白居易居士爱惜物命的慈悲心,日日将修道、行善的功德,回向给一切众生:无有忧恼,身心安乐!


劝吃长素 以养慈悲

印光大师教导念佛之人:“当吃长素。如或不能,当持六斋,或十斋,由渐减以至永断,方为合理。虽未断荤,宜买现肉,勿在家中杀生。以家中常愿吉祥,若日日杀生,其家便成杀场。杀场乃怨鬼聚会之处,其不吉祥也大矣。

 

六斋日,是指每月的农历初八、十四、十五、廿三、廿九、三十。再加初一、十八、廿四、廿八,便是十斋日。遇到小月,月底可提前一天持,以保证六日或十日圆满。另外,每年的正月、五月和九月是三斋月,应当吃长素,做各种功德。

 

印光大师的这番教导告诉我们,吃素本身即是戒杀、行善。因此,对于人生的各个重大日子、喜庆场面、良辰吉日,更应该避免杀生,如理思惟,智慧取舍。





七事戒杀  

莲池大师著有《戒杀放生文》,里面说道:“世人食肉,咸谓理所应然。乃恣意杀生,广积冤业,相习成俗,不自觉知。昔人有言,可为痛哭流涕、长太息者是也。计其迷执,略有七条。


大师继而提出七件尤当戒杀之事,即:生日不宜杀生、生子不宜杀生、祭先不宜杀生、婚礼不宜杀生、宴客不宜杀生、祈禳不宜杀生、营生不宜杀生。

 


戒杀十利 

《十善业道经》说,不杀生者得十种利益:

一于诸众生普施无畏;

二常于众生起大慈心;

三永断一切嗔恚习气;

四身常无病;

五寿命长远;

六恒为非人之所守护;

七常无恶梦寝觉快乐;

八灭除怨结众怨自解;

九无恶道怖;

十命终生天。

若能回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后成佛时,得佛随心自在寿命。”

 




薄拘罗尊者的故事。

佛在世的时候,有一位薄拘罗尊者,是佛弟子中德年都具足的长老,世寿达一百六十岁才入灭,故为“寿命第一”。尊者于往昔世曾清净持守不杀戒,并施药给一头痛病僧,以此因缘,九十一劫生人天中,未曾有病苦。

 

释迦牟尼佛住世时,薄拘罗尊者出生于一婆罗门家。年幼时,其后母心怀恶念,欲陷害尊者至死。由于尊者过去世精进持守不杀生戒,功德福报具足,种种手段皆不能害:大锅煮不死,猛火烧不焦,堕水不溺没,鱼吞不能消,刀割无所伤。此五害不死之福报,系得自尊者累劫修行之功。由此可知,戒杀护生修福功德,福不唐捐!

 


《梵网经菩萨戒》云:“夫食肉者,断大慈悲佛性种子,一切众生见而舍去。


早在两千多年前,佛陀便道出了食肉的过患,古人也说:“食谷者智慧而巧。”这些智慧之言,对于希求健康长寿、才智兼备的现代人来说,实在是值得思考和借鉴!最后引慧道人诗以自警:


畜生亦有母子情,犬知护儿牛舔犊,

鸡为守雏身不离,鳝因爱子常惴缩。

人贪滋味美口福,何苦拆开他眷属,

畜生哀痛尽如人,只差有泪不能哭。


无论命大小 常生怜悯心


一位小朋友放学回家,他心爱的小兔子找不见了。他急急喊妈妈:“妈妈,我的小兔子哪里去了?”


妈妈赶忙拉住他,悄悄对他说:“孩子,妈妈去串门,你的小兔子让你爸爸杀死吃掉了。” 


小朋友悲伤极了,推开爸爸的卧室,看见爸爸朝天打着呼噜在睡觉,露着圆滚滚的肚子。


小朋友悲伤地找来一个小碗,放了一些小米,点燃了三柱香插在上面,口中念念有词:“我可怜的小兔子,你葬身在爸爸的肚子里了,我来给你上坟,你安息吧!” 


后来有人作了一幅漫画,名叫《兔子的坟墓》。虽然找不到这幅漫画了,但它深深留在我的记忆里,也算是看图作文吧! 劝天下人吃素,不要把我们的肚子变成可怜动物的坟墓!


无论命大小,常生怜悯心;

蔬菜样样有,劝君莫杀生。



 

印光大师说:一切众生,都是过去的父母,未来的诸佛,应该戒杀护生,爱惜生命,千万不要依着世俗的知见,认为说奉给父母以美味嘉肴,这是孝道。那些没有听闻到佛法的人,不知道六道轮回的事理,错妄的认为这是孝道,还情有可原。如果是已经听闻过佛法的人,杀过去的父母亲属,来奉养现在的父母以及办理丧事祭礼等,不但不是孝道,简直就是忤逆不孝了。所以,学识渊博通达之人,由于听闻了佛法的真实义谛,都不肯依着世俗的权宜之法来行事。因为这些权宜之法,大都是随顺世俗迷惑凡情所建立的,不是如来洞彻三世因果之道的缘故。



 

慈悲不只是对受苦者表达怜悯或关怀,不只是了解他们的需要和痛苦,更是一种持续和实际的决心,愿意尽一切可能来帮助他们缓和痛苦。


慈悲就是把自己奉献给他人,承受他人的苦难而不自我爱惜,再加上了悟无我的智慧,可以最有效最完整地摧毁让我们无止境轮回的原因——即自古以来对虚假自我的执著。


慈悲是最好的保护,也是一切治疗的来源。假如你身患不治之症,能够在承担自己的痛苦的同时,以充满慈悲的心承担那些罹患同样疾病的人的痛苦,你将净化过去所有的恶业,那些使你的痛苦在现在和未来延续的原因。



佛法告诉我们,“万法唯心”。心起一念慈悲,整个世界便充满祥和,十方诸天恒拥护,随所住处常安乐。即便遇到逆境恶缘,常怀报冤行想,逢苦不忧,甘心甘受,便能消除旧业、化解是非,将恶缘转为善缘。慈悲心是成佛的正因,觉悟的行者应常怀慈悲,利乐有情,于利他中完成自利。



往期回顾

抗击疫情


行菩萨道 众愿必成——同舟共济抗击疫情

读诵经典


诵经 | 我们一起诵读《药师经》

抗疫祈福


梵呗祈福  唱诵《心经》

慈悲护生


农历三月三 重温佛教的护生理念

编辑 | 妙莲

美编 | 璐希

责编 | 慧容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