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点 | 家国永念 祭祖不可不诚
对传统的中国人和中国家庭而言,一年最重要的活动之一就是清明祭祖,正所谓“祖宗虽远,祭祀不可不诚”。
中国人说的“文而化之”,只有文化有这么大的力量,它超越语言、跨越时空。中华民族伟大的文化,启发我们的爱心,唤醒我们的感恩,引导我们心怀慈悲、柔和质直,处理好人与人的关系,和谐人与天地万物的关系。
科学家曾追踪了七百二十四位人士的一生,结果发现,美好的人生来自于和谐的关系。这个研究,从科学的角度证实了传统中国的智慧真实不虚。传统文化的教育,帮助每一个人处理好三个关系:人与人的关系、人与自然万物的关系,以及人与天地鬼神的关系。我们能够把这三样关系处理好了,就能实现个人生活幸福、社会安定祥和、国家长治久安。这恐怕就是中国五千年来历史的真实经验。
中国,这么大的国家,这么多的族群,能够和睦相处,平等对待,最重要的一个因素,就是中华民族非常重视祭祀。
古圣先贤教导我们,孝顺父母,尊敬祖先。最重要的因素就是纪念祖先。在过去每一家都有祠堂。皇帝的祠堂称为“太庙”,百姓家里的祠堂称为“宗祠。我们对于几千年前的老祖宗还是这样的敬爱,念念不忘,对于现在身边的父母,哪有不孝顺的道理!所以《论语》说:“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
今天我们生活在互联网时代,生活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时代里,各国经贸互相依存,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科技的发展,通过大数据、人工智能实现物联网,把世界万物联系在一起。一些新的发展和业态都提醒我们:世界是一体,地球是一家,整个人类的确是休戚相关的命运共同体。清明祭祖,不仅具有现实意义,而且还是现代社会迫切需要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学习、弘扬中国的传统文化,继承、发扬全球各个族群的优良传统,真的是时不我待!
孝是中华文化之根,敬是中国文化之本。我们学习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内学释迦牟尼佛,放下贪瞋痴慢疑;外学孔老夫子,温良恭俭让。这些品德如何学?如何养成?祭祖可以说是第一步。
百善孝为先,性德的核心就是孝敬。“一家仁,一国兴仁;”中国传统文化能够带给地球至少一千年的长治久安,此中教育是关键。教育之中,特别要注意启发本具的爱心,长养恭敬心,因为诚意、正心才能带来关系的和谐、美好。
清明祭祖,其实是一种教化,它不仅仅是老百姓千百年来的传统,更是一个机会教育、一个社会教育,它启发无数人的爱心、恭敬心,帮助大家真切的体会到一体之爱,促进改变人生、改变世界,这是祭祀文化的意义。
古人祭祀有一个重要的环节,就是学习古圣先贤的教诲,缅怀祖宗的德行,这是昭述祖德。每一个中国家庭都有家谱,记载了一个家族四、五千年的历史,后世子孙知道自己的家世、了解家族的历史,他会爱护自己的家庭、关心自己的家族。一个人能够爱家,就能够爱国;懂得爱国,就能善待世界上其他的国家,世界和平的根基就从这里奠定。
一个人如果能够爱护、尊重自己的家族,他就会善待自己,他会上进,会把自私自利放下,愿意付出。他念念想着自己对家庭的责任,想要光耀门楣,他做人做事会尽心尽力。
现代学校教育开始重视素质教育,希望能够培养学生的正面态度,培养有社会责任感的公民,祭祀活动正是现代教育所需要的素质教育、养成教育。祭祖文化具备重要教育意义。
佛教以孝为本。孝心、恭敬心,是入道的门径,也是证道的通途。“孝”这个字是会意字,表示老一辈和子一辈是一体。
清明祭祖,将我们与无量无边的祖先、千秋万代的子孙联系为一体,这是什么含义?就是提醒我们:万法一体。
我们和无量无边的众生是一体,我们和阿弥陀佛也是一体。孝敬为基,众生一体,寰宇和谐。
中峰国师在《三时系念》中说:“净土即此方,此方即净土”。佛弟子在清明祭祖时,要加深我们对于阿弥陀佛的信心,加深对往生极乐世界的愿心,畅佛本怀,功德无量!
当今世界,灾难不断,怎样才能挽救这种局面?我们应该深深地反思。清明祭祖的意义就是教人不忘本,所谓“报本反始”。饮水思源,知恩报恩,记取祖宗的智慧经验,诚敬忠信,爱人如己,事死如生。人心淳厚了,才能够国泰民安。
图片为庚子清明杭州灵隐寺祭祖场景
往期回顾
佛教梵呗
灵隐古刹
云林学处
编辑 | 妙莲
摄影|一叶
美编|璐希
责编|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