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假设历史丨假如没有李舜臣 丰臣秀吉能征服朝鲜吗?

2016-10-09 平田君 凤凰历史

韩国电影《鸣梁旋风之海》中的李舜臣形象

对熟悉东亚历史的人来说,李舜臣这个名字并不陌生。这位被朝鲜民族称为"民族英雄"的海军名将在1592-1598年间的万历朝鲜战争中大放异彩,他不仅改进了龟船,更率领朝鲜海军在与日军的海战中多次获胜,以玉浦海战、闲山岛海战等战役的胜利打击了日军的嚣张气焰、鼓舞了民族信心,并与明朝海军主力在1598年的最终战役--露梁海战中痛击日军,赢得了最终的胜利。可以说,他在万历朝鲜战争中的优异表现,沉重打击了侵朝日军的气焰。而制海权的丧失,也成为日军侵朝最终失败的重要原因之一。那么,假如在万历朝鲜战争中没有出现李舜臣这样一位将领,丰臣秀吉能否最终成功征服朝鲜呢? 

万历十年(1582年)的东亚形势图

要想弄清楚这个问题的答案,我们可以通过对如下问题的解答展开分析:

一、李舜臣在万历朝鲜战争中的真实战绩如何?

二、中朝两国中的哪一方对战争胜利起着主导作用?

1

真实的李舜臣:不灭军神还是泛泛之辈?


作为民族英雄的李舜臣,在韩国可谓家喻户晓:釜山塔前立有他的铜像,100韩元的硬币上印着他的头像,还有以他命名的"李舜臣大桥"和"忠武公李舜臣级"驱逐舰。他可谓是万历朝鲜战争中知名度最高的将领,成为朝鲜民族心中的"不灭军神"。那么,历史上的李舜臣表现如何? 

韩国的李舜臣铜像

从史料记载上看,在1592-1598年的战争期间,李舜臣主要活跃于1592年和1597-98年两个阶段,前后共参加近20次海战,并在与日军的交战中取得了绝大多数胜利,胜率高达90%以上。除了我们所熟知的鸣梁海战和露梁海战之外,其中更不乏伤亡极少、歼敌众多的大胜。在此仅举几例说明:

1592年5月7日的玉浦海战,李舜臣率领91艘船只对阵日军藤堂高虎的50艘战船,击沉日军40艘战船,己方仅轻微伤亡、无船只沉没。

1592年6月5日的唐相浦海战,李舜臣率领51艘战船对阵日军26艘战船,将其全歼,己方无伤亡。

1592年7月8日的闲山岛海战,李舜臣率领59艘战船对阵日军胁坂安治的73艘战船,以阵亡19人、伤400余人的代价击沉59艘敌船。

1592年7月10日的安骨浦海战,李舜臣率59艘战船对阵日军九鬼嘉隆、加藤嘉明的42艘战船,击沉20艘,己方仅轻微伤亡。 

李舜臣改造"龟船"复原图

应该说,李舜臣的一系列海战胜利,既要归功于他出色的统帅才能和对战船的改良,也与朝军战船在火力和防护方面的优势有关。相较而言,日本海军的战法较为落后、仍采用传统跳帮作战,但由于战船数量较少且防护和火力均弱于朝军,因而极易遭到朝军的炮火打击。加之日本海军缺乏训练、船只多为运输船而非战船,日军统帅九鬼嘉隆、藤堂高虎的指挥水平也不如李舜臣,此消彼长之下,李舜臣自然能够屡战屡胜。

这些胜利不仅打击了日军的嚣张气焰、削弱了日军对朝鲜沿海的控制,而且鼓舞了本国军民的作战士气,延缓了日军继续北进的势头。日本方面也坦承朝鲜海军更优的事实:"朝鲜人水战大异陆战,且战船大而行速,楼牌坚厚,铳丸俱不能入。我船遇之,尽被撞破"。这些海战的胜利,也为后来中朝联军赢得制海权以及最终击败日军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从这一层面上说,对李舜臣的上述赞誉也并非虚妄之语。

2真实的朝鲜军:附属部队还是中流砥柱?


但我们不宜高估李舜臣对整个朝鲜战局的影响。纵然李舜臣在海上连战连捷,杀得日本海军丢盔弃甲,但他并不能改变朝鲜本土大部沦陷、战局上全面被动的事实,若明军不及时出兵,朝鲜全境沦陷不过是时间问题。

1592年5月开战以来仅仅三个月时间,朝鲜陆军就节节败退,国王李昖更是抛弃首都、一路北逃,七月时便向明朝请求内附。而当时日军已"入王京,毁坟墓,劫王子、陪臣,剽府库",朝鲜八道竟有七道已失。

平壤大捷复原图

至1592年12月,由李如松率领的4万余明军入朝后,很快就获得平壤大捷,仅用一个月就收复了黄海、平安、京畿、江原四道,迅速扭转战局,中朝两军的战力差距可见一斑;此外,陆上的重要攻坚战如稷山、泗川、蔚山等战役中,作战的主力也始终是明军而非朝军。明军除去正面作战攻坚之外,还需要帮助朝军守卫汉城、全州、忠州等重要据点、防备日军攻势,承担了朝鲜境内的主要防御和作战任务。朝鲜虽然也有官军和民间义军的敌后作战,但无论是作战规模还是对战局的影响都不大,难以对据守主要城市的日军主力造成威胁。

海军方面,明朝同样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尤其到了战争后期。自从1597年7月元均指挥的朝鲜海军主力在巨济岛附近中伏被日军几乎全歼后,制海权便完全被日军掌握。只剩13艘战船的朝鲜海军也丧失了远洋作战能力,更谈不上切断日军补给线,而被朝鲜战史大书特书、号称朝军战船以一击十,并"击毁31艘、击沉92艘,歼敌8000人"的鸣梁海战,其战果也被过度夸大了。

鸣梁海战复原图

李舜臣确实以轻微的代价击败了藤堂高虎、并击杀日军大名来岛通总,重振了朝鲜海军的士气,但鸣梁海战的实质是李舜臣对日军前锋的一场规模不大的伏击战。与13艘朝军战船交战的日军战船不过数十艘,日军本队并没有投入战斗,远非"以一当十"。至于日军的伤亡状况则更与实际不符,藤堂高虎所率的日本水军总数只有7200人,在日军只有前锋部队与朝军交战的情况下,朝军显然不可能取得超过对方总数的歼敌战果,何况战斗亲历者李舜臣在《乱中日记》中所记录的数字不过是撞破敌舰30艘而已。

综合看来,鸣梁海战只是一场规模不大的胜利,无论从战果还是影响方面都被高估,更谈不上对日军的决定性胜利。真正对日军造成决定性打击的,还是规模更大的露梁海战。 

露梁海战

中朝联军在露梁获胜的决定因素也是有着500艘战船、近2万人的明军水师,作战时联军统帅不仅由明军提督陈璘担任,担负了正面决战任务的也是明军。只有100艘战船和7000人的朝鲜水师只居于辅助地位,李舜臣和明军将领邓子龙都作为伏兵,分别在露梁海峡北侧和观音浦设伏。明军中身先士卒的邓子龙遭到日军的围攻,在寡不敌众的情况下战死,在观音浦堵截日军突围船队的李舜臣则在亲自督战时,身中流弹而亡。但陈璘指挥的明军主力迅速压上与日军决战,并利用炮火优势痛击日军,朝军的临时指挥、李舜臣之侄李莞也率军与随后赶到的明军陈蚕、季金部共同夹击日军,取得了烧毁敌船200艘、捕获敌船100艘并致日军损失1万余人的重大胜利。

总之,无论从陆军还是海军方面进行考量,在万历朝鲜战争中起着决定性作用的仍然是明朝军队,李舜臣并无一人改变战局的能力。换言之,没有明朝陆军在陆上与日军主力的正面作战,朝鲜在战争初期便已全境沦陷,失去陆上补给基地的李舜臣也将难以为继;若没有明朝海军的加入,在巨济岛遭受毁灭打击的朝鲜海军更无法实现重夺制海权、取得海上决定性胜利的目标。值得一提的是,朝军的作战装备还有赖于明军的援助,战争后期朝鲜海军使用的佛郎机炮和火枪基本都来自明朝,朝鲜随后虽有仿造的尝试,但由于落后的军工业水平,导致其产出完全无法自给。因此,明朝除援助装备外还向朝鲜大量援助火药、铅弹等,这才保证了朝鲜海军的战斗力。

援助朝鲜的明朝军队

讨论至此,再重新回到题目中的假设中来。若我们采用控制变量法,在其他影响条件(明军增援朝鲜、丰臣秀吉在战争结束前去世)不变的情况下,将李舜臣排除出万历朝鲜战争之外,则可能导致战局出现如下变化:

①日军在攻陷朝鲜七道后,将能抓住明军尚未入朝的空虚期迅速扩大战果,在战争初期征服朝鲜,李氏朝鲜极可能就此亡国。

②朝鲜海军将在战争开始后不久便遭覆灭,民众由于海陆两线均遭失败导致战意丧失,对日军的抵抗将减少,日军的后勤补给压力也将减弱。

③明军入朝前期由于未派海军作战,在缺乏制海权的情况下与日军正面对抗的难度将增加,战争由此转为中日两国在朝鲜半岛的直接交战,战争时间也会延长。

丰臣秀吉

但上述变化并不足以确保丰臣秀吉实现成功征服朝鲜的目标。朝鲜战局一旦度过空虚期、转变为中日两国的直接对话,中日双方在战争潜力、武器装备等方面的巨大差距也决定了日本难以在战争中获胜。作为东亚第一强国的明朝在人口数量、兵员数量、财政方面都全面胜于日本,有着足以支撑持久战争的实力。具体到军队层面,日本陆军不仅在骑兵的数量和质量上都逊于明军,也缺少火炮等重型火器、攻坚能力较弱,在仅有火枪方面略微占优的情况下对明军有着明显劣势;两国海军的差距则更加巨大,明朝海军在火器数量、船只性能和军队素质方面都占据上风,对日本海军有明显优势。双方在陆海军方面的巨大差距,使日军无法给予明军"手术刀式"的突然打击,日军也不可能长期维持对朝鲜全境的占领。而鉴于明朝对日本侵朝零容忍的态度,万历朝鲜战争的结局也只会以日军被彻底逐出朝鲜半岛告终。

综上所述,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假如没有李舜臣,丰臣秀吉有可能利用明军尚未进发的空隙在短期内征服朝鲜,但日本在万历朝鲜战争中的失败结局并不会改变,他对朝鲜的征服将只是昙花一现。



凤凰网历史:让历史照亮现实

★喜欢这篇文章?

欢迎转发至朋友圈或您的好友。

★对本文有想法?

回到首页,在“发送”栏输入观点。

★想看更多猛料?

点击页底阅读原文,移步凤凰新闻客户端。



凤凰新闻客户端,天天有料!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