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她的算盘,这次打得太响了…

橘子娱乐 橘子娱乐 2024-01-04


编辑:左静

《我本是高山》自点映之后,骂声不断。

从24号上映到今天,预估票房也从1.1亿跌到了不足9千万。

(还不如播到中途被下架的《隐入尘烟》)

映前媒体预测的2-3亿票房,几乎是不可能了↓

明明宣传期网上还一片夸赞,众人奔走相告:终于能看到真正的女性力量了!

在想看数据中,女性观影者占比超过四分之三↓

片中“男冠女戴”、“男锅女背”的改编,自然引起了“男女对立”的舆论发酵。

说实话,橘看完这部电影,比起不适,更大的感受就俩字:割裂。

哭了吗?

确实哭了。

但全程都在“感动”和“质疑”间反复横跳,频频出戏,如鲠在喉。

性别议题之外,这部电影造成割裂感的根本原因其实是:

一个被东方信仰浇筑的女战士,硬生生被套进了迎合好莱坞叙事的“黑寡妇”模型。

片中很多改编符合西方强调的个人英雄主义的价值观,而非东方文化的集体主义精神。

明明有那么多纪录片摆在那给它语文开卷考,它却选择全英文答题。

复刻好莱坞式的创作模式,更像是迎合欧美电影圈,走拿奖的捷径。

毕竟,2019年还在Frist电影节上抱怨中年女演员没戏拍的海清↓

靠着入围第72届柏林国际电影节的《隐入尘烟》,实现了口碑和资源双翻盘。

(也是一部农村题材的电影,刻画贫穷的小人物)

除了被捧上演技神坛,她也接到了不少角色:

《张卫国的夏天》饰演顾佳怡,《平原上的摩西》饰演傅东心。

还搭上了陈凯歌,在电影《志愿军》里饰演的“万婴之母”林巧稚。

许是尝到了题材红利的甜头,她开始牵头组织翻拍张桂梅的事迹。

在主要出品方中,排头号的便是海清(原名黄怡)创立的瑞丽市谦海文化传媒公司↓

影片为了突出强调个人英雄形象,做了很多功利化的改编处理。

通过丑化、抹黑其他配角,阉割裁剪真实故事,抹灭了其他女性力量。

争议颇大的家暴酒鬼母亲形象↓

喝酒是需要花钱的放纵,一个家中往往只有具备话语权的男性才有这种权利。

纪录片中确实存在,家徒四壁,鞋都买不起的家长每天都要喝自酿的酒↓

也有喜欢喝酒的母亲

但不管是把家暴的标签叠加上,还是考虑到真实情况的比例。

这个人物原型应该更贴近于父亲↓

海清解释称,设置成母亲,是为了方便达成后面女性互助的设定↓

(影片中张桂梅后来给了这位母亲一份食堂打菜的工作)

不得不说,这种毫不用心的讨巧,是对女性互助最浅薄的理解。

张老师在访谈中聊自己为什么做女校,是因为处于教育盲区的女性命运,让她深感痛心。

在做华坪女高之前,她是孤儿院的院长,两个孩子的故事深深触动了她。

他们的母亲在山里摘花椒,被一个陌生男人拽了衣服,吓得大声呼救

回家后,守着封建贞操观念的女人,就因为被拽这一下,想不开上吊自杀了

可悲的是,丈夫也觉得没面子,一个星期后,抛下两个孩子,也选择了上吊自杀↓

愚昧是不断恶化的痼疾,还会助长重男轻女的风气。

高三的女儿临近高考被叫回去务农,初二的儿子却送去补习。

原因无他,“他是儿子啊”。

正是这些情况,让张桂梅意识到,对女性最实际、最真切的帮助,就是让她受教育。

“改变低素质的母亲,至少可以改善家族三代人的命运。”

张老师去家访,有个妈妈想给她下跪。

因为自己做梦都想去上学,可惜没有机会,但是她的女儿,将来肯定不会像她一样。

对大山深处的她们而言,女性互助不仅仅是我扶你一把,喊一句“你站好。”

而是一代人托举一代人,以牺牲自我为代价,叮嘱一句:“孩子,请你以我的肩膀为起点飞向远方,越远越好。”

为什么很多人说别看电影,去看张桂梅的纪录片?

电影有一个概念叫“高光时刻”在镜头中角色或者场景最引人注目、最有视觉冲击力的瞬间。

这种瞬间越多,越方便剪辑做宣发给电影造势拉票房。

比起娓娓道来张桂梅的故事,堆砌各种高光时刻、营造更多戏剧冲突,变现更快。

所以就有了电影里那些跟实际情况完全不相符的桥段。

学生毕业后又回华坪女高教书,矛盾爆发时呛声张桂梅:“你以为你就很无私吗?”

现实里,学生在采访中忙着解释:“张老师对我们很好,没吼过,也没那样吵过。”

同样忙着解释的还有局长,他跟张老师关系很好,并非电影呈现的屡屡争吵↓

电影里女教师仇视张桂梅,骂她是老巫婆,说她没男人要。

不过是一番“移花接木”,事实是学生觉得张桂梅严厉,开玩笑戏称她是周扒皮、是魔鬼,是007↓

在纪录片中,明明是跟张老师随行的女记者主动脱下外套给家长。

嫁接到影片里,变成了张桂梅把衣服脱给了学生山英的奶奶。

同行者也改成了男老师,英雄的“牺牲感”+1。

当然,有些片段除了故意为之,恐怕也跟编剧的认知水平有关。

在精英文化教育背景下长大的一批人,难以真正共情底层人的悲欢喜怒、人生起伏。

所以在食堂吃饭只敢打5毛钱菜,为了让姐姐读书,自己去工地搬砖赚钱的女孩。

也会逃课去网吧打游戏、逛夜市吃小吃摊、上彩票店刮彩票……

网吧+逃学+早恋+逛街,如此失真的群像刻画,符合的只是城里人的想象。

它可以代入都市家庭剧中的问题小孩,但绝不是农村女孩的真实处境。

这群女孩可能连电脑都没见过,如何痴迷电脑游戏?求都求不来的上学机会,丝毫不珍惜?

片中还有一个情节,张老师要求剪短发,很多女孩都在哭哭啼啼。

殊不知,优渥的环境自然可以支持爱美的天性,但对于穷苦地区的孩子而言,爱美这件事有些奢侈。

一头干净利落的齐耳短发,已经是好好打理形象了。

纪录片里,女孩被老师带着去理发,出来的时候开心溢于言表。

除了无法共情女孩们的处境,主创团队也理解不了张老师心中那份信仰的力量。

所以用讴歌情爱做张桂梅的精神动力源,一遇到困境就开始闪回胡歌,把敷衍和无能摆在台面上。

(胡歌在片中饰演张桂梅亡夫,闪回了5次)

其实,张老师早就给过答案:

丈夫离世后,她在心灰意冷的状态中来到华坪县。

接手了华坪县孤儿院,看到孩子们处境如此还这么乐观,她开始从沉沦中觉醒。

萌发出创办女子高中的梦想

而推动这个梦想落地生根的,是华坪县人民的善意。

她生了病被查出肌瘤,

大家自发给她捐款筹药费。

有位妇女把仅有的5元回家路费都捐了,走了几个小时的山路回家。

5块、10块,大家第一次就凑了6000多,后面还筹过一次,两次一共捐了12370元。

(当地农民年均收入也只有1400)

她把这笔钱又转捐给了学校买变压器,解决学生晚自习容易停电的问题。

她祈求老天爷让她多活几年,给她一个机会回报华坪县。

于是,有了中国第一所免费女子高中——华坪女高。


在办学过程中遇到很多困难,甚至几度快要撑不下去。

所幸,老师的队伍中有好几位党员,没钱,就画一面党旗宣誓。

“只要有一位党员在,就绝对不能弄丢阵地!”

靠着这股革命理想信念,她一路向前。

诚然,把一个人几十年的人生经历压缩成两小时的电影,对取材必有所取舍。

可电影偏偏花了太多笔墨渲染煽情,对于真正触动人心的内核却不做探究。

也许是名利场呆久了,对纯粹的信仰理解困难,才不断向外寻求她坚持的理由。

又或者是为了冲国际奖项,才有选择的阉割了张桂梅的信念理想。

不过话说回来,这部电影也并非一无是处。

至少海清的演技是过关的,妆造神态也很还原

片中有些比较写实的情节,带来的情感流动也令人动容。

爸爸为了女儿能坐在靠前的位置,去给老师送一袋野核桃。

山月、山英两姐妹上学,走破了鞋,姐姐把鞋子给了妹妹。

隐喻了后来读书的机会也给了妹妹↓

姐姐山月成绩优异,却逃脱不了被亲人抓回家里嫁人的命运。

她很快生了孩子,最后死于一次严重家暴。

女孩的尸体被潦草地掩盖,双脚赤裸着沾满泥污,妹妹最后一次为姐姐穿上了鞋子。

这些戳人的细节真实而微妙,远远胜过那些高光时刻和雕琢的矫情。

可你发现没有?这些点都跟“张桂梅”无关。

换言之,它以亲情触动了中国人内心最柔软的部分,而这跟《我本是高山》的原始命题相去甚远。

一部讲张桂梅女士的电影,却无法让人get到她的人格魅力和信仰力量,哪里出了问题?

为了塑造一个充满神性的英雄,抹掉了张桂梅作为复杂个体有血有肉的那一面。

想写她的情绪,却因为能力不足,把她压缩成了专制的“暴君”。

面对回来帮忙的学生,一会问怎么没要个孩子,一会听说对方怀孕,又斥责“你带了个好头。”

要么怒吼学生,要么针对老师。

你要写她,就不能只写她的光环。

你要写她的脆弱与痛苦。

写她身患骨瘤、肺纤维化、小脑萎缩等23种疾病,关节疼到不贴胶布就无法伸开和弯曲↓

你要写她的狼狈与窘迫。

最清高骄傲的人为了讨钱办学校,被人嘲讽沽名钓誉、被人吐口水、被人骂骗子、 被人放狗咬↓

你要写她的愤怒与不甘。

她生气男女不平等、生气教育不公平、生气财富分配不均↓

还要写她的粗粝和鲜活。

看到枕头被睡破吐槽学生头上长角,因为山路太远走累了忍不住骂脏话↓

写她只是个普通人,真实而可爱。

会因为接电话听到捐款30万都给她,连连祝对方“好人一个”“长命百岁”。

写她无法八面玲珑,对家人也常觉亏欠和遗憾。

为了办学很久没回过老家,没赶上三位至亲的丧礼。‍

你要卷起裤脚,一步一个脚印踏入她们泥泞的人生。

俯下身真实地感受,原来悬崖边上的路如此崎岖难行、重重叠叠的山这般巍峨险峻。

而不是切几个“情感洋葱”怼到观众脸上,然后把那些熏出来的“工业眼泪”当做荣誉勋章。

回看张艺谋9次“冲奥”,四部都是农村题材:

1987年《红高粱》、1990年《菊豆》、1991年《大红灯笼高高挂》、1992年《秋菊打官司》。

那为什么这部电影同样把触角伸向农村、同样讲女性主义题材,却遭到反噬?

因为贪婪又功利,偏偏能力还不足以支撑野心。

既想着力于刻画张桂梅的形象,有觉得单说她不够煽情,想借助农村女孩的苦难熏出观众眼泪。

既想披着张桂梅的故事光环赢得好口碑,又想通过西方叙事获得好莱坞青睐拿下好成绩。

于是在既要又要的摇摆中,反而以野心取缔了艺术创作最真诚的初心。

这不是个体的问题,受精英文化教育出来的一批人的通病,漠不关心又傲慢。

电影被批评后,编剧袁媛做出自比高山的回应

(她也是《滚蛋吧肿瘤君》、《后来的我们》的编剧)

让这样的创作者来写农村题材,注定只能呈现高脚杯里装鸡汤的拧巴。

诚然,电影是遗憾的艺术,但遗憾应当是再接再厉的动力,而非倒逼观众知足常乐的借口。

作品是意识形态的产物,传播也是一种渗透,涉及主旋律的题材,本应更加敏感。

否则,野心之火熊熊燃烧,灼伤的不仅仅是电影本身,还有观众的期待。

《圆桌派》有一期访谈聊到电影将来会不会消亡,姜文说不会,因为电影填补的是现实和梦想之间的缝隙。


电影的魅力在于,它可以穿越时空,作为一种凝固的意识形态被代际传承。

所以30年前的电影依旧能令今时今日的我们触动,冲破传统礼俗、敢爱敢恨的九儿、被封建礼教吞噬的菊豆、不畏强权敢于斗争的坚定斗士秋菊……

我们的后辈将来回溯今时今日,该让他们认识怎样的张桂梅?明白她因何受尊崇?

很显然,《我本是高山》的主创团队,交了份糟糕的答卷。


最后一句

张桂梅说过的话被写下来,装裱后挂在办公室里。

“如果说我有追求,那就是我的事业。

如果说我有期盼,那就是我的学生。

如果说我有动力,那就是党和人民。”

但凡把这几句话听进去,《我本是高山》也不至于拍成这样。






※ 最近公众号又又改版啦,橘子君发布的文章可能会被淹没在推送页面的大海里…

※ 麻烦宝子们动动手点一下设为星标,不要错过你的橘呀!!


滑动查看

点击「橘子娱乐」公众号头像→点击右上角...符号→选择第一个“设为星标”




2023年   HAVE A GOOD TIME 

JUZI 🍊YULE

离爱豆更近��步 扫!


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侵权或对版权有所疑问,请邮件联系marketing@happyjuzi.com。我们会尽快处理,感谢。


                          为你的爱豆,点个好看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