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靳宏伟:中国当代艺术摄影收藏市场尚未形成但有前途

2015-09-19 sipa

靳宏伟/供图 闻声/文


2011年,知名旅美华人摄影收藏家、Sipa图片社第一大股东靳宏伟开始收藏中国摄影家作品,并把关注点主要放在中国当代艺术摄影,至今已收藏有300余张照片原作,其中100幅将在2015年10月第2届北京摄影双年展及中华世纪坛摄影周展出。



Art in America 第10期关于此次展览的相关信息


出国前,靳宏伟曾做过摄影记者和图片编辑,1989年成为美国马里兰艺术学院建校163年以来第一名中国学生,也是中国大陆赴美留学生中取得艺术摄影硕士(MFA)的第一人。这样的背景影响他在2005年进行摄影收藏后将目光锁定在现当代艺术摄影大师知名作品,也影响他在选择收藏作品时以摄影家在摄影史中的定位、艺术市场的地位来考量,继而影响了他在收藏中国摄影作品时以当代观念摄影为主。


张晓作品《海岸线No.002》,摄于2009年,尺寸一:100×80 厘米,尺寸二:50 ×40 厘米


不同于老一辈摄影家大多由媒体单位开始职业生涯,起步于纪实摄影创作、属于当代艺术家群体的摄影家们大多选择独立之路,作品主要以画廊、艺博会、拍卖会等当代艺术市场为流通渠道,作品中也包含更为强烈的自我观念意识。不同的发展路径和创作模式让他们的作品不仅在内容上与前辈们有明显区隔,在价格上也更高。


这也导致当代艺术摄影作品距普通人的生活相对遥远,收藏家也以外国人为主。不过,谈到摄影收藏和市场,不论从国际影响力,还是从交易金额而言,这些作品又占了很大的比重。



纽约大都会博物馆收藏的中国第一位摄影家海波作品


采访中,靳宏伟笑称:“当代艺术摄影作品不便宜,而我也是因为贵才买。”虽然他并不指望当代艺术摄影藏品给自己带来经济回报,收藏的主要目的之一是为了支持当代艺术摄影创作、推动当代艺术摄影发展,不过对于摄影作品的价值,靳宏伟自有判断标准,即使捐赠是藏品的最终出路,也希望这些作品能够保值和增值。


您怎么看当下中国当代艺术摄影的收藏市场?


靳宏伟:严格讲,当代艺术摄影收藏市场还没有完全形成。这主要涉及两个问题:首先,人们会对价格有疑问,到底值不值这个钱,作品限量是否能保障;其次,当代艺术摄影价格太高。目前,中国当代艺术摄影家能纳入世界主流收藏体系的,不超过10个人,他们作品价格非常贵,有些人的作品甚至不比经典大师便宜,比如说海波、王庆松、张洹等人。今年的香港巴塞尔艺术展上,我看到王宁德《有形之光》系列的一张,价格要5万美元。

不过,我本人看待事物都比较积极,美国摄影收藏市场经过了几十年的发展成了现在的样子,相比来说中国市场现在发展得很快,资本的问题解决了,接下来要解决观念的问题,也就是说让大家觉得当代艺术摄影是值得收藏的。


那么,您觉得市场好的标准是什么呢?是藏家多、画廊多还是艺术家多?


靳宏伟:我觉得有两个基本标准。第一,各地方的美术馆要有摄影部,每个摄影部要有计划、有预算地收藏摄影作品。目前,虽然也有国家级或省市级博物馆在收藏和研究摄影作品,但是有持续性预算和收藏计划的几乎没有,其实很多作品是捐赠的。第二,当你看到中国比较有名的画家们开始使用摄影媒介创作并从中得利,会有很大的带动作用。

除此以外,等中国的摄影家本人有钱了,他们会相互买喜欢的作品,比如我在美国赚到钱了,我又是做摄影工作的,就会买一些喜欢的摄影作品。


您收藏中国当代艺术摄影的渠道有哪些?会跟艺术家交流吗?


靳宏伟:比较著名的当代艺术摄影家作品基本还是在美国买的。在中国也买过一幅王庆松的作品,是一个法国画商卖给我的。早些年,有些人买了这些人的照片,现在想套现,卖给我就比较贵了。举个例子,我有一张邱志杰的作品,1994年价格是1800元人民币,后来我从一个法国画商手里买到,价格已经是2.2万欧元。

我会和艺术家交流,也与很多人成了朋友。不过也有艺术家基本上不露面,比如海波。


邱志杰作品《纹身1》,摄于1994年



海波作品《友谊》,选自《他们》系列,摄于1999年


您怎么看中国当代艺术摄影家作品主要在海外卖而不是在国内卖?


靳宏伟:这主要是因为国内市场对当代摄影艺术价值的认知还不到位。另外,虽然照相机市场是大众市场,但在世界范围内,摄影收藏是小众市场。

主要是认知原因。美国收藏摄影作品的人很多,因为他们对待影像的态度和我们不一样。有一批美国人在1920~1930年代便做出了一套收藏规矩并沿袭下来。在中国,即使是艺术家群体,对摄影的态度与国外也有很大差距。在世的很多西方知名画家都做影像艺术,并且从中得到很好的回报,如达明安·赫斯特、杰夫·昆斯、理查德·普林斯,他们是画家出身,但都玩摄影,都用影像媒介来表达。反观中国,最著名的当代画家,如张晓刚、方力钧、曾梵志,没有人做影像艺术。虽然王庆松原来是学油画的,但他不是靠画画出名,而是靠摄影成名。这反映出一个关键性问题,艺术家用不同媒介创作,虽然媒介本身不存在高下之分,但不少国内当代艺术家恐怕还不是这么认为。


您认为中国当代艺术摄影家的创作思路、创作意图和老一辈的摄影家比,会不会也成为不易被老百姓接受的原因?


靳宏伟:1980~1990年代,很多摄影家在创作时触及了一些当时不被人们谈论的社会问题,拍摄了原被认为不能拍的内容,比如边缘人群,是当年的“当代艺术”。后来当代艺术主要指具有强烈观念意识的作品。现在看来,其中的差别确实挺大,被大众接受需要时间。


杨福东作品《Lock Again Nr.3》,摄于2004年,84×114 厘米


您是否收藏以纪实摄影创作为主的老一辈摄影家作品?


靳宏伟:我也藏有纪实摄影家的作品,比如于德水、王世龙、王轶庶等人的照片,而且他们拍得很好,甚至有些作品已经不能再好了,我很喜欢。我自己也是在杂志社做摄影记者出身,因此知道拍摄纪实摄影的难处和照片的价值,但这些照片不会成为我关注的重点。这主要是因为我开始收藏中国摄影,不能什么领域都涉及,要有侧重。

而且,纪实摄影家的照片普遍价位较低,比很多年轻的当代艺术摄影家作品还便宜,因此不会成为收藏市场的主力。我在一篇文章里讲,在世界范围内,能够靠拍摄纪实类照片走到艺术市场顶端的只有个别人,只有名作才被市场认可。这不仅是中国摄影家面临的问题。比方说,张乾琦是马格南图片社唯一的华裔摄影家,但他的签字照片在巴黎某次影展中也只卖1000美元一张,且价格不会有太大提升空间。


刘立宏作品《如风如果》,摄于2009年


王宁德作品《某一天 No.23》,摄于2002年,尺寸一: 50cm×40cm,尺寸二:60cm×50cm,尺寸三:160cm x 123cm


那么,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是什呢?是否是由纪实摄影和当代观念摄影在市场运作机制上存在差异造成的?很多中国当代观念摄影家从一开始便融入了“画廊-艺博会-拍卖会”这样的艺术运作机制中。


靳宏伟:你说得很对,运作机制非常重要。我们可以谈到公平不公平的问题。纪实摄影家的照片很好,但没有艺术机构和市场的力量给他们推广。再谈比较有代表性的王庆松,他开始时没有考虑去报纸杂志发表作品,发展路线很明确,做展览,找美术馆评论人,艺术市场销售,他破拍卖记录的作品,将会在我的这次展览中出现。又比如今年香港巴塞尔艺术展上,古尔斯基拍摄的迪拜人工湖,很大幅面的照片,交易价格100万美元。为什么人家的照片能卖100万美元?在香港,有人跟我说:“我也拍了迪拜的人工湖,画面质量也很棒,为什么就不值钱?”首先,古尔斯基年轻时受到比较好的艺术教育,再有他的创作主题几乎都是紧扣“钱”的观念,有持续性和连贯性,而且大都只限量3张。不过还有一个很重要的问题是,他从“出道”开始就遵循当代艺术发展规律,他的作品也是遵循当代艺术机制在运作。



王庆松作品《又一次战争系列之六》,180×120厘米,摄于2001年


如今,当人们谈到收藏,大多数会说兴趣是第一位,喜欢就买下它。不过,也有很多研究提出,当代艺术市场的投机问题也比较严重,很多人买了就是为了卖,对此您怎么看?


靳宏伟:不能否认艺术品市场上,投机的人占了很大比例,因为收藏家也是趋利的,世界范围内都是这样,这是人性决定的,没有哪个人说自己收藏艺术品是为了革命理想。收藏趋利本身是没有错的,就像你不能批评炒股票、买房子的人想要赚钱一样。

但是对于我来说,收藏中国当代艺术摄影作品,不会想着藏品以后能为自己带来丰厚的利润回报。我最后就是会把收藏的照片都捐出去,但是也有一个前提,那就是要认定作品必须是升值的才会收藏。



于筱作品《未央2》,摄于2008年,尺寸一:100×100厘米,尺寸二:40×40厘米


您觉得收藏给自己带来的最大乐趣是什么?最大的感受是什么?


靳宏伟:通过收藏,我了解了很多以前不可能知道的事情,比如去画廊买照片,老板会跟你讲很多照片背后的故事,否则谁会跟你讲这么多?而且接触不同的人和事会有很多惊喜。最大的感受是:人活一辈子太不够了!


您买照片会砍价吗?


靳宏伟:会砍价,在国外画廊或艺博会买价格比较高的照片时会商量价格,一般画廊也会给我折扣,这是正常的;但也有不砍价的情况。我前段时间买了当代艺术家何云昌的5张照片,每张2.5万欧元。他进行艺术创作非常“凶悍”,我买的照片是他的知名作品《一根肋骨》,肋骨是通过手术从他身体里取出,然后戴在与自己关系最近的五名女性身上。他是用生命在创作。另外,我买国内年轻艺术家的照片不会砍价,一是价格不高,二是表明我支持他们创作。


卢彦鹏作品《拖着石头的婴孩》


摄影收藏市场或者整个艺术市场的发展都会受到外界环境影响,您对中国目前的社会经济环境怎么看?


靳宏伟:没有一个国家的社会环境能比中国更好了!中国有那么多摄影爱好者,有那么大的市场,比任何其他国家或地区都有发展优势,只不过因为历史原因,摄影还没有被提到如同西方那样的地位,但再过几十年,一定不得了。


摘自《摄影世界》第九期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