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同基金常识》:简单化——如何到达应去之地
译/巴曙松;吴博等
今天,投资者遭受到来自各方面的投资信息的轰炸。然而,这一轮信息轰炸还不一定能转化为更好的投资回报。相反,我们专注于数据量,想要更尖端且更复杂的信息,并想当然地认为这将增加我们的收益。无论这个世界是否比以往更复杂,但是我们确实已使得投资过程更复杂。在今天,面对使人心智麻木的海量信息流,它令人震惊也使人恐惧,明智的投资者该何去何从呢?
目标就是简单化。在这个非凡的时代里的巨大悖论是这样的:我们身边的世界变得越复杂,为了实现财务目标我们就必须越简单。绝不要轻视简单化的伟大之处,作为一个有成效的长期投资策略,它已被证明是有效的。事实上,简单化是财务成功的要旨。
关于对投资成功的追寻,我愿给出一些告诫以帮助你“到达你应去之地”。从描述我所认为的投资成功的现实典范开始,这是我对投资成功本质的定义:投资的中心任务是获得尽可能高的投资回报率,而该回报率来自于你所投资的金融资产族——同时认识到并接受该部分将少于100%。
为什么?因为成本的存在。正如所见,为了投资于我们可利用的现金储备、债券、股票等各个金融资产族,我们必须支付成本。说得更清楚些,我们凭直觉知道,大额存单和货币市场基金的回报率,必然低于短期商业票据的现行市场回报率,这只是因为交易成本、信息成本和便利成本等金融中介的成本,都要从政府或举债企业所支付的利息率里扣除。这个论点甚至适用于股票领域,如果股票型基金成本偏高,在投资生命期内,仅有很少的基金投资者能以显著优势成功地跑赢大盘,这点在数学上是可以确定的。
一、当所有其他策略失败时,重回简单化
在轰炸你耳朵的各种建议中,你应当以简单化原则投资,去获取现实中可能的最高回报率。简化投资决策的第一步,是接受这个现实:作为一个整体,投资者必然获得来自任何资产族的少于100%的回报率。那么,用什么最优方法能接近100%的目标并积累巨额的投资收益呢?依赖以下平凡的美德,即数个世纪以来,理性而平衡的人们所信奉的:常识、节俭、注重现实的预测、耐心和坚持不懈。在长期投资中,所有这些特征最终让你得到回报。
你应当从哪儿开始呢?考虑到简单的极致伴随着另一个优点:低成本。所有方法中最简单者是,仅投资于单只平衡型市场指数基金——就一只。典型的保守型投资者投入约65%的资产于股票,35%于债券,这种基金可以提供一个广泛分散化的中间路线投资方案。这种投资组合完全指数化,组合中的股票和债券不是被积极管理的,而仅代表全部的美国股市和债市的一个广阔的截面。在过去的半个世纪里,这样一只基金会获得股市和债市综合回报率的98%,没有比这更好的投资了。
二、如果你决定不采用指数化……
如果简单化的开始于指数基金,那它并不止于此。历史已表明,在长期,每五只积极管理型的基金中仅有一只能超越市场指数(税后仅为七分之一)。而且,一些简单的常识性原则应有助于你选择基金,并获得丰厚的市场回报——尽管很可能还是少于100%。如果在长期超越市场可能性极小,则理智地挑选基金的工作至少有助于避免明显的失败。
因此,尽管我力劝你去实施全指数方法的投资,或者至少遵从运用指数基金作为投资组合核心的方法,我也将为你提供八条基本规则,能助你充分利用优势,这些优势从历史上解释了指数具有提供更高回报的能力。
规则1:选择低成本基金
基金成本是“一笔负担,可能砍掉投资者期限内回报率的20%或更多。”债券基金的费用平均也超过1%,这对任何总的利息回报率而言,都是一笔过重的负担;特别在今天,美国政府长期国债的名义回报率大约为5.25%,这笔负担将消耗掉几乎20%的名义回报率。
低费率是某只基金表现好的唯一的最重要因素。如果你选择积极管理型的基金,则可通过挑选低成本基金去效仿指数的优势。最为明确的是,回报率处于最高四分位数区间的基金,则其费率处在最低四分位数区间。成本与业绩的联系很难说是偶然的,更低的成本往往伴随着更高的回报率。
积极管理型基金买卖组合中证券的成本是隐藏的,不过确实存在。基金组合的换手率成本很高昂,偏好低换手率的基金,不仅因为其成本更低,也更具有巨大的税收优势。积极管理型基金持有组合中证券的时间越长,则资本利得之递延为持有人创造的额外价值就越大。很多高换手率的基金成本高昂,其纳税也无效率,税收也是成本,于是这使得你有必要考虑税后回报率。
规则2:慎重考虑增加成本的建议
佣金将显著地拖累共同基金业绩,特别是如果仅持有基金份额很短时间的话。如果你期望持有份额仅几年,那支付6%的销售费用将是愚蠢的。而另一方面,在十年期里,该笔费用将每年轻微地减少你回报率的0.6%。总之,根据你得到的服务,为获取指导而支付合理的价格,这完全可以接受。特别是通过专注于低成本基金,咨询顾问助你最小化全部成本(包括他或她的咨询成本加上基金成本)。根据我的判断,投资者每年支付高达4%的总成本(基金费用加上包装费用),已丧失了获得金融市场总回报率的任何机会。
规则3:不要高估基金以往的业绩
使用业绩记录评估基金经理将有何等表现时,常常产生无望的误导。根据基金以往的记录去预测其未来的绝对回报率,这在现实中是无法做到的。即使某人能精确地预测未来股市的绝对回报率——这可不简单!——也无法预测个别基金相对于市场的未来回报率。唯一的例外是指数基金的相对回报率。
现在,我必须稍有一点自我矛盾。可以预测两种可能性很高的结果:第一,费率异常高的基金,其表现很可能不如适当的市场指数。第二,较之于适当的市场指数,以往表现明显较优的基金,其未来之表现往往劣于指数。
均值回复(Reversion to the mean)是金融市场的引力定律,造成基金业绩突出者向下,业绩落后者往上。这一规律很清楚,也可数量化度量,而且几乎明显是必然的。
规则4:运用历史业绩来确定一致性和风险
历史业绩在帮助你选择基金方面,仍然有重要作用。最重要的是,寻找一致性。当我在评估共同基金时,我喜欢观察一只基金在具有相似策略和目标的其他基金之中的排名。
在我看来,对一只获得顶级业绩评估的基金,它应当至少在六到九年时间里处于最高四分位数区间,并且处于最低四分位数区间的时间不超过一或二年。通常我将拒绝那些处于最低四分位数区四或五年的基金,即使它们也曾在最高四分位数区间停留过同样长的时间。
引人注目的是,标准普尔500指数基金11次处在上半区间,且没有一次处在最低四分位数区间。不过我警告你们,不要预期未来这种模式将顺利地重复。在任何情况下,一只共同基金的一致性都是一个优点。
风险是投资的一个决定性要素。尽管未来的基金回报率完全不可预测,但基金之间相对风险的巨大差异,却是高度可预测的。无论怎样测度,并且无论是多么隐蔽的一个概念,除去回溯而外——明智的投资者都应该以最谨慎的态度对风险加以考虑。
规则5:当心明星基金经理
所提及的极少数作为明星出现的基金经理从未在人们了解其事迹之前被鉴别出来。即使他们的光辉可以闪耀一时,但很多超级明星似乎只与某只给定的基金相联系。普通的基金经理掌管基金的年限仅为五年,同时,在规模最大、也是最具进取性、并且曾最炙手可热的基金之中,平均任职年限仅为两年半。如果你愿意的话,可以去寻找优秀的基金经理,但要注重他们的职业精神、经验和坚定意志,而不是他们的明星身份。也要小心明星体系,以星排名的体系,几乎没有预测的价值。
规则6:当心资产规模
投资者要回避那些大型的基金组织,如(1)没有任何封闭其基金的历史——即停止对新的投资者发售基金份额;或者(2)似乎愿意让其基金增长至几乎无限的规模,而不顾其投资目标,这超出了基金的能力,使其无法进行区别于他者的差异化投资。
“太大”是多大,这是一个复杂的问题。这与基金风格、管理哲学以及投资组合策略有关。基金的最佳规模取决于很多因素,绝没有简单的答案。过大的规模能够并且很可能将扼杀投资成功的任何机会。对于占压倒多数的基金而言,历史记录清楚地显示,当其规模较小时,其表现较佳。对于明智的投资者,基金资产无限制的增长是一个警示信号。
规则7:别持有太多的基金
超过四只或五只股票型基金一般是不必要的。持有过多的基金,将容易导致过度分散化。这样的最终结果是:一个投资组合的业绩,将不可避免地类似于一只指数基金。然而,由于非指数基金组合更高的成本,以及更广阔的分散化,其回报率几乎将必然减少。更为甚者,即使可能过度分散化,这样的投资组合在短期也可能围绕市场回报率表现出更大的波动性。
我并不认同下述观点:国际型基金是投资者组合的必要组成部分。外国基金可能会降低组合的波动性,但是其经济风险和货币风险,可能会在更大程度上降低回报率。有这样一种观点:理论上最优的组合必须按市场权重,包含每个地区的成分。对这样的观点,我的判断是,国际投资最多占20%的股票成分;而且即使国际投资的权重为零,对大多数组合而言也是完全可接受的。
规则8:买入并持有你的基金组合
当你已确立了自己的长期目标和风险容忍度,而且仔细挑选了一只指数基金或少数的积极管理型基金以满足你的目标,请坚持到底。牢牢地持有它们。投资过程复杂化只会使你的思维混乱,经常将情绪因素带入亟需理性的投资计划里。
牢固持有的关键在于买入正确的基金。正确买入不是去选择你不完全了解的基金;也不是根据过去的业绩去挑选基金;更不是因为某人告诉你该基金炙手可热,或者它有明星经理,甚或因为它曾被评为五星级基金;并且绝对不要选择高成本基金。如果你避免了这些基础性错误,然后只要留心你的基金表现如何。假如你首先理智地挑选了基金,一份年度业绩评估应当够用了。并且要耐心容忍其相对于其他基金周期性的非极端的差距。对于重大事件都应当引起警觉。
不要像选择股票一样去选择基金,一旦股价面临不可避免的波动就卖出或替换。要为你的资产挑选受托人并与之建立终身的关系,深思熟虑地去选择一只基金。这一方法体现了简单化的本质。(完)
(本文节选自约翰•博格所著的《共同基金常识》,中文版已由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年12月出版,关注更多内容,请点击底部“阅读原文”链接)
本篇编辑:孙旭;刘茜然
关注巴教授及研究团队最新研究成果,请点击底部“阅读原文”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