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2014年中国资产管理行业发展报告》:后记

2014-12-04 金融读书会
编者语:

无论是因为沪港通,还是无风险利率的降低,或者是经济转型的逐步推进,中国资本市场的新一轮行情,似乎已经蓄势待发。春江水暖,灵敏的资产管理行业在这一轮转型大潮中会如何演绎自己的新精彩?巴曙松研究员及其带领的研究团队致力于中国资产管理行业发展状况研究,至今已经坚持了九年。《2014年中国资产管理行业发展报告》延续了过往九年来的研究线索,强调宏观视角和中观视角的整体分析结构,同时聚焦于2014年表现突出的资产管理子行业。该书近期将由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发行。下文系巴曙松研究员为该书所作后记,敬请阅读。

文/巴曙松

当又一年的年度资产管理报告定稿之时,掩卷算来,这已是我们的研究团队连续第九年对于中国资产管理市场进行持续的跟踪观察研究。

在2010报告的后记中我曾提到,一个平常的摄影师,用一个平常的手法,在一个平常的景点拍了一张平常的照片,这本身就是一件平常的事情。

但是,如果这个摄影爱好者可以坚持在同一个地点,用同样的手法坚持拍摄十年、二十年,把这一系列照片归集在一起,则将会是一件伟大的作品。

正是基于这个认识,我们立志要做“蓬勃发展的中国资产管理行业的持续跟踪的专业观察者”,将年度报告这项有价值的研究持续地坚持下去,希望借助时间和积累的力量,将我们一年年的耕耘,转化为整个资产管理行业发展以及金融结构转型的现实动力。

如今,我们对这项研究的坚持已近十年。起步之初感觉似乎遥远的路途已被我们默默地踏过。尽管我们的研究离“伟大”尚有不小的距离,但是坚持的价值已初步可以得到体现:这九年的报告已经构成一副连续的画卷,尝试完整地描述中国资产管理行业规模由小变大、投资品种由少变多、行业结构由较单一变复杂,整个行业从横向至纵深全面快速发展的进化过程。

当我们持续观察资产管理行业至第九年时,我们有何新的发现何思考?在此前,我们经历过了中国资产管理行业由单一的公募基金行业一枝独秀到基金、券商资管、银行、信托乃至保险等各个子行业各领风骚;在2012和2013年的报告里,我们也观察到了各个资产管理行业边界正趋于模糊,大资管时代正在来临。而今年,我们看到的是在走向经济金融新常态的内外部环境共同作用下,资产管理行业即将迎来另一次新旧格局的交替,而这次新旧格局的交替对于行业发展的影响相交此前数次可能要更为深远。

如今的资产管理行业旧版图大格局开始形成于2010年前后,地方政府平台、地产为主的快速增长的融资需求与传统的融资渠道供给有限的矛盾,极大地激发了以银行理财产品和信托产品为代表的影子银行体系的快速发展。在刚性兑付和银行信用背书等因素的保驾护航下,信托产品和银行理财产品在权益类二级市场行情不佳的几年里所具备的优势难以被其他资产管理类产品匹敌,在市场份额上远远超过了券商、公募基金等传统的资产管理类机构所管理的非类信托类产品规模。而到了2014年,旧的格局渐渐难以持续:中国经济“新常态”影响下,中国资产管理行业资产端和资金端旧模式均受到冲击,叠加监管层框架逐渐统一过程中带来的不同类型资产管理产品优劣势重构,资产管理行业版图上的旧格局也将发生巨大改变。

其一,受地方债务清理、部分行业产能过剩及地产市场调控等因素影响,资产管理行业资产端所受挤压明显。一方面,近年来经济转型取代纯粹的经济数字增长逐渐成为中国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主旋律,旧的经济发展模式逐渐不可持续,产业升级过程尚在探索之中;另一方面,降低全社会尤其是各级地方政府的融资成本是2014年全年的政策基调之一,对于地方债务的清理、剥离融资平台的政府融资功能和大力推进地方债也使得具有潜在政府信用担保的高息资产逐渐要退出历史舞台。基于此,资产管理行业的下一波发展亟需一个更为合理的、有益于经济转型升级的投融资模式与之相配合。我们可以看出,在这个过程中,蕴含着巨大的一二级产业投资机会;同时在新型城镇化推进的过程中,创新政府融资模式,推广资产证券化、PPP等新模式的过程将会促进资产管理行业新格局的形成。

其二,受社会总体信用风险上行,刚性兑付被打破的预期日益增强等因素影响,2014年里资产管理行业资金端避险情绪明显上升,叠加监管层对于影子银行体系加强监管和风险控制、并有意破除银行信用背书和“刚性兑付”等现象,此前占据中国资产管理行业大半规模的银行理财及类信托等产品原有的相较于其他资产管理产品一些较为明显的优势将会逐步丧失,业务模式面临重大调整。在此过程中,一方面此前过度依赖单一类信托业务模式的机构逐步陷入困境之中,另一方面,不少银行资产管理部门和类信托资产管理机构积极开展创新,以求在行业重构的过程中突出重围,以求在新的版图形成之时求得先机。

从中国资产管理行业发展的整体结构来看,至2014年,中国资产管理行业中基金、券商资管、银行、信托等子行业在不同经济周期和经济环境下,通过享受了一定的牌照红利均已基本经历了一轮起落。此前数年的资产管理行业发展史,某种程度上可以被看作是资产管理各个子行业通过开展不同的业务模式在不同时期的经济社会环境下力量此消彼长的过程。但是自今年起,在资产管理行业之间的壁垒逐渐被消除,综合化经营趋势依旧在持续,监管层对于不同类型机构监管要求逐渐开始走向统一。可以预见的是,此后的资产管理行业里依靠牌照所带来的业务模式优势靠天吃饭情形将逐渐减少,决定资产管理行业内企业胜负的将更多的是战略、定位、创新、公司治理制度等因素,在往后的现实案例和报告中,我们可以看到资产管理行业里的更多的个性化的活力。

基于对以上现象的观察发现,我们开始对于今年资产管理行业进行梳理,最终形成了全书的总体框架和布局。今年,全书继续延续宏观视角和中观视角的整体分析结构:

第一部分,从中国资产管理行业面临的宏观环境出发,以传统金融理论和客观行业数据为基础,对资产管理行业发展的新趋势进行阐述。报告首先从金融功能的视角出发,回顾资产管理行业经历的三次浪潮,进而勾勒出第三次行业浪潮下宏观融合与微观创新并行的资产管理行业新生态。在清晰的行业纵向轨迹上,报告从资产管理行业的综合经营、新型城镇化带来的环境变化、中国资产管理机构的国际化策略、信用违约带来的行业冲击与机遇以及类信托资产管理机构的发展方向等角度深入分析,勾勒出立体的行业横向版图。

第二部分,报告立足于细分行业的中观视角,对今年表现抢眼的资产管理子行业进行深入刻画。这个部分主要论述在第三次行业浪潮中,公募基金、信托公司、私募基金、阳光私募以及高端财富管理机构如何利用行业边界的快速扩张和市场环境的迅速变化进行有效的行业突围。在此过程中,各类资产管理公司组织架构的重构、业务模式的转变以及资源整合能力再造都成为行业发展中的新亮点。

本年度报告是由我和刘少杰、杨倞负责整体的协调组织,以及全书的统稿、修订、讨论、出版等事宜,最后由我对全书进行全面修订统稿。各章起草人员包括:巴曙松、刘少杰起草第1章;巴曙松、周冠南、马文霄起草第2章;郑子龙、张喆起草第3章、郭红涛起草第4章;郭红涛、郑伟一起草第5章;高扬、吴乔乔起草第6章;杨倞起草第7章;罗靖、高志杰、陈进起草第8章;王猛、曾晓洁、吕小九、胡一帆起草第9章;符星华、姬利起草第10章;李要深起草第11章。除了章节作者之外,张悦、张喆、刘茜然、黄杨等同学亦对本书有所贡献。

我们十分感谢湛庐文化的编辑团队为本书的出版所付出的持续的专业努力,以及许多金融界朋友的帮助和支持。有了他们的鼓励和支持,我们的研究也有了继续前行的动力。

对于已经坚持了九年的研究来说,每一年度的资产管理行业发展报告亦凝聚了我们团队对于行业发展的观察和思考,希望报告能够对资产管理行业的从业者和对行业发展有着浓厚兴趣的读者带来有益帮助。然而,资产管理行业正处于一个迅速变化的时代,报告的缺陷和不足在所难免,欢迎各位读者指正,以便我们在下一步的研究中不断改进和提高。

巴曙松

2014年11月2日于哥伦比亚大学(完)

文章来源:《2014年中国资产管理行业发展报告》(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

本篇编辑:孙旭


欢迎预订《2014年资产管理行业发展报告:新常态下的大资管转型》

(征订联系人:马文霄 15210600702;郭红涛13916429885)

无论是因为沪港通,还是无风险利率的降低,或者是经济转型的逐步推进,中国资本市场的新一轮行情,似乎已经蓄势待发。春江水暖,灵敏的资产管理行业在这一轮转型大潮中会如何演绎自己的新精彩?巴曙松研究员带领的研究团队在持续跟踪中国资产管理行业第9年的这份报告中,会格外关注哪些业界热议的课题?当然有大资管,但更聚焦大资管发展中的宏观融合与微观创新;当然有经济转型,但更聚焦资产管理行业热议的综合化和国际化经营。持续第9年推出的这份报告,依然立足业界一线,依然关注宏观政策趋势。同时,今年更聚焦多变而抢眼的中观业态,重点对2014年表现抢眼的资产管理子行业进行刻画。

关注巴曙松研究员“百度百家”专栏(网址:http://bashusong.baijia.baidu.com),请点击底部“阅读原文”链接。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