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大而不倒》:后记

2014-12-25 金融读书会
编者语:

2010年9月,《TOO BIG TO FAIL》中文版《大而不倒》由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发行。该书通过一幕幕生动的场景描述,向读者客观而详尽地展现了金融危机发生之后美国主要监管机构和投行的众生相。在书中,你可以看到雷曼是如何一步步地自断生路,监管机构是如何在“政治正确”的牵绊下做出选择,各大投行又是如何在人人自危的环境下力求自保。前所未有的访谈,不曾公开的华尔街决策内幕,揭示了美国经济萧条如何发展成全球金融危机,再现了从银行到政府再到整个美国身处金融危机第一现场的反应。

2009年10月,《TOO BIG TO FAIL》在美国一经出版便立即引起了广泛关注,很快便位列亚马逊财经类畅销书榜首。股神巴菲特曾在多次公开演讲中称赞“这是一本很棒的书。”该书也成为股神巴菲特在2010年的致股东的信中,唯一提及的一本书籍。该书中文版由巴曙松研究员、陈剑博士等翻译,于2010年9月由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发行。下文系该书部分内容摘编,敬请阅读。

文/安德鲁·罗斯·索尔金

短短几个月间,华尔街和全球金融体系就变得几乎面目全非。前五大投资银行相继倒闭、出售或转为银行控股公司。两家抵押贷款巨头和世界最大的保险公司也都已由政府接管。10月初,随着总统大笔一挥,美国财政部,乃至全体的美国纳税人,都成了美国曾经最引以为豪的那些金融机构的大股东,这样的救援措施在几个月前都是无法想象的。

虽然华盛顿向华尔街注入了数百亿美元,但市场的混乱并没有就此平息下来。救援计划倒是起了相反的效果:投资者的信心还没有重建起来,情绪和想象力倒因此失控了。约翰·梅纳德·凯恩斯(John Maynard Keynes)曾把这种情绪和想象力的力量称为“动物精神”。甚至在布什总统所签署的TARP成为正式法律后,道琼斯工业平均指数还继续下跌了37%。

华尔街发生的这些戏剧性事件,除了对华尔街本身造成直接影响外,对美国精神也产生了更为深远的影响。依据救援法案支付的第一笔款项立即就导致了全国性的争论:金融行业的这次风波对资本主义的未来到底意味着什么?政府在国家经济中的角色会因此受到什么样的影响?这种角色是否已经彻底改变了?

2009年初,美国银行和美林证券公司的合并交易成了全国舆论的焦点,当时美国银行宣布它还需要一笔新的200亿美元的政府救助,而保尔森则表示这是“一颗老鼠屎坏了一锅粥”。后来,美林公司又抢在被收购前向其雇员发放了数十亿美元的奖金。事情暴露后,公众的愤怒引发了一系列的调查和听证,使得政府与这些金融机构之间的幕后谈判被尴尬地公之于众。

9月份,当时把美林出售给美国银行的目的是为了挽救美林,但在推进交易的几个月里,美林的交易业务损失急剧扩大,资产管理业务也严重削弱,导致其不得不减记其持续恶化的资产价值。但这些日益严重的问题并没有公开,12月5日,两家公司的股东都分别投票通过了这笔交易。

在交易的背后,肯·刘易斯曾威胁要退出这笔交易,但保尔森和伯南克马上向他施压,敦促他完成交易,否则将让他失去工作。

随着事态的发展,约翰·塞恩很快就成了牺牲品。在自己的办公室里,他被肯·刘易斯解雇了,并迅速从拯救美林的英雄变成了美林麻烦的制造者。尽管有迹象表明,美国银行首先发现并选择隐藏美林公司的问题,但当媒体报道塞恩向即将解散的美林董事会要求高达4000万美元奖金时,更多的批评纷至沓来。当人力资源部代表提出这个要求时,在薪酬委员会任职的美林董事约翰·芬尼根大声喊道:“这简直太荒唐了!”塞恩则表示,他自己对这些一无所知,而且当全体董事开始讨论他的薪酬问题时,他早已撤回了所有奖金要求。

广泛的批评甚至影响到美国国际集团针对应该如何继续开展其业务的考虑:美国国际集团到底应该根据公众的意见来决定如何使用资金?还是应该根据自己的盈利目标?美国国际集团的新首席执行官爱德华·李迪(Edward Liddy)为此感到左右为难,最终离开了仅仅加入了11个月的美国国际集团。

同时,美国国际集团如何使用救援资金也是一个备受关注的问题,超过四分之一的救援资金立即被美国国际集团支付给一些全球性金融机构的账户上,比如高盛公司、美林证券公司和德意志银行,他们通过美国国际集团出售的信用违约互换合约以及参与证券借贷计划获得这些资金。从某些程度上看,这种支付更是支持了批评者的观点,他们谴责保尔森的救援计划只是局限在华尔街内部(尽管外国政府对救援计划没有任何贡献,但外国银行还是免不了会因此获得一些间接的资金救助)。

高盛收到美国国际集团支付的129亿美元,是最大的单个支付款项接收者,因此迅速招致了大部分怒火,许多人认为高盛获益是因为它背后与保尔森以及财政部一群高盛前雇员有着紧密的联系。特别是,一些人还认为,正因为美国国际集团的存亡紧紧关系到高盛的利益,所以财政部才选择拯救这家保险业巨头,而不是雷曼兄弟。人们甚至已经开始讽刺财政部为“政府的高盛”。而高盛则争辩道,它拥有的债权从美国国际集团救援中获益,是因为在它所有对保险公司的风险暴露中,这部分早就被“完全担保和对冲了风险”。公平地讲,尽管还存在不绝于耳的相反看法,但高盛的确是一直就这么做的。而且,129亿美元的标题数字也存在一定程度的误导,因为其中48亿美元是高盛向美国国际集团转让其持有的证券所获得的对价。这并不是说高盛没有从美国国际集团的救援中获得特别利益,但事实的真相要比媒体所报道的略微复杂一些。

新闻报道总是相互喂球,以致错过了基本事实:保尔森自己几乎没有参与美国国际集团的救援行动,而主要是盖特纳全盘策划(部分由财政部的丹·杰斯特执行)。更为重要的是,盖特纳本身还是一位甚至比保尔森还积极主动的交易撮合人。这往往被人们所忽视,但从本书以及他随后作为财政部长所推出的政策都可以明显看出来。

然而,阴谋论还是不断涌现,而且叙述也变得更为详尽。“高盛是否邪恶?”《纽约》杂志的封面如此问道。作家马特·泰比(Matt Taibi)在《滚石》杂志ss的文章里创造了一个新的比喻,把高盛描述为“一只披着仁慈面孔的吸血鬼乌贼,无情地将其吸血触角伸向任何带有金钱气息的角落。”TARP资金注入几个月后,高盛报告其2009年上半年盈利52亿美元。6月,高盛就还清了100亿美元的TARP资金,并于7月支付了11亿美元来赎回发行给政府的认股权证,该认股权证曾被作为TARP注资一部分。对于高盛来说,尽管已经是一家银行控股公司,但它的商业经营已经恢复如常。

与其他公司一样,有关高盛成功的真正问题是:当政府和纳税人向公司的商业行为提供一种隐含的、或直接的担保时,监管者应该如何应对这些公司持续冒险经营的行为?公司这种持续冒险的行为往往能产生巨大的利润。事实上,2009年第二季度,高盛的VaR,也就是在险价值,一直高达2.45亿美元。而一年以前,这个数字还是1.84亿美元。迄今为止,高盛的交易做法还是很见成效的,但如果它赌错了方向呢?不管怎样,就像全国其他最大的金融机构一样,高盛仍然处于大而不倒的境地。

这次金融危机能否避免?这个问题值1.1万亿美元——迄今为止的救市标价。

值得称赞的是,几个月来保尔森的确公开谈到,要让政府接管濒临倒闭投行的这项权力正式化。不过,他从未直接向国会提出这个要求,另外,即使他提出了,也未必能获得通过。可悲的现实是,华盛顿通常是在实际危机发生后才开始有所关注的。

当然,这又提出了一个更为尖锐的问题:一旦危机不可避免,政府的干预将使它缓和还是更为糟糕?

可以肯定,如果政府袖手旁观,任由这些金融巨头走向破产倒闭,最后对市场所造成的冲击将远远超过现在实际所发生的。同时,不可否认,联邦政府官员,包括保尔森、伯南克和盖特纳,所做的一系列前后矛盾的决策也加剧了市场的动荡。比如,他们为贝尔斯登提供了安全网,接管了房利美和房地美,却任由雷曼依法破产倒闭,随即又出手拯救美国国际集团。这到底遵循怎样一种模式?采用的规则是什么?似乎并没有明确的答案。当投资者变得困惑,不清楚一家公司到底是会得到挽救,还是走向破产,甚至是被国有化时,他们自然而然就开始变得恐慌。

2009年2月,蒂姆·盖特纳承认,“旨在提供信心和保证的紧急行动过于频繁,因而增加了公众的忧虑和投资者的不确定性。”

当然,现在仍有许多华尔街以及其他地方的许多人认为,政府任由雷曼破产的决定是一个根本性错误。经济学家、美联储前副主席艾伦·柏林德(Alan Blinder)说,“到了雷曼破产那一天,一切都于事无补了!”

无论如何,雷曼没有被拯救都已成为一场悲剧——并不是因为这家公司应该被救助,而是因为它的破产最终给市场和全球经济所造成了严重的冲击。也许,经济不管怎样都会崩溃,但雷曼的破产无疑加速了这一进程。

雷曼的首席执行官理查德·福尔德的确犯了些错误——有些是出于忠诚,有些是出于狂妄,有些甚至可能是出于天真。但是,与在这次事件中总是先考虑个人利益的那些人不同,福尔德的所作所为看起来并不是出于贪婪的驱动,更多时候,他是想要好好地保护自己深爱的公司。福尔德以前是一名交易员,他的职业生涯里充满了死里逃生的经验,直到最后,他仍然相信自己可以战胜这次危机。

尽管保尔森反对这种看法,但不可否认,对救助又一家华尔街公司将引发的舆论哗然的恐惧,至少是他处理雷曼困境时考虑的因素之一。参与过那个周末政府会议的一位人士曾十分坦率地告诉我:英国政府表示,批准雷曼和巴克莱的交易将使它面临巨大的压力,巧得出奇的是,美国政府也表示,“如果我们救了雷曼,我们将会备受指责。”

事后表明,当初联邦政府就应该采取一些行动来救助雷曼,因为那时候政府甚至都准备好了去救助行业内随后出现危急情况的其他公司。这只能说明一个事实,那就是针对挽救濒临倒闭的投行,联邦政府还缺乏一套成熟的制度。最后,保尔森、盖特纳和伯南克都被迫采取了麻省理工学院教授西蒙·约翰逊(Simon Johnson)称之为“交易性政策”的措施。

与规章制度不同,交易通常是临时准备的,速成的东西就其本性而言往往是不完善的。无论是纽约联邦储备银行还是财政部,通过通宵会议所确定的交易都只是他们一时的产品,没有什么本质区别。

保尔森认为,英国的监管机构不可能在他们认为交易必须完成的12小时内批准巴克莱与雷曼的交易。从这个角度考虑,进一步的谈判只会浪费 49 31229 49 15535 0 0 2589 0 0:00:12 0:00:05 0:00:07 3056宝贵的时间。由此看来,保尔森的决定可能是正确的,不过,他是不是放弃得过早了一点呢?人们对此提出质疑也是情有可原的。

也许针对保尔森在整个危机过程中的决断是利是弊的争论将永无休止。但无论是谁,只要他坐在保尔森的位置上,即在一个民众支持率持续低下的无能政府里任职,就一定会面对这种争议。换作别人,甚至可能只会无所事事、一事无成,然而,保尔森却为此异常努力地工作。一年过去了,危机中保尔森所采取的许多措施都为市场的稳定奠定了基础,他和奥巴马政府、盖特纳以及伯南克都因为成功扭转了形势而获得好评。迄今为止,许多接受了TARP资金援助的大银行都返还了资金,纳税人也获得了40亿美元的收益,不过,这并没有扣除直接投给美国国际集团、花旗集团以及其他类似公司的数亿美元,这些公司可能永远也无法归还这些资金。

巴尼·弗兰克用历史学家的眼光去审视保尔森的所作所为,并阐明了保尔森所面临的困境。他指出政治上的问题是这样的:你无法从已被避免了的灾难中获得好评,你也不会跑去对选民说:“嘿,事情的确很糟糕,但你知道吗?如果不是因为我,情况将变得更加糟糕!”没有任何一个人是因此而留名于世界历史里的。

对于2008年9月所发生的事情,了解其中的真像固然重要,但只有把从中吸取的教训真正地用于提高金融体系的稳健性并避免将来的危机,事情才能变得有意义。如今,华盛顿有了一次难得的机会来研究和推进对基本监管结构的改革,但从现在情况看来,这次千载难逢的机会也可能被白白浪费掉。

除非这些监管机构能进行彻底的改变,采取如下一些措施:对大型金融机构的杠杆经营采取更为严格的限制,对鼓励冒险行为的薪酬支付方式进行约束,以及严厉打击在股票及衍生品市场上散布谣言和操纵价格的行为,否则,仍然会有许多公司大而不倒。并且紧接着发生的就是不可避免的泡沫破裂,如此循环反复。

金融行业一直在幕后支持着更为广泛的经济增长,比如支持新的商业模式的起始运作、帮助成熟公司进行调整和扩张。但是,在引发危机的这些年,金融部门不甘于幕后,来到了前台。华尔街的目标变成了为自身赚取尽可能多的手续费,而不是为客户谋求利益。值得欣慰的是,最糟糕的时刻应该已经过去了,奥巴马政府似乎也已经把注意力转移到其他更为重要的事情上了。

与此同时,华尔街虽然元气大伤,却并没有因此而一蹶不振,它已经开始轰轰烈烈地寻找新的利润点了。风险也随之重新进入这个系统,贪婪的投资行为再次流行了起来。大家都为预期的商业地产崩盘进行筹资准备,随时打算加入这一生难得一次的廉价交易中。也许最令人不安的是,自负依然是华尔街这部机器中最为核心的部分。虽然这次金融危机破坏了许多事业和信誉,并留下令人焦头烂额的烂摊子,但同时也让那些从危机边缘被拉回来的幸存者有了一种刀枪不入的真实感觉。因此,在目前的环境下,最为缺乏的仍是真正的谦卑感。

最后,这个幕后故事表明,无论是机构或是整个系统,它们的大而不倒与这些公司的经营者和监管者都有着莫大的关系。未来很多年,人们都会好好研究这个时期所发生的事情,甚至很可能下一代的银行家和监管者也会面临同样的挑战。

救市之后,有关争论仍然甚嚣尘上,杰米·戴蒙给汉克·保尔森发去了一封短笺,它引用了西奥多·罗斯福(Theodore Roosevelt)总统于1910年4月在索邦大学(Sorbonne)发表的题为“共和政体中的公民权”的演说里的一段话,内容如下:

当一个强者跌倒或者一个实干家做得不够完美时,只会在在一旁指手画脚的批评家,算不了什么。荣耀属于那个真正站到竞技场上的人,他的脸上布满了灰尘和血汗,尽管一次次地失败,却仍然顽强地奋斗,因为世界上根本不存在没有失败和缺陷的成就。他明白热情和奉献的意义,并完全投身于有价值的事业中。最后,若是成功了,他能享受胜利的喜悦;就算失败了,至少他也会因曾经全力以赴而无怨无悔。所以他永远不会与那些冷漠胆小、不知何谓成功和失败的灵魂为伍。

戴蒙挑选的这段话很是恰到好处。罗斯福的话描写了一个英雄,但对于其成功与否的表述却模棱两可。这也正好描述了保尔森、盖特纳、伯南克以及在这幕戏里出现的几十家公共和私人机构的状态,他们的功过将留给历史来评判。(完)

(本文节选自安德鲁·罗斯·索尔金所著的《大而不倒》,中文版已由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于2010年9月出版发行)

本篇编辑:周鹤

关注巴曙松研究员“百度百家”专栏(网址:http://bashusong.baijia.baidu.com),请点击底部“阅读原文”链接。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