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关于民营银行,中国银行家们怎么看?

2015-02-14 中国银行家课题组 金融读书会
编者语:

2014年中国银行家调查报告》由中国银行业协会和普华永道联合发布,由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副所长、中国银行业协会首席经济学家、哥伦比亚大学高级访问学者巴曙松主持并负责项目的执行与实施。报告以全国31个省级行政区域内银行业金融机构的总行和分行为总体样本,以向全国各级银行高管采集的1100余份问卷为基础,辅以对数位银行董事长、行长及副行长、部门负责人等银行业高级管理人员的现场访谈,历时半年之久精心编撰而成。


银行家对于民间资本进入金融业持普遍支持态度,认为这有利于金融实体经济发展,规范民间借贷发展,降低金融体系风险。中国银行家调查报告课题组也对民营银行的优势、挑战、发展战略、风险监管等多方面进行了调查研究,本文选编自《2014年中国银行家调查报告》部分章节,愿与读者共飨。


文/中国银行家调查报告课题组

自2013年7月国务院发布《关于金融支持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的指导意见》明确扩大民间资本进入金融业,尝试由民间资本发起设立自担风险的民营银行后,民间资本积极响应,申请试点热情高涨。2014年7月,银监会正式对外披露,已批准五家民营银行(深圳前海微众银行、温州民商银行、天津金城银行、上海华瑞银行、浙江网商银行等)的筹建申请,民营银行发展取得实质性进展。

一.民营银行的主要优势


由民间资本发起设立民营银行具有非常积极的意义,符合十八大以来深化改革、市场发挥主导作用的精神,是银监会积极健全银行业分类管理制度的重大成果,可以促进各类银行提供“门当户对”的金融服务,降低同质化竞争带来的风险共振。有助于完善广覆盖、差异化、高效率的银行业机构体系,有助于银行业助推经济结构转型升级,为实体经济发展提供高效率、差异化的金融服务。


与发达国家相对成熟的金融体系相比,我国的金融体系构成相对单一在银行体系内部,股权结构也集中于国有资本,融资难问题长期困扰着小微企业发展。相对应的,民间资本总量巨大却没有合适的投资渠道,导致民间借贷、地下钱庄盛行,对金融体系稳定构成威胁。在此背景下,银行家普遍对民间资本进入银行业持积极态度,49.4%的银行家认为这一举措有利于引导民间资金支持实体经济发展。同时,相当一部分银行家也认为民营银行在引导民间借贷规范化发展,缓解小微企业、三农等信贷薄弱领域融资难问题,以及激发银行业活力,降低金融体系风险等方面有积极作用。




1 民间资本进入银行业的主要意义


在与现有银行业金融机构的优势比较中,机制灵活82.7%的银行家认为是民营银行的最大优势,有超过半数银行家认为较传统银行机构而言,民营银行的创新能力更强。这些优势都将使民营银行在行业内产生鲶鱼作用,带动整个银行业向多元化差异化发展。民营银行作为市场后参与者,具有后发优势,能够直接采用更为先进的信息系统架构,能够直接借鉴我国银行业发展的相关经验,更加重视运用互联网技术提高金融服务的效率。




2 民营银行的主要优势


在与民营银行的竞争中,现有各家银行经过长期的积累也具有自身独特的优势,最为明显的是信誉保证(57%),说明相较于新设立的、由民间资本发起的民营银行而言,传统银行业金融机构更容易为存款人提供令人安心的信誉保证。此外,资金实力(55.3%)、客户基础(51.7%)、风险管控能力(50.6%)等亦是银行家普遍认为的竞争优势。




3 现有银行的主要优势

二.民营银行对银行业带来的挑战


虽然目前民营银行设立仅处于成熟一家批复一家的试点阶段,但从长期来讲,民营银行必将对现有银行体系产生不可忽视的影响,这一点在调查中得到了印证,仅11.2%的银行家认为民营银行对现有银行业金融机构的冲击不大。城市商业银行和农村金融机构等与民营银行规模和定位较为类似的银行业金融机构被认为可能受到民营银行较大冲击,分别占受访银行家的74.9%67.6%;但民营银行的设立对于仍占市场较大份额、各方面实力相对较强的大型银行影响并不突出,仅有10.6%的受访银行家认为大型商业银行可能受到冲击。外资(合资)银行无论是主营业务还是主体客户都与民营银行定位有较大差异,仅有6.4%的银行家认为可能受到冲击。




4 可能受到民营银行冲击的银行


在可能受到冲击的银行业务方面,75.4%的银行家都将小微企业信贷业务作为选择对象,远超排名第二的供应链融资业务40多个百分点。从目前已获批准的3家民营银行情况来看,其共同特点也都是定位于服务小微企业,提供差异化金融服务。从排名前列的选项可以看出,除了小微信贷外,民营银行也很可能对包括理财业务、个人按揭贷款、私人银行等在内的零售业务产生影响。




5 可能受到民营银行冲击的银行业务

三.民营银行的经营发展战略与市场定位


银行家认为此次试点的民营银行具有一些个性特点,主要表现在四个“突出”。(1)突出了市场机制的决定性作用,公司治理机制完全由资本说话;(2)突出了特色化业务、差异化经营,重点服务小微企业、服务社区功能等;(3)突出了风险和收益自担的商业原则,创新订立“生前遗嘱”的制度安排;(4)突出了股东行为监管,防止试点银行成为股东的融资工具。


对于民营银行的发展前景,可能是由于仍处于试点和筹备阶段,尚未有银行正式开业运营,银行家普遍持较为保守的中立态度。46.3%的银行家认为发展前景一般,三成多的银行家认为前景较好,而选择十分广阔较困难十分困难这种态度较为鲜明的银行家仅占不到两成。




6 民营银行的发展前景


对于民营银行采取何种经营方式较有利于未来发展,绝大多数的受访银行家认为应该与现有银行采取差异化的经营模式。72.1%的银行家认为民营银行可采取在特定区域设立机构,通过深挖客户价值实现自身发展的特定区域存贷款模式。67.3%的银行家认为可采取以吸收小额存款、发放小额贷款为主要业务的小存小贷模式。




7 民营银行适合采取的经营方式


对于新建民营银行的发展战略及市场定位应注重五点,即专业化、区域化、社区化、信息化和轻资产化。


当前企业对金融的需求日趋多样化、精细化,大银行综合化发展是大势所趋,但作为新成立的民营银行,很难全面应对客户的多样化需求、建立整体竞争优势,只能从某一专业细分领域出发,透彻地体会客户需求,开发比大行更为灵活、高效、贴心的产品服务,建立局部优势,然后以点带面,逐步扩展市场。


新成立的民营银行网点有限,很难为客户提供全国、全球范围的服务,在大范围内进行竞争时没有优势,最好从自身所在区域出发,集中精力发挥自身专业优势、地缘优势、效率优势等,寻找区域特色市场机遇,做深做透区域市场,夯实自身发展基础。


社区化是当前银行业普遍面临的发展趋势,新建民营银行可以立足当地的人脉、商业等关系,走进社区,开发餐饮、休闲等特约商户,融入社区生活,建立自己的客户基础。


信息化、尤其是互联网金融是当前银行业面临的重要挑战,但传统银行一般面临体制机制、企业文化、人才等方面的制约,难以很快突破。新建民营银行可以以全新的理念,充分发挥股东、经营层级员工的思维灵活性,通过构建全新的治理模式、灵活的考核激励、广泛的合作等方式,利用大数据、云计算技术、电子商务等手段,构建全新的商业模式。


轻资产化是民营银行适应资产补充难题和有限实力下聚焦发展的积极方式。传统银行业对资本的耗用普遍较高,资本补充难度很大。作为后来者的民营银行,一定不能再走传统银行老路,必须重视轻资产化经营,这样才能在日趋激烈的竞争中保持可持续发展。

四.民营银行的风险


民营银行自身也面临着相应的风险。从调查结果看,银行家认为民营银行最大的风险是由其公司治理不健全引发的风险,占比达73.2%,可见加强公司治理架构建设,是受访银行家普遍认为的民营银行未来应着力规范之处。除此之外,由于银行经营管理经验不足引发的风险(69.6%)和流动性风险(55.9%)也是民营银行面临的主要挑战。仅有1.1%的受访银行家认为民间资本进入银行业不存在风险。




图8 民间资本进入银行业的主要风险


对于民营银行面临的关联交易风险,有效约束民营银行的股东行为、建立健全相关机制非常重要。


一是要在设立阶段遴选出优质的民营银行发起人,执行更为严格的筛选标准和资格审核程序,特别要重视股东接受监管的具体条款安排。民营银行股东需要具备办好银行的资质条件和意愿,从根本上防范不恰当股东行为,规避不当关联交易可能带来的风险隐患。


二是要有合适的制度安排,在民营银行经营过程中加强监管。股权结构上,应保持股权相对分散。多个股东相互制衡,能够防止股权过于集中,大股东操纵银行形成过度关联交易。监管政策上,需要突出股东行为监管,重点是监管银行与股东的关联交易,防止民营银行成为股东的融资工具。


三是持续完善商业银行股东关联交易的法律规制。我国已建立包括《商业银行法》、《商业银行和内部人和股东关联交易管理办法》等多个法规在内的法规体系,对民营银行股东关联交易起到良好的监管作用。但实际管理中部分法条可能存在可操作性不强、惩罚威慑力不足等问题。民营银行试点设立是推动商业银行行业深化改革的重要环节,需要我们持续完善相关法令法规,有效防御民营银行股东的不当关联交易带来的经营风险和社会风险。


四是民营银行在严格监管约束下可适当开展关联交易,服务实体经济。一方面,民营银行与关联方之间的信息共享程度更高,具有对客户筛选和监督的双重优势,能够降低交易成本,提高信贷质量。另一方面,民营银行股东多是所在行业中的优质企业,是实体经济中的中坚力量。民营银行在守法合规的前提下向关联方倾斜信贷资源,满足其金融需求,能够更好促进优质企业快速发展,提高实体经济运行效率。

五.民营银行的监管建议


为使民营银行步入平稳健康的良性发展轨道,对其实施监督约束不可或缺。在众多内外部监督因素中,监管机构的监管成为了众多银行家的首要选项(84.6%),其次是存款人和债权人的监督,占比40.8%。说明相较于内部管理,银行家认为外部监管更加能够有效约束民营银行股东行为,防止道德风险和经营管理风险。




图9 对民营银行股东行为最有效的监督约束因素


对于民营银行监管方式,银行家的分歧较大。57.7%的银行家倾向于统一监管,42.3%的银行家更为认同差别监管。但在具体的标准上,两种意见内部也都存在着不同的观点。其中,在实行统一监管的意见中,17.7%的银行家认为对民营银行的监管,应与传统银行完全一致;23.4%的银行家认为应先设立一个过渡的强化监管期,16.6%则认为应先设立一个过渡保护期。在差别监管的意见中,29.9%的银行家认为应在不同银行间全方位实施差别监管;12.4%的银行家则认为应在标准统一的情况下,根据具体情况采取差别化的监管态度。




图10 民营银行的监管是否应有别于其他商业银行


关于民营银行的监管政策,银行家给出广泛的建议。


一是对民营银行发展初期既要严格业务监管,也可考虑给予适当的政策扶植,为民营银行创造一个相对宽松的成长环境。民营银行属于新生力量,相对脆弱,监管压力小一些有利于它加快适应和积累。在监管指标上,差别准备金政策和再贷款利率安排、不良贷款核销等方面,可以适当放款,合理降低民营银行经营成本。


二是建议实行宽准入、严审查。宽准入就是适当降低门槛,让更多有实力的民营资本进入金融体系服务实体经济,现在监管部门已经在安排。宽准入还体现在可以考虑允许经营稳健、口碑好的村镇银行、小贷公司等金融机构,根据其需求升格为民营银行,实行正向激励。严审查就是防止一哄而上,对发起人资格、资金来源以及经营团队的要求实行高标准、严把关,让真正有实力、有活力的民营资本和优秀人才进入银行业,把不合格的发起人拒之门外,从一开始就为落实自有资金、自担风险打好基础。


三是可考虑给予民营银行充分的经营自主权,允许他们创新发展不同的业务经营模式。这些民营银行最大的优势是机制灵活、信息对称,但是实力弱,社会接受程度不高。按照市场化的规律,民营银行一定会在它相对有利和熟悉的市场寻求发展空间,主要就是中小、小微、社区、部分小行业等竞争还不够充分的服务领域。监管部门可以积极引导更多在小微、三农、社区等领域开展专业服务,支持有创新活力、合规经营的民营银行生存发展。


四是加快金融安全配套机制建设。主要是存款保险和银行退出机制两个重要制度。存款保险制度是利率市场化的必要措施,也是民营银行市场化“退出”的必要保障措施,两个制度出台的条件正在逐步成熟,这有助于民营银行较快建立社会信任,落实好自主经营,同时创造健康有序的经营环境,防止风险外溢,维护整体的金融安全。


文章来源:《2014年中国银行家调查报告》(节选有删减,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

本篇编辑:刘钟佳

关注巴曙松研究员“百度百家”专栏(网址:http://bashusong.baijia.baidu.com),请点击底部“阅读原文”链接。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