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2015年中国资产管理行业发展报告:市场大波动中的洗礼》——资产管理产品发展与展望

2015-10-14 巴曙松、杨倞等 金融读书会
编者语:

在“互联网化”浪潮影响下,“大资管”趋势逐步深化;资产管理行业百花齐放格局下,行业内机构“荣枯”和“迭代”加速;在杠杆市场大波动洗礼下,资产管理行业又该如何自我调整再出发?巴曙松教授带领的研究团队在持续跟踪中国资产管理行业第10年的这份报告中,继续对业界热议的议题进行探讨。值此十周年之际的资产管理行业报告,依然立足业界一线,依然关注宏观政策趋势;继续聚焦多变而抢眼的中观业态,对表现抢眼的资产管理子行业进行刻画。同时立足全球视野,首次全面分析了全球资产管理的发展动态和趋势。该书由巴曙松、杨倞、刘少杰等著,将于2015年10月由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发行。下文系该书部分内容摘编,敬请阅读。


文/巴曙松、杨倞、刘少杰等


一.金融产品总览


经历近三十年的发展,国内金融市场上的产品已经形成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局面。权益类产品、固定收益类产品纷纷扩容、场内外衍生品纷纷面世,为投资者提供了多样化的投资选择。各金融产品类别及其风险收益特征如下图:

图1 2015年金融产品矩阵

截至2014年底,保险资产规模达10.16万亿,突破十万亿大关,较年初增长22.57%。信托资产规模13.98万亿,公募基金资产业管理资产合计66811.36亿元,银行理财资产规模在2014年底也已达15万亿的巨大规模体量。

图2 各类资产管理产品管理规模

资料来源:用益信托,华宝证券研究所

二.金融产品发展的历史根源探究


金融产品的繁荣史既是一部中国金融机构的发家史,也是中国资本市场的成长史。因此,本文试图从经济、产业政策、金融生态环境变化等多个角度观察金融产品的发展史。

(一)A股市场的发展带动基金业的“兴”与“衰”

1998年,第一批基金产品基金开元和基金金泰在证交所公开上网发行。2001年,第一只开放式基金华安创新基金正式发行。从此,基金行业的命运就紧随中国A股市场的兴衰前行。2007年受益于中国A股的繁荣,基金行业也迎来首个发展扩张期。

图3 基金行业管理规模(亿元)与上证综指收益对比

资料来源:华宝证券研究所

(二)产业政策推动下的信托行业发展

自中国国际信托投资有限公司成立以来,中国信托行业经历了几轮“迅猛扩张-危机-政府干预”的过程。2007 年随着“新两规”(即《信托公司管理办法》和《信托公司集合资金信托计划管理办法》)的颁布,信托行业逐渐开始形成以补充商业银行和资本市场体系、提供信贷融资服务为主的商业模式,发展进入了快车道。到2014年末,信托业占GDP总额的比例已经达到21.97%,成为仅次于银行的第二大金融子行业,在中国的资本市场上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a)2007-2014年中国信托业资产管理规模及增长情况(单位:亿元,%)

(b) 2007-2014年中国信托业资产管理规模占GDP总额比例

图4 中国产业经济的变革和产业政策的发展带动并影响着中国信托业的发展

资料来源:保监会,华宝证券研究所

图5 2007-2014年中国信托业的发展路径

资料来源:用益信托,华宝证券研究所

2014年,信托业风险频频爆发,监管政策密集出台,2014年信托业的整体基调演变为“控风险,谋转型”。截止2014年底,信托资产规模为13.98亿元,虽然同比仍增长28.1%,但增速大幅下滑,而从结构上看,信托在投向上也表现出一定的结构特征差异。

图6 2012年至2015年最新集合信托投向分布(万元)

资料来源:用益信托,华宝证券研究所

(三)衍生品发展催生新的金融产品模式

20世纪末,期货交易机制引入,商品期货品种逐渐丰富;同一时期,配股权证推出,可转债进入试点期,封闭式基金也开始集中设立,随后,LOF、ETF等基础可投资产迅速丰富,近些年,分级基金(2007年)、融资融券(2010年)、股指期货(2010年)、国债期货(2013年)、场外衍生品(2014年)、ETF期权(2015年)等杠杆工具和对冲工具开发浪潮迭起,为中国对冲基金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基础。

(四)投资范围的放宽为提升资产端收益奠定基础

自1984年至2014年长达30年的时间里,中国保险资金运用的业务范围上断拓宽。保险资产管理经历了从传统的银行存款、债券向股票、基金,再向另类投资品种逐步转变的过程。

(a)以非标资产为代表的其他投资占比显著提升

(b)保险行业投资收益率(%)情况

图7 中国保险资金运用情况

资料来源:保监会,华宝证券研究所

特别是近两年来,伴随“十三条新政”的出台,保险资金投资范围迅速开放,资产配置的空间和弹性上断扩大,打破了行业壁垒,实现了与银行、信托、证券等金融平台的同台竞技。

(五)互联网金融引发新的金融生态

互联网金融相比传统金融具有透明度高、使用便捷、中间费用低等优势。2012年起,货币基金占整个基金市场的规模比率逐渐增大,至2014年年底,货币基金占整个基金市场规模的比例将近一半。

除了货币基金以外,传统金融机构也纷纷寻找“触网”路径,在保险行业,投连险产品成为触网最深的品种;信托业也在寻找能够“拆分”信托收益并且进行低门槛募资的各种互联网对接模式;银行机构除了继续深化各类手机及网络支付外,也出现了涉足P2P的苗头。

除了传统金融外,众筹模式也受到了互联网金融参与者的格外重视。

三.“新常态”下金融产品发展展望


在经历了三十多年的高速增长之后,中国已经告别以高增长、高投资、高出口、高污染与高能耗为特征的“旧常态”,开始步入经济“新常态”。经济“新常态”下,金融业发展的外在条件、内在的环境发生深刻的变化。经济的“新常态”令金融生态发生了重大变化。

(一)金融衍生品将成为改善风险收益特征单一的有力工具

随着融资融券、股指期货的上市以及后续股指期权、个股期权的相继推出,中国金融衍生品市场将会变得更为丰富,从金融衍生品的基础功能的角度出发,无论是从套期保值方面,还是从单边投机的角度,都为金融机构管理资产负债表的波动以及分散收益风险方面提供了非常有用的工具。

1、ETF期权产品

2、波动率管理产品

3、信用违约互换产品

(二)海外投资将成为金融产品的重要投向

全球化资产配置目前越来越多地受到国内投资者的重视和关注。首先,投资海外的金融资产有助金融机构丰富投资组合的种类;其次,开拓了视野之后自然能够选择到更多具有更高回报率的产品;最后,也是目前许多金融机构需要面对风险分散和风险控制的需求。

因此,金融机构会加大拓展对于海外资产的投资范围和投资比例,全面延伸海外投资的触角,开发出更多满足客户负债需求的类固定收益型的金融产品,满足客户不断变化的资产配置需求,提供更丰富的金融产品。

(三)结构金融产品迅速发展,满足资产负债端需求

从负债端的角度来看,各类金融机构应立足结构金融,通过融资结构和融资形式的创新创造一些新的负债端的金融产品。这些结构性金融产品不仅仅可以成为一种投资工具,它同样能够被塑造成一种融资工具,成为金融机构在负债端应对不断变化的市场环境的重要手段。

1、收益凭证—负债经营的利器

收益凭证是券商发行的典型金融结构化产品,其收益可灵活挂钩各类资产,资金投向宽泛,无强制保本保收益要求,证券公司可以通过发行方向相反、名义金额相同的收益凭证对冲风险,获取无风险利差。再者,收益凭证业务可提供另类的融资方式。

2、其他新型融资工具进一步拓宽负债来源

随着通道业务监管的加强,各类非标准化的金融产品越来越多地受到了资金的追捧,第一批参与债权直接融资工具试点的融资企业以国企为主,与传统通道业务接触的客户有一定差异。未来,商业银行发行的资管计划和标准化债务融资工具可能会成为其追求杠杆化经营的重要渠道。

(四)合作共赢,互联网金融产品不断涌现

在新的金融生态环境下,与互联网相结合的产品也会迅速得到市场的认可和发展。随着金融机构与互联网公司合作的深度、广度极大拓展,金融机构在未来行业中的竞争地位将不断提升。这种结合成就了互联网企业、金融机构的双方共赢。(完)

(本文摘编自《2015年中国资产管理行业发展报告:市场大波动中的洗礼》,该书将于2015年10月由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发行)

本篇编辑:丁昭


欢迎订阅,欢迎推荐《2015年中国资产管理行业发展报告:市场大波动中的洗礼》(巴曙松、杨倞、刘少杰等)


征订联系人:张必武 13061981185 ,郭兴邦 18521000548


关注巴曙松研究员“百度百家”专栏(网址:http://bashusong.baijia.baidu.com),请点击底部“阅读原文”链接。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