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巴曙松:私人银行发展领先金融创新进程

巴曙松 金融读书会 2020-08-26


编者语:

5月11日晚,“北大汇丰金融前沿讲堂”系列第三讲在深圳举办,招商银行私人银行部总经理王菁博士做了题为《如何打造本土私人银行?》的讲座。下文系巴曙松教授做出的点评。

 

/巴曙松

感谢王菁博士精彩的演讲。今天的会议组织得很好,王菁博士讲得也很出色,大家所共同努力营造的良好的学习氛围也很好,特别感谢现场这么多特地赶来听王菁博士讲座的热心听众。听了王菁博士的讲座,我也很有收获。在此,我想就私人银行业务作以下几个方面的评论。


第一,私人银行业务和传统的银行业务存在着巨大的差别。

 

如果要用一句话来总结,私人银行服务的对象是人,以客户为中心;而传统的银行业务主要是以物为服务对象的。


我以前在商业银行工作时,经常被人问到有关如何安排“接班”的问题,刚刚王菁博士回答得非常好。比如,一个企业家在东莞有一家工厂,但他的第二代对生产皮具毫无兴趣。后来父子俩吵架吵到什么程度呢?据说父亲住九龙去了,孩子住在港岛。这形象地说明了私人银行所开展的业务和传统银行业的资产管理业务之间所存在的巨大的差别。


差别具体在何处呢?一言以蔽之,私人银行服务的对象是人,强调以客户为中心;而传统的银行业务基本是以物为服务对象的。例如,全方位动态评估客户资产状况与向客户销售了多少理财产品,这两者的业态是不一样的。大量的家族信托等资产管理信托机关的设立,在很大程度上需要介入到协调处理人与人之间以及代际间的关系。把这些关系梳理清楚之后,再去做资产管理,具体的物的层面的操作就变成从属性的了,因为私人银行的业务性质决定了其必须是以人为服务核心,以客户为中心的。


第二,私人银行业务的崛起历程反映了中国金融机构转型的推进进程。

 

从王菁博士所介绍的招商银行的私人银行业务的发展路径来看,如果说经济的转型推动着金融的转型,那么可以说,私人银行业务是金融转型的标志性业务之一。与此类似的还有小微金融业务。中国国内的一些代表性的银行2007年、2008年之后的年报中几乎都开始提及私人银行和小微金融的概念。探究其背后经济方面的原因,可以归结为金融、经济结构发生了深刻的变革,比如直接融资的大力发展、利率市场化的逐步推进、金融牌照管制的逐步放开、资产管理行业的崛起与对储蓄的替代等等。刚才王菁博士谈到一个她亲身经历的一个案例,一家大企业上市导致了她当时所在分支机构的银行利差收入的剧减,但是必须认识到的是,金融结构的变化在压缩了银行业一部分传统业务收入的同时,也带来了新的收入机会,关键是银行自身的业务转型是否能及时跟进,例如,企业上市后股权的管理和新筹集资金的运用,不同融资渠道之间的相互搭配和协调等等。从中国金融市场发展的历史看,金融脱媒直接推动了以私人银行业务为代表的金融业务的转型和发展,促进了对客户的分层服务和管理,商业银行为了顺应客户特别是一些年轻客户对于网络支付、信用卡支付的高要求,开始关注客户的分层服务,这成为后来的商业银行私人银行业务起步的一个现实原因。


小微金融也同样如此。我曾经问过一位在小微金融方面做得不错的银行的董事长,为什么他能下那么大的决心要做小微金融?他说,当时他们银行的一位特大客户因为一些特殊原因要调走一大笔资金,给银行的整体流动性造成了极大的挑战。最后,他只能向当地市政府和人民银行寻求援助才得以顺利度过流动性压力。经过这件事情,他深深感到了中小金融机构需要尽快开拓并大力发展小微企业业务的必要性和其所具有的战略意义。这背后所体现的,就是金中国的融结构变化给银行业务层面所带来的深刻变化。


“北大汇丰前沿金融讲堂”第二讲的主题,曾经讲到过金融创新。我当时点评时提到过,金融创新在宏观、中观、微观层面上都有不同的表现。金融创新从金融机构层面看,就是金融机构基于内部和外部的压力做出的适应性调整。而私人银行业务就是微观层面的金融创新的一个典型代表。

第三,私人银行业务发展的过程也是中国金融创新不断活跃的过程。

 

正如我刚才反复强调的,面向公众的大众金融服务当然也有很多的创新,比如通存通兑。但是,由于监管方所给予的相对宽松的约束环境,私人银行的业务天然地具有了滋养金融创新的土壤。同时,私人银行客户所提出的个性化、量体裁衣式的专业金融服务的要求,必然会倒逼私人银行业务具有了更多专业性的结构金融的特征,即如何识别客户的需求,相应将资产打包重新构造并进行风险隔离,然后再次销售。这个过程更加接近市场化的资产管理的本质,同时其发展的过程更是一个不断地进行金融创新的过程。


不同的经济体的金融机构在不同的时期和市场发展条件下,通常会经历这样一个过程,从最开始的简单的“区分服务”阶段,逐步进入第二个阶段,即有针对性的“产品销售”阶段,第三个阶段则是“客户需求导向”阶段。从几个不同的阶段发展看,每个阶段背后都代表了当时金融市场的发展程度和金融创新的方向。在这个创新的过程中,私人银行常常都是先行的探索者,在私人银行在开始探索、实践中积累了一定的经验之后,对私人银行业务的需求会进一步带动对行内其他业务的需求,最终形成了金融创新的扩散,从而进一步推动了金融创新的发展。


第四,不同的私人银行业务模式和资产结构影射出了不同的金融结构和经济周期的起伏变化。

 

王菁博士刚刚提到了私人银行的几种服务模式,包括资产管理、全权委托、投行业务等。对比同一家大型私人银行在不同地区的业务,我们可以发现,其客户的资产配置在不同地区存在着巨大的差异。例如,同一家瑞士大型私人银行,同样的资产管理业务,同样水准的服务,对比其在美国和欧洲的私人银行客户的资产配置,就会发现差异极大。欧洲的客户投资兼顾了多元化和均衡性,资产类别众多,这应当也是全权委托服务得以产生的重要原因,因为客户想要实现投资的分散化和多样化,但又很难有时间和精力去了解全部产品并决定在各类产品中的投资比例。而在拥有一个直接融资高度发达的资本市场的美国,私人银行客户的资产配置中股票占比就相应较高,许多私人银行业务常常就是围绕股票市场展开的。


另外,我还想补充的一点是,目前我们对私人银行的理解还偏于狭隘,还仅仅局限于以为只是商业银行做的私人银行业务。实际上从全球视野来看,私人银行业务不能够简单地按照金融机构类别来划分,特别是不能仅仅认为只有商业银行才有私人银行业务,实际上保险公司、信托公司、证券公司或小型私人银行、第三方理财机构也都可能从事私人银行业务。瑞士是如何界定私人银行的呢?依据瑞士私人银行家协会所给出的定义,私人银行具有独立的法人地位,可以是单一所有权、注册合伙制、有限责任合作制或股份有限责任合伙制,但要求其中至少有一位应承担无限责任的合伙人。而在中国,率先是由银行监管部门来对私人银行进行了界定,因而大多数人都认为只有商业银行才做私人银行,其实这个理解是非常狭隘的,还需要根据市场的发展而调整,当然这也与中国的金融体系以商业银行体系为主导相关。


私人银行客户的资产配置地域性差异,其实也深刻反映了不同市场的金融结构的差异,而私人银行客户在不同时期资产配置的变化背后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经济周期的波动。将私人银行的资产配置的结构变化和经济周期波动进行对比研究后会发现,二者之间存在着较强的相关性。


第五,中国私人银行业务正在迈向在岸和离岸互动融合的发展阶段。

 

纵观全球几大主要私人银行的发展模式,中国的私人银行在学习借鉴先进成熟的运作模式后,需要考虑的是,如何在中国不同的法律体系和监管架构下,中国本土的私人银行机构如何在不断的探索中总结出自己的经验。例如,由于法律体系和产品体系等方面的差异,在中国家族信托可能就受到信托登记、税收这些制度的制约。为进一步推动私人银行业务的发展,中国的家族信托可能需要探索一条在岸离岸互动融合发展的路径。因为香港所具有的独特的连接国际市场和国内市场的优势,在促进私人银行业务发展方面应当有很大的业务发展空间。


以上就是我的一点看法和点评,在此与各位老师、同学和专业人士交流,谢谢各位。 (完) 


(本文根据2016年5月11日巴曙松教授在北大汇丰金融前沿讲堂第三期上的点评录音整理所得,未经巴曙松教授本人审阅,本文仅代表作者作为一位研究人员个人的看法,不代表任何机构的意见和看法)


本篇编辑:邹佩轩


 温馨提示:现微信最新版本“订阅号”已实现公众号置顶功能,广大读者可点开“金融读书会”公众号,点“置顶公众号”键,即可将“金融读书会”置顶,方便查阅。



关注巴曙松教授“百度百家”专栏(网址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