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卡尔•伊坎:公司掠夺者

2017-02-05 石伟 金融读书会

根据《福布斯》杂志最新发布的全球富豪榜,卡尔·伊坎以200亿美元的身价位列第38位,在他之前的投资界人士有以608亿美元排名第3的沃伦·巴菲特以及以250亿美元排名第23的乔治·索罗斯。


然而,已经年过八旬的卡尔·伊坎在华尔街的名声却不如巴菲特和索罗斯那样如雷贯耳,而且其口碑也不怎么样,甚至可以说是恶名昭彰,他的称号包括“投机家”、“激进投资人”、“狼王”及“企业掠夺者”,华尔街各大企业的首席执行官们对卡尔·伊坎是“谈虎色变”、“避之唯恐不及”,这一切都与其早期的发迹史有关。


一些人认为卡尔·伊坎是一名对冲基金经理,但其实其投资方式更像一名类似于巴菲特的产业资本家,因为其主要盈利都来自于购买一家企业的股份并进入董事会,从而达到对企业进行改造的目的,然后在企业基本面好转且股价飙升之后套现。


而且,从1961年初涉华尔街到现在已经过去了半个世纪,虽然伊坎看起来无处不在,但他实际上却很少离开在通用大楼的办公室,基本上不会打飞机去见任何公司的股东或者律师,仅仅从办公室就可以震慑那些华尔街的大公司,因为他坚持认为微观层面的管理已经没有太大的必要,并真正做到了“运筹帷幄,决胜千里”。


与SAC资本的掌门人史蒂文·科恩一样,卡尔·伊坎也是一位扑克牌高手,但二者的结局可能会有很大的不同,史蒂文·科恩最终因受到美国政府的指控而几乎倾家荡产,卡尔·伊坎虽然在早期的投资生涯中也屡屡遭到调查,但至少目前还安然无恙。


在半个多世纪里,伊坎狙击的公司包括跨国糕点商RJR纳贝斯克、航空企业环球航空公司、手机制造商摩托罗拉和苹果、电脑制造商戴尔、石油公司德士古、互联网新贵网飞以及保健品制造商康宝莱等。


年少轻狂 一事无成

年轻时代的伊坎可以说是一事无成,他1936年2月16日出生于纽约的一个具有犹太人血统的家族,大学时代在著名的普林斯顿大学学习哲学,随后又到纽约大学就读医学专业,但最终都不了了之。


对医学失去兴趣的伊坎转身投奔军营,与其一起当兵的同龄人对伊坎的最大印象就是扑克玩得很好,但仅仅过了半年的时间,伊坎又对军旅生活失去了兴趣而选择复员,从此以一名股票经纪人的身份浪迹于华尔街。


1961年,通过其叔父的介绍,伊坎开始了其在华尔街的职业生涯,据说其在第一年就轻而易举地赚到了4000美元,不过有迹象表明,伊坎在第二年就将这笔钱全部赔光。


然而,这两年的经历却给伊坎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不再像过去那样性情不定,而是被股票市场深深吸引,多年之后他在回忆第一次走进纽约证券交易所的感受时曾经说道,“它们就像点石成金的魔法师,奇迹会在瞬间发生,实力、野心和激情在数字中完美交汇。”


也就是说,到1962年为止,伊坎的人生可以说是失败的,也许正是在华尔街的两年历练,让他意识到了自己的不足,大学未能毕业的伊坎开始发愤图强,在多个夜校充电,包括会计、证券分析等基础课程。


1968年,伊坎在证券交易所购买了一个席位,成立了自己的小型证券公司Icahn & Co.,主要做风险套利和期权交易,但由于规模较小,这家证券公司的收益可以说微乎其微。


在20世纪80年代之前,伊坎的生活一直平淡无奇,与“成功”二字可谓相去甚远。


产业资本家雏形渐露

进入20世纪80年代,伊坎意识到仅仅在二级市场炒作股票很难盈利,于是将目光转向了股权收购及企业重塑。


1980年下半年,伊坎多方筹措了8000万美元资金,收购了一家名为辉门的全球汽车零配件制造商的大部分股权,这家公司历史悠久,但由于经营不善而濒临破产。入驻辉门之后,伊坎进行了一系列内部改革和外部收购,再加上里根政府当时推行了经济扩展政策,辉门公司起死回生,股价迅速飙升,伊坎成功套现,收益率超过20倍。


对于伊坎来说,重整辉门公司还只是一道开胃菜,1985年才是生死攸关的一年。当年年初,伊坎发现菲利浦石油公司的股价被严重低估,因为该公司的石油储量超过10亿桶,由于石油危机的爆发,国际油价一路走高,这部分石油储量的估值在300亿美元以上。但即使被低估,其市值也达到125亿美元,对于伊坎来说可以说是一个名副其实的巨无霸,于是他联系了有“垃圾债券大王”之称的迈克尔·米尔肯,对方愿意给伊坎15亿美元的信贷额度,就这样伊坎开始和另一家财团竞购菲利浦石油公司的股份,随着竞争的白热化,股价一路飙升,很多人都认为伊坎会像在辉门公司那样,在入主菲利浦石油公司之后对其进行改革,但让人意想不到的是,在竞争达到高潮的时候,伊坎竟然宣布停止收购,并将手中的股票悉数抛售。即便这样,伊坎仍然从这次交易中获取了数亿美元的利润。事后,有人猜测伊坎可能是因为资金枯竭而被迫退出,也有人认为其本意就是哄抬股价从中渔利。


伊坎“企业掠夺者”的称号来自于同样发生在1985年的一次狙击战,此次其恶意收购的对象是环球航空公司。


一年之前,旅游服务行业巨头环球航空集团将盈利不佳的环球航空公司进行了拆分,从1984年9月开始,伊坎筹集大量资金开始以每股10美元的价格悄悄地买入环球航空公司的股票,至1985年4月底持股比例已经超过5%,而此时环球航空公司管理层仅持有1.1%。根据规定,持股5%以上要在10天内公布持股情况,而伊坎正是利用这一空档间隙疯狂买入环球航空公司的股票,至公布期限到来的最后一天已经持股16%,其他投资机构随即跟进,股价开始飙升。此时,伊坎发表声明,表示无意控制环球航空公司的业务,股价应声回落,随后企稳,但伊坎随后表示将寻求环球航空公司的控制权,此时股价为18美元左右,几乎翻番。环球航空公司的管理层如梦方醒,向联邦法院起诉伊坎,伊坎一边与环球航空公司周旋,一边继续增持股票。1985年10月,长达半年的诉讼接近尾声,此时伊坎及其一致行动人已经持有环球航空公司52%的股份,实现了对后者的控制。

 

随后,伊坎及其一致行动人将环球航空公司的资产陆续变卖,伊坎获利约1.5亿美元。


伊坎发动的狙击战大部分都能大获成功,例如2005年左右,伊坎以3亿美元买下赌城拉斯维加斯的地标“云霄塔”赌场酒店,2008年2月就以12亿美元成功套现;2006年,伊坎与阿联酋主权财富基金一起动用数十亿美元收购时代华纳,后者股价连续上涨超过半年时间,伊坎在卖出后获利8.8亿美元。


东山再起 一飞冲天

2008年,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爆发,根据相关资料,伊坎旗下基金的亏损达到35%,失望的投资人纷纷撤资,而合伙人的离去对年过古稀的伊坎来说更是釜底抽薪,但伊坎并未撤回自己的资金,反而将伊坎合伙基金打造成为一个完全由家族资本构成的基金,因此,伊坎不再受到外部投资资金变动的制约。


也正是在金融危机期间,伊坎将目光转向了摩托罗拉。2007-2009年,由于手机业务急剧下滑,摩托罗拉亏损超过43亿美元,伊坎从2007年开始少量买入摩托罗拉的股票,至2008年年初持股1.4%,并宣布寻求进入摩托罗拉的董事会,他还向摩托罗拉时任董事会主席埃德·桑德尔建议拆分公司的业务以及进行总额为120亿美元的股票回购,虽然股票回购最终并未实施,但却促使摩托罗拉分拆为专注于企业和政府无线技术销售的摩托罗拉解决方案公司以及专注于手机业务的摩托罗拉移动公司。2011年8月,谷歌以125亿美元的全现金形式收购摩托罗拉移动公司,折合每股40美元,而此时伊坎持有11.4%的摩托罗拉移动公司的股票,共计2680万股,从中获利超过13亿美元。


目前,伊坎专注于保健品直销商康宝莱的投资,这次与其对垒的是潘兴广场基金的掌门人比尔·亚克曼。


早在2012年12月,潘兴广场发布做空报告,直指康宝莱的营销模式,认为其多层次商业模式本质上是一种传销行为,甚至极端地认为康宝莱股票的价值应该归零,并于2012年5月卖空康宝莱。目前,潘兴广场持有的康宝莱空头头寸超过10亿美元。


几乎在潘兴广场做空的同时,伊坎开始大举买入康宝莱的股票,并不断增持,其可见的最近一次动作是在2016年9月初,伊坎增持康宝莱30.68万股,买入价为60.39美元,通过其旗下基金以每股59.31美元买入230万股。最新数据显示,伊坎及其旗下企业目前共计持有1900万股康宝莱的股票,价值也超过10亿美元。


然而,这场围绕康宝莱的多空之战还远未结束,以双方的投资风格来看可能会历时数年甚至十年以上,投资者对康宝莱狙击战的结果只有拭目以待。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