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黄文礼:数字金融解决“三农”融资难问题

2017-07-18 金融读书会
编者语:

我国的农村地区长期以来一直面临着融资难的问题,传统的金融服务难以覆盖。目前随着数字金融的发展,农村金融与数字技术的结合无疑将给农村融资带来便利。互联网融资平台为农村地区量身定做的融资产品、电商平台与农村龙头企业合作形成的供应链金融模式,以及电子银行业务,都能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传统金融服务对农村地区的覆盖。敬请阅读。 

 

文/黄文礼(浙江大学数学与互联网金融研究中心、浙江财经大学中国金融研究院);杨苑(浙江财经大学中国金融研究院);陆琪(东北大学工商管理学院)

 

摘要:长期以来,由于我国农村地区的特殊情况,传统的金融服务难以全面覆盖“三农“领域,对于广大农民农企,融资一直是个难题。随着数字金融的不断发展,许多互联网金融机构开始将自己的业务范围向农村地区扩展,用数字技术弥补农村金融的缺口,为”三农“融资难问题提出新的解决方案。本文介绍了数字金融在农村地区的几种应用模式,并介绍了国内外典型案例,最后总结了我国数字农村金融发展存在的问题及政策建议。

 

关键词:农村金融;数字金融;“三农”融资难

 

融资难问题一直是农村金融领域面临的巨大挑战。根据中国普惠金融研究院2016年发布的《中国普惠金融发展报告(2016)》,在全国贷款总额中,服务于“三农”和小微企业的贷款只占到8%左右,而中国社科院2016年发布的《“三农”互联网金融蓝皮书》显示,自2014年起,我国“三农”金融缺口超过3万亿元,农村只有27%的农户能从正规渠道获得贷款,40%以上有金融需求的农户难以获得贷款。

 

为解决融资难以及其它农村金融中存在的问题,我国政府不断提出要推动金融资源向“三农”倾斜,发展普惠农村金融。20161月,中央一号文件更是首次提出要“引导互联网金融、移动金融在农村规范发展”,提高数字金融在农村地区的服务能力。

 

1.融资难的原因

 

“三农”融资难的问题主要由农民的信用特点与金融机构在农村的布局共同造成。

 

一方面,农村客户往往被认为是高风险群体。他们的收入水平较低且不稳定,抗风险能力较弱,而他们的资金需求却具有小额、短期的特征。由于当前传统金融机构仍采用人工审批、线下作业的方式,许多金融机构为了控制成本和风险,在农村地区只吸储,少放贷,甚至不放贷。

 

另一方面,农村地区地虽广,但金融服务点并不多。传统的农村金融服务主要依赖于金融机构的物理网点,然而,很多银行都遵循着“网点不下县”的原则,许多偏远地区无法享受大银行的贷款服务。在很多农村地区,金融服务主要由农村信用社提供,但这些机构资金实力远不如大型商业银行,它们并不能满足农村金融的所有需求。 


2.“融资难”的数字金融解决渠道


数字金融是将互联网、云计算,以及大数据等数字技术与金融体系相结合,以此来降低金融服务的门槛和成本,提高金融机构的服务效率,从而实现普惠金融的一种新型金融模式。数字金融技术可以通过创新信贷产品、收集和分析“三农”数据信息等方式降低贷款机构的服务成本,提高广大农村客户的贷款成功率,为数量众多的农村客户提供小额、快速、灵活的贷款服务。

 

具体来看,数字金融主要可以为“三农”融资难这一问题提供以下几种解决渠道:


(一)  互联网融资渠道

 

互联网融资渠道主要包括P2P、众筹,以及互联网公司提供的信用贷款。

 

农业P2P方面,现主要有宜信公司的“谷雨战略”、翼龙贷的三农P2P平台等。宜信通过打造并开放农村金融云平台来满足农村信贷、理财、保险等全方位的金融服务需求。而翼龙贷将O2O模式嵌入P2P平台,将“线上信息撮合”与“线下风险防控”结合,通过线下实地调研,结合农村金融市场的“熟人经济”信息实施风险控制,为农村的融资需求匹配资金。

 

农业众筹方面,则有“翼龙众筹”、阿里巴巴的“私人农场耕地宝”等项目。“翼龙众筹”是国内首家专注于农业的众筹平台,其推出的首个众筹项目“新光杨梅树”通过两个收费的“杨梅之乡”体验活动来筹集资金,用于新光的杨梅树种植。阿里的“耕地宝” 与“新光杨梅树”项目类似,投资者认购农民耕地有限使用权,并获得该土地一定时期的相关收益,比如一年四季的蔬菜、当地旅游的免费门票和住宿等。

 

在互联网公司提供的农业信用贷款中,蚂蚁金服的“线上+线下”熟人模式是一种较为成功的尝试。蚂蚁金服与阿里巴巴村淘合伙人、中和农信的线下“熟人”相结合,为信息化和金融服务欠缺的农村地区用户提供贷款等金融服务。村淘合伙人“村小二”和中和农信的线下信贷员均“来自农村,服务农村”,他们通过与农户的直接接触和对农村地区的实地考察来了解农民的贷款需求,并收集他们的信用信息,而蚂蚁金服则利用这些信息对村淘合伙人或是农民本人提供贷款,满足农村地区的资金需求。

 

在国际上影响力较大的小额信贷融资渠道有KivaZidisha。这两者均为非营利性小额信贷公司,以P2P模式为发展中国家提供贷款。Kiva模仿网上商店的做法,将世界各地小额贷款机构收集到的贷款申请者信息公布在自己的网站上,寻求“买家”,即放款人。当放款人将资金转给Kiva后,Kiva以免息或很低的利息借钱给相应的小额贷款机构,小额贷款机构再以一定的利息将资金借给贷款申请人;而Zidisha则是在Kiva模式的基础上取消了与中介机构的合作,让借款人和投资者直接联系,这使得原本35%左右的借贷利率一下子降到了5%左右。

 

互联网融资渠道的关键在于“量身定做”。我国农业P2P、农业众筹,以及蚂蚁金服的“线上+线下”熟人模式均结合了我国农村生产场景来提供满足农民需求的金融产品,而国际上为发展中国家的穷人提供的小额信贷平台也是根据这些借款人的共同信用特点而设计的。这既能很好的贴合借款人的资金需求,又能使资金提供机构更好地掌握贷款的使用情况及贷款潜在的风险,为“融资难”的问题提供了一个有效的解决方式。


(二)  农业供应链金融模式

 

农业供应链金融模式将“三农”贷款发放至贷款收回这一过程中所有的资金流动形成一个可控的“闭环”,在为广大农村客户提供更为直接、便捷的融资服务的同时降低成本,实现贷款的风险控制。

 

以阿里旗下的蚂蚁金服为例,供应链金融模式是蚂蚁农村金融的三大服务模式之一,在这一模式中,蚂蚁金服与龙头企业的大型养殖户、中华联合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合作,提供从贷款到销售的金融服务、生态服务。“蒙羊—中华财险—蚂蚁金服”案例就是采用了农业供应链金融模式。在“蒙羊”案例中,与蒙羊牧业股份有限公司(简称“蒙羊”)合作的信用良好的羊群养殖户可以通过蚂蚁金服及时获得银行资金,并用该资金购买指定的养殖资料,之后,养殖户经蒙羊的统一培训和管理培育出高标准的羊群,并将肉羊以保护价售给蒙羊。在此过程中,蒙羊还与担保公司和保险公司合作以降低肉羊从培育到销售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风险。

 

国际上也有农业供应链金融的尝试,如肯尼亚的DrumNet项目。项目开始时,农民与农业买家签订以固定价格购买农产品的合同,该合同使农民能通过合作银行获得贷款,并从本地获得农业生产资料。到收获时,农民将签约的农产品在指定的收集点卖给买方,获得收入。DrumNet的信息技术系统监控了这个过程的合规性,并确保贷款在收入到达农民账户之前就被偿还。

 

由此可见,在农村供应链金融模式中,贷款提供者在发放贷款之时就可以获得农户的信用信息,并确保农民能够获得固定的农产品销售收入;在贷款使用过程中,贷款流向监控技术在最大程度上减少了贷款挪用的问题,对农户的培训以及担保和保险合约降低了贷款使用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风险;在贷款偿付阶段,农民的收入优先用于偿还贷款,降低了农户的违约风险。贷款提供方通过供应链金融完成了农业贷款的发放,既收集了信用信息,又控制了风险,而农民在此过程中获得了贷款支持,也得到了收入保障。这种共赢的合作方式使得农民既无需为生产养殖资金担忧,又无需承担过多的风险,很好地克服了农民农企因为风险大而导致的融资难问题。

 

(三)  电子银行业务

 

虽然农村地区银行网点较少,但随着网络信号覆盖率和电子设备普及率的逐年提高,农民电子银行业务的使用率也在提高。

 

数据来源:中国人民银行

 

电子银行作为传统银行网点的补充,为农村客户提供了如转账、缴费、小额信贷等这类基本金融服务。原本面临着融资难问题的农民农企,现只需通过网上银行、手机银行就可以解决问题,银行也借此延伸了自己的服务半径,提高了服务效率。

 

除了商业银行提供的传统电子银行业务外,肯尼亚M-PESA手机银行也是一种国际上较为认可的业务模式。肯尼亚金融可获得性有限,但服务需求极大,特别的是,肯尼亚地区移动运营商的覆盖范围远超出传统银行。在这一情况下,肯尼亚移动电信运营商Safaricom推出了M-PESA移动货币业务。一开始,M-PESA只提供转移和支付服务。2012年,Safaricom与非洲商业银行联合推出了M-Shwari业务,该业务通过M-PESA系统为客户提供存贷款服务。在M-Shwari推出的一年内,非洲商业银行通过M-Shwari发放贷款超过78肯先令(约9176万美元),坏账率仅为1.7%,而同年肯尼亚全国商业贷款总额为1.98万亿肯先令(约233亿美元),坏账率高达30.9%

 

M-Shwari通过Safaricom的用户信息和M-PESA的交易历史形成的信用评分来决定客户的贷款额度。客户贷款到期并未偿付时,M-Shwari将连续提供3次为期30天的展期,并上报信用机构,直到最后一次展期到期,客户仍未偿付,M-Shwari才会将这笔贷款报为坏账处理。

 

M-PESA以及M-Shwari与我国常见的手机银行业务最大的区别在于,它是由移动电信运营商推出并维护的。M-PESAM-Shwari通过Safaricom所积累的手机用户信息填补了肯尼亚征信体系的空白,为贷款发放提供了丰富的信用参考信息;其宽松的展期制度也缓解了客户迫切还款的压力,一定程度上保障了他们还款的可能性。我国部分农村地区也面临着金融服务机构覆盖率不如移动运营商的情况,若是我国金融体系与电信体系能够深入合作,便可以借鉴肯尼亚地区M-PESA以及M-Shwari的运作模式。


3.融资难解决渠道面临的困难及政策建议

 

上述几种“融资难”问题的解决渠道大多还在起步阶段,它们在具体的操作过程中面临着几个共同的难题:

 

(一)  农村地区数字金融服务基础设施仍需完善

 

当前,农村地区的数字金融服务基础设施建设仍有不足,这是制约其发展的重要原因。数字金融服务基础设施主要包括数字网络基础设施和金融服务基础设施两部分。

 

数字网络基础设施并不单单与金融服务相关,它的建设对农村发展的各个方面都有积极的影响。因此,必须加快数字网络基础设施的建设步伐,加强农村互联网、移动信号的铺设。

 

针对金融服务设施方面,传统银行机构可以在权衡收益和成本之后适当增加在农村地区金融网点的数量,其他金融机构以及电商平台也可增加金融服务点的设置,为短期内仍无法接受数字金融服务的农村资金需求者提供传统的贷款服务。同时,农村的各个服务点应该加快各类配套设施的建设,提高电子化金融服务的能力,从硬件设施上支持金融服务。

 

(二)  广大农民对数字金融的认识仍有待提高

 

农村客户对金融知识和数字技术的认识比较欠缺,其投融资观念也比较落后。一方面,我国农村地区的智能手机普及率约为30%,电脑普及率更低,很多农民对于电脑和手机上的电子银行、电商平台贷款服务并不熟悉,因此,他们一般倾向于寻求传统银行机构的帮助来满足自身的融资需求。另一方面,部分农民的守约意识不强,甚至存在个别农民把贷款当补贴的现象,由此看来,对农民进行金融教育是迫在眉睫。

 

当下,一些电商平台正往农村的各个点派遣信贷员,由这些信贷员挨家挨户地为农户提供信贷服务、宣传基础金融知识。这一方式虽然耗时耗力,但是能深入地与农民农企接触,在教育农民农企的同时了解他们的情况,进而调整信贷策略,在提高信贷提供率的同时降低风险。

 

另外,农村地区应该培养或者引进一批拥有金融专业知识的村干部。由这批干部带领村户学习金融知识,了解数字技术,帮助他们认识到数字金融的优势,提高他们对于信用、风险的认识。这既有利于金融业务在农村地区的发展,也有利于提高农村贷款者的守约意识,降低金融机构的服务成本。必要时候,这些具有威信的村干部也可以作为农民信任的第三方,协调信贷提供机构与贷款人之间的信贷往来。

 

(三)  农村征信体系与风控系统仍需完善

 

面对广大的农村人口,农村征信体系的建设面临着巨大的困难。农民群体的金融活动不如城市居民频繁,部分农民甚至没有银行卡、没有任何征信记录,这些信息的缺失为信贷提供者造成了巨大的阻碍,这也给借助征信管理的风险控制增加了难度。

 

对此,前文提到的往各个乡镇派遣信贷员收集信息就是一个切实有效的解决办法。信贷员可以通过打听农户的口碑,了解农户的生产情况,亲自丈量农户所拥有的田地等方式来给每一个农户建立一个风控模型。而像肯尼亚一样通过移动电信运营商等其它渠道获取农户信息也是一条解决思路。在贷款发放之后,再根据农户的借贷情况来进一步完善他的征信信息。

 

除此之外,农村供应链金融模式也是值得推广的风控方式。在供应链金融所构成的信贷“闭环”中,贷款提供者可以从整体上把握贷款的使用情况,在不断取得农户生产信息的同时控制风险。


(四)  农民收入的不稳定性仍需解决

 

农民收入的不稳定性是影响农业贷款还款的重要因素。作为“靠天吃饭”的特殊行业,同一类型的农户很有可能在同一时间集体违约。比如当养殖业遭遇瘟疫时,一个村的养殖户的收入都可能大幅下降,此时,给这个村提供了贷款的金融机构将会面临巨大的资金压力。因此,融资难问题想要彻底解决,农业保险就成为了必需品。这些保险必须是易于理解且切实有用的。比如甘肃省定西市就打造了“每亩三块一毛五,保您千斤马铃薯”,“每亩七块钱,保您吨粮田” 这样生动的高保额土豆保险产品。这类保险产品在降低农户生产风险的同时,也降低了贷款提供者面临的违约风险,使得农村贷款提供机构能够更加放心地为农户提供贷款,解决农民“融资难”的问题。


4.小结

  

农村金融与数字技术的结合无疑给农民农企带来了十足的便利。互联网融资平台为农村地区量身定做的融资产品、电商平台与农村龙头企业合作形成的供应链金融模式,以及持续发展的电子银行业务,这些都能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三农”融资难的问题。在未来,随着手机、电脑在农村的进一步普及,农村征信体系和风控体系的进一步完善,融资难的解决渠道将会继续发展。

 

然而,如何尽快缩短广大农民群众与不断发展的数字金融之间的鸿沟,减少农村地区由于缺少互联网等基础设备导致的“工具排斥”以及农民由于相关知识匮乏导致对数字金融的“自我排斥”,是值得我们继续思考的问题。(完)

 

主要参考文献

[1]陈彦蓉.精准扶贫 数字普惠金融大有可为[N].金融时报,2016-10-28(005).

[2]刘昇.综合运用金融工具 助力扶贫攻坚行动——基于定西市农村金融改革的实践与思考[J].甘肃金融,2014,(07):9-13.

[3]楼文龙.利用“互联网+”破解“三农”融资难[J].清华金融评论,2016,(12):26-28.

[4]王硕.“互联网+金融”服务“三农”的现状和创新趋势分析[J].农村金融研究,2015,(11):14-18.

[5]姚金楼,王承萍,张宇.“三农”领域发展数字普惠金融的调研与思考——基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背景[J].金融纵横,2016,(06):52-59.

 

文章来源:《互联网金融与投资》(本文观点仅代表作者观点)

本篇编辑:苏华清


温馨提示:现微信最新版本“订阅号”已实现公众号置顶功能,广大读者可点开“金融读书会”公众号,点“置顶公众号”键,即可将“金融读书会”置顶,方便查阅。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