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巨头间的人工智能竞赛,拼的是什么?
资本实验室·今日创新观察
聚焦前沿科技创新与传统产业升级
编译/导读:王进
【导读】众多好莱坞电影描绘了机器人与创造他们的人类之间的冲突,但真正的人工智能竞赛正在全球最大的一些公司之间爆发。
人工智能就像一头巨兽,需要不断地吞噬数据才能持续成长。那些能为人工智能源源不断“喂食”海量、优质数据的科技巨头才能拥有强大的驾驭能力,也才能处在人工智能产业链的顶层。因此,大公司之间的人工智能竞赛在本质上是数据的竞赛,他们比拼的正是数据。
当然,大公司在竞争中建立起人工智能的基础设施,并以开放的姿态迎接各行业和细分领域的具体应用。在此过程中,无论是传统企业,还是初创公司,同样具有可观的、待发掘的成长空间。
本文中未提及中国的阿里、百度、腾讯等公司,这些公司同样应该是全球未来人工智能竞赛的主力选手。
当大多数人想到人工智能,他们的头脑中往往会浮现出对抗流氓机器人从而拯救人类的光荣战斗,——在过去几十年中,这是好莱坞荧幕上一个非常熟悉的故事场景。
虽然机器智能与人类意识还相去甚远,但现实生活中的AI战斗,不是发生在机器人与人类之间,而是发生在那些争夺领先市场地位的企业之间。
AI的起源可以追溯到1950年,当时计算机科学先驱艾伦·图灵(Alan Turing)发表了一篇论文,指出有一天机器将像人类一样思考。2016年,研究机构IDC估算全球AI市场规模达到80亿美元,并预计到2020年将达到470亿美元。
在67年前图灵的标志性研究和今天疯狂的市场估值之间,大部分AI的发展要么落在了研究和学术领域,要么涉及在人类游戏中击败人类的电脑。
1996年,IBM研发的深蓝计算机战胜了国际象棋大师加里·卡斯帕罗夫(Garry Kasparov),世界一片哗然;15年后,IBM的下一代AI——Watson在美国电视益智游戏节目Jeopardy!中完胜人类对手。而在最近的2016年,谷歌AlphaGo打败了世界围棋冠军李世石。
1. AI广泛应用的关键要素
在过去几年中,人工智能已经超越了研究,以及电视节目中人与机器之间的对战,成为数百万人每天都在使用的技术,这要归功于三个关键要素。
首先,无处不在的网络服务、智能设备和社交媒体的使用,得以产生海量数据。数据是开发深度学习算法的基础,是一种允许机器学习和编写软件的AI形式。输入到系统中的数据越多,执行任务的效果就越好。
其次,在过去,托管海量数据是一件非常昂贵的事情,会阻碍AI的发展。如今,来自亚马逊、微软和谷歌的经济实惠的按需云存储服务,为AI的发展提供了更便利的环境。
第三个要素就是更强大的芯片组的发展,加速了训练电脑像人类一样去思考的进程。
所有这一切意味着AI终将在医疗保健、能源、无人驾驶和制造业等行业中实现。由于AI应用将成为市场上需求最高、最有利可图的产品,这导致世界上大型科技公司竞相角逐AI,以确保自己的市场地位。
2. 以并购加速竞争
从目前来看,AI行业的重要性不在于企业开始大规模部署这些技术,而在于那些已经满足了AI需求的企业的市场表现。
例如美国芯片制造商Nvidia,因为它的图形处理单元成为企业训练人工智能系统所需的芯片,在过去一年里,公司股价上涨了两倍。这也促使竞争对手英特尔斥资153亿美元收购了无人驾驶汽车芯片制造商Mobileye。
“几年前,公司致力于深度学习的投资,” Nvidia公司在欧洲、中东和非洲业务的负责人Jaap Zuiderveld说,“现在,这种投资正在开花结果。当这种新的计算模式席卷全球时,我们发现自己已经处于市场领导地位。”
英特尔不是唯一一家通过兼并和收购来切入AI这块大蛋糕的公司。过去五年来,大型科技公司通过大肆收购来获得初创企业的专业技术,并扩大他们的AI产品组合。例如,2014年,Google以5亿美金收购了总部位于伦敦的人工智能公司DeepMind,也正是这家公司开发出了打败李世石的AlphaGo。
在AI行业,由于初创公司经常在发展壮大之前就被收购,这种积极的收购策略已经使该技术的应用向两个方向发展:一方面,科技巨头通过自有的海量数据和云基础设施,来搭建AI服务体系;另一方面,利基市场的玩家则将AI用于特定垂直行业的问题解决。
3. 数据是取胜关键
拥有数据是至关重要的,大型科技公司也不可能招揽全球所有的AI人才,但他们可以拥有训练AI所需的数据。得益于公司核心业务的数据密集性特点,谷歌、亚马逊、微软、Facebook、IBM和苹果这六家公司将能够率先引领AI的发展。
例如,谷歌、亚马逊、微软和苹果公司利用从其他业务收集的数据,使其在智能个人助理市场上占据领先优势。Facebook已经使用机器学习来开发聊天机器人,而IBM凭借Watson成为认知计算市场的先行者。这六家公司都愿意开放自己的AI技术,任何开发人员都可以搭建他们的云基础设施。因为这六大巨头知道:数据才能形成真正的区隔。
“在我们的有生之年,如果AI真的像电影里描述的那样产生人类意识,那么它可能会来自这些公司当中的一家,因为他们是仅有的几个拥有能够训练这种复杂性模型的数据的机构。”研究机构Forrester的高级分析师Brandon Purcell说,“基于数据驱动的收购,AI将会出现一个新的数据淘金热。那些能够围绕特定使用场景获取数据资产的公司将胜出,而由此产生的行业进入壁垒将是不可逾越的。”
这种在某些使用场景中保持领先的能力,意味着传统非技术型公司有机会抓住他们所在的细分市场。工程巨头GE、西门子和波音公司正在投资工厂自动化;而福特、丰田和宝马等汽车公司正在汽车领域与谷歌、苹果和特斯拉展开竞争。
同时,有一种观点认为,AI创业公司和其他行业的公司可以从这六家大型科技公司开放AI开源工具的民主化行为中获益(如谷歌的TensorFlow和微软的CNTL)。
许多人认为,这种民主化对于确保人工智能解决广泛的商业和社会问题,是至关重要的。反之,把创新限制在一小部分公司,则会形成太多的控制,并损害AI的发展潜力。
“令人担忧的是,如果Google庞大的数据库存在盲点。”Purcell先生说:“如果像谷歌和亚马逊这样的公司控制AI,那么所形成的系统本身是会有偏差的。尽管他们的意图很好。”
英特尔公司的欧洲、中东和非洲高性能计算与AI总监Stephan Gillich补充说:“参与AI对话的人越多,受益的行业也就越多。很快我们就会看到政府、企业和社会都会受到影响。”
然而,其他人则认为AI的民主化机会已经没有了。由于全球范围内缺乏编程人才,且获取成本巨大,在六大科技公司以外进行广泛的创新是不切实际的。
AI初创公司Blue Yonder的创始人Michael Feindt说:“即使有免费平台可用,您仍然需要训练有素、经验丰富和专业化的数据科学家来构建优秀的解决方案,从而为终端用户提供真正的价值。”
当更多的AI编程技能被最终引入市场时,六大科技巨头也用不着担心。通过开源的AI技术,他们已经告诉世界,软件并非他们的优势来源,数据才是。
尽管AI已经在人们的生活中得到应用,并同时用于挖掘商业投资机会,但最强大的AI应用还没有出现。当它们出现时,六大科技巨头已经奠定了市场基础,成为最受益者,但他们之间仍然会相互竞争。与此同时,对于那些在特定应用场景精耕细作,并保持领先的其他企业和创业公司来说,市场规模将足够巨大。(编译自:raconteur;原作者:BEN ROSS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