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自主SUV猛涨:不是自主太强大也因老外太无能

2016-10-14 车界微视 车界微视


  今年,在SUV的助推下,中国品牌乘用车打鸡血似的猛涨。1-9月,中国品牌乘用车共销售707万辆,同比增长19%,占乘用车销售总量的42.2%,市占率基本恢复到2011年的水平。其中,中国品牌SUV同比增长56.6%,市占率56.2%,同比提高3.8个百分点;中国品牌轿车销量同比下降8.1%,市占率18.6%,下降2.2个百分点。

  中国品牌为什么在SUV市场增长迅猛?在轿车市场却增长乏力?看看中外品牌产品在这两个市场的布局和价差或许能明白一二。

  轿车方面,目前中国品牌集中在A级轿车市场,代表车型如吉利帝豪、长安逸动等,市场售价集中在6-9万元,平均指导价接近8万元。而在同等价格区间的直接竞争的外资品牌同级车型有多少?通用凯越、大众桑塔纳、日产轩逸、福特福克斯……中外品牌在A级轿车市场的差价只有约4万多元。

  往下,A0、A00级轿车市场容量偏小且不断萎缩,中外品牌都兴趣寥寥。外资品牌出于多种原因,通过平台转让给旗下的合资自主品牌,如启辰、宝骏等,与中国品牌间接竞争。中外品牌在A00级轿车市场的指导价几乎没有差价,在A0级轿车市场的指导价相差只有3万元出头。

  往上,10万元以上B级轿车,中国品牌直接面临合资品牌B-级轿车低价的打压,现在与外资品牌的销量和价格差距都还非常明显。外资品牌B级车领头车型迈腾、帕萨特等月销量达到了2万台,而中国品牌过千的都非常少。

  整体而言,在轿车市场,比外资品牌的价差优势逐渐丧失,主力产品基本已经正面面临外资品牌同级产品的直接竞争,正是大部分中国品牌失语轿车市场、整体中国品牌销量在轿车市场难以上扬的重要原因。

  与轿车市场的艰难不同,中国品牌在SUV市场猛涨,并不能完全归因于中国品牌自身有多强大,另外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外资品牌对中国市场发展的整体“迟钝”:没有判断出中国SUV市场会在近年爆发;看到中国人爆发出对SUV的热衷后,较长的决策和产品推出时间,导致其到目前为止还在进行SUV产品的布局。

  外资品牌在轿车市场产品线较全,甚至已有富余的平台和产品搞“新瓶装老酒”来降低成本打压中国品牌,但在SUV市场的产品线却并不丰富,推出的节奏也比较慢。绝大部分外资品牌在中国国产的SUV只有2-3款,外资品牌领头羊大众汽车已经国产的SUV甚至只有一款。由于市场还处于快速增长阶段,直接竞品相对轿车来说较少,在轿车市场已经杀得血肉模糊的外资品牌们,在SUV市场都过得比较滋润,暂时还不需要大力的降价、降低利润率。这导致中外同级SUV产品的价差还很明显,现在中外品牌在SUV市场的指导价价差平均接近10万元,给中国品牌SUV留下了相比轿车更大的发展空间。

  当然,事物发展的核心推动因素是内部矛盾。中国品牌在SUV市场的成就首要因为自身产品的竞争力和市场适应性。外资品牌不是慈善家,他们不会“大发善心”,主动给中国品牌成长让路。但我们依然不得不承认:外资品牌SUV较高的售价,留下的巨大市场空间正是处于成长中的中国品牌非常需要、非常必要的条件。

  除此之外,中国品牌SUV的快速发展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源于国家政策的“逼迫”。2011年之后,传统微面市场逐年大幅萎缩,原来生产微面的上汽通用五菱、东风小康、长安商用、北汽银翔等车企不得不进行产品转型和升级。除了转向小型MPV,生产SUV似乎成了这些企业的“不二选择”:相比生产“7”字头的轿车,“6”字头的SUV生产资质更好拿。比较典型的是东风小康、北汽银翔等原微面生产企业,其进军狭义乘用车市场选择SUV,除了市场因素之外,也因为轿车生产资质实在太难取得。这些车企在国家政策的“逼迫”下,未曾想“因祸得福”:正好赶上了中国SUV市场的大爆发。而诸如汉腾、斯威等新进中国品牌,以及所有希望产销继续扩大的自主车企,无一不把宝押在SUV上。

  总结而言,中国品牌之所以近年来在整体SUV市场风生水起,除了自身的市场适应性和竞争力之外,还因为有“猪一样的对手”:对市场变化反应慢一拍的外资品牌。随着市场增速放缓,外资品牌在SUV市场布局完善和内部竞争饱和,将会整体下压中国品牌SUV的生存和发展空间。未来,SUV市场会否复盘现在的轿车市场格局:闪亮的中国品牌就那几家,更多的则逐渐沉沦和消逝?

 ☟

更多精彩内容

专业解析汽车安全三道防线

被毛熊歧视,中国汽车出口持续下滑

有史以来首次关闭进口加快汽车行业洗牌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