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内容已被发布者删除 该内容被自由微信恢复
文章于 2016年6月21日 被检测为删除。
查看原文
被用户删除
其他

(润色重发)冯学荣:方言消亡无可避免

2016-05-13 冯学荣 冯学荣读史

(润色重发)冯学荣:方言消亡无可避免

 


 

[导读]这是一篇遭人骂的文章,但同时又是一篇讲真话的好文章,本文曾经被《罗辑思维》采用、并由罗振宇(罗胖)推荐、向其几百万会员刊发。在人口流动的全国性大市场里,方言无疑加重了国民的交易费用,依据人趋利避害的本性,方言的消亡无可避免,只是时间问题。本文难免触犯读者热爱家乡方言的朴素感情,但世间真相往往与人的感情相悖,我们生活的这个世界,它就是这样奇妙。

 

1

 

最近回了一趟家了一个有趣的象:戚家念三四年的几个小朋友平使用普通交流、很少方言了。

 

戚家的小孩都是本地人,何互相之普通

 

事情是的:由于经济展,家近些年外省人多了起来,造成本地小学的生源多了多外省孩子,也从外省招聘了一部分,鸭讲,无法交流,也不愿学果大家找到了最大公数:普通。孩子在学校普通话习惯了,就将习惯带回家里来了。

 

方言式微的象并不仅仅生在我的家,而且生在全国各地。

 

2

 

那么方言什么会式微呢?

 

要回答问题,我就要回一下:方言在史上是怎生的。

 

都知道:古代中国社会是一个耕社会,耕人口占人口的大多数,他的双腿都被拴在土地上,什么候会离开土地呢?通常只有几件事:赶集、告状、赶考。

 

在古代中国人的人生中,离开家的机会是不多的。在耕社会,中国人的活基本上是方十里路,人口的流性极弱,生活境相,在封境里,方言得以形成。

 

所以我中国自古有“十里不同音”的法,什么是“十里”?因古代中国人赶集所能走的最路程,早出晚,就是十里路,所以是十里不同音,超出十里地以外,由于缺乏交流,相言就会异。

 

里,答案呼之欲出了——

 

方言存在的史基,就是因人口不流,而一旦人口生了性的流,方言存在的基就必然崩。基一旦崩,方言死亡只是一个问题

 

中国去四十年是工化的四十年,中国人的生存方式生了本化。在去,中国人是大部分不流,而在恰恰相反:大部分流,基本上是从村往城市流,在城里,大家来自五湖四海,各自方言根本无法交流,选择成本最低的交流工具,人只好取最大公数:普通

 

你不用学我的方言,我也不用学你的方言,大家都普通,人人都能懂,将彼此学习语言的省下来,可以上开展交易。


什么叫“普通”?“普通”的“普通”并不是“平庸”的意思,而是“普天之下人人能通”的意思。

 

所以我经济去解,普通流行的根本原因就水落石出了:大家都用普通,交易成本最低。经济的解。也就是,普通盛,并不是人被迫的果,而恰恰是人果,人利避害,普通交易成本最低,所以大家都它。

 

据媒体的朋友,不少电视台被禁止使用方言,所以普通盛、方言式微是有关部门强制推广的果。这个说法对吗?里我首先声明:作一名自由主者,我不迫任何人或不一种言。但是就普通盛、方言式微件事上而言,我认为官方的制性推广只是起了助力的作用,它并不是件事的根本;从根本上而言,普通盛和方言的式微,是人口在全国范模流的必然果。话说,就算官方不制推广普通,普通盛和方言的式微也是大

 

其根本原因就如上述所:因使用普通交易成本最低、各方利最大。人们趋利避害的本性决定了人选择使自己利益最大化的交易工具。

 

3

 

很多年前,我曾在一家德跨国公司工作,外人也想不到,德跨国公司明文定:本公司的工作言是英。不是德,而是英。哪怕是两个德籍工之件,都是写的英

 

什么呢?因跨国公司也是跨国公司,件在不同肤色的工之来往,必是英文,你可以要求所有非德籍工都学,但那做只有一个果,就是好工都跳槽了、不跟你干了。

 

所以一家德跨国公司,没有任何有关部门强制它,它自了通用英的制度,什么?因使用交易成本最低。一个是交易成本高的方案,一个是交易成本低的方案,是个正常人都会后者。

 

同理,以前中国人用“里”来描述距离,但是在都用“公里”了,什么呢?因“公里”是“国的里程”,用“公里”来事,在国交流就很方便。

 

同理,常出差国外的朋友都有一个“万国转换”,什么呢?因各国的用不一,我不需要购买所有国家的转换器,我只需要一个“万国转换器”,就可以周游列国了。

 

同理,从前世界易都用白算,后来一用美元算,什么不可以我用人民、你用欧元,各算各的呢?因是做不成生意的,因,交易成本太高了。

 

香港开埠之前,香港的村和村通用客家。客家村与家村、佬村之基本不交流,老死不相往来,但是开埠之后,商繁荣了,都出城了,开始做生意了,要交流了,哪一种

 

如果客家意味着家人和佬要重新学客家;如果意味着客家人和佬要重新学;如果说鹤意味着客家人和家人要重新学习鹤

 

太麻,交易成本太高,怎么呢?索性取公数,大家都广个大家都会也不用学,立就能做成生意。

 

的故事生在新加坡。早期移民新加坡的人,有的讲闽,有的广有的客家言不通,怎做生意呢?都讲闽吧,广人和客家人我没那工夫学;都广吧,南人和客家人我才不学呢;都客家吧,南人和广人也不同意。

 

最后怎么呢?取最大公数,都普通大家都会一点,就用个了。所以移民新加坡的人原本都不普通的,但是普通了新加坡第二官方言,就是因为这个,因它是最大公数,交易成本最低。

 

除此之外,深圳史也是如此。深圳开之初,移民来自五湖四海,各,各不相也不愿意学就是金也没工夫学习对方的方言),怎么交流呢?成的法就是取最大公数,大家都普通,所以深圳逐成一座普通城市。

 

4

 

有不少朋友,方言是文化遗产,需要保一点也对,也许本人不在行,因此闭嘴,不予评论,但有一点是肯定的:无论怎样保护,也只能延缓方言的消亡,而其消亡本身则是不可避免的事、迟早的事

 

我要重申一次:我并不同禁止电视台使用方言的行,但是如果将普通盛和方言的式微罪于官方的制性推广,是把了脉。

 

普通盛和方言的式微,其根本原因是人口在全国范内的大模流,操不同方言的人普遍向于选择交易成本最低的沟通工具。普通成本最低的选择,自然得以出。

 

也就是,普通盛和方言的式微是一种经济,它是由经济律所决定的,而不是由的意志所决定的。

 

本文由作者学荣权《罗辑维》201638自微信公众号“人文经济学会”。

 

罗振宇点评:

 

方言,据了保“多性”。
但是,是个。


 

1.“多性”在某些角度上的减,不可避免。
比如,有些生物物种不适应环境,灭绝了。神仙也没法。

 


2.“多性”在某些角度上的增,不可遏制。
比如,方言是在消失,但是年人中各种文化却在爆炸般地成

 


3.自由的世界,从来不缺乏多性。它只是了一个面目。

 

2016511日文章《日本帝国灭亡启示录》抽奖送书中奖者如下图,请中奖者加冯老尸个人号(worstmaneverseen)并提供邮寄地址:



 

请识别以下二维码、关注冯学荣: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