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内容已被发布者删除 该内容被自由微信恢复
文章于 2016年7月8日 被检测为删除。
查看原文
被用户删除
其他

冯学荣:我评张学良

2016-07-07 冯学荣 冯学荣读史

冯学荣:我评张学良

 


 



         张学良出生于1901年。这一年对他的父亲张作霖而言,是一个好年份,因为张作霖这一年,转正了。这一年之前,张作霖是民间武装“保险队”的头人,但就是在这一年,张作霖被增祺瞅上了。增祺将张作霖吸收到清政府的军事力量中,给了他一个游记马队管带的职位,从今开始,他终于吃上了公粮,这奠定了他后面事业的基础。

 

          辛亥革命的爆发,给予张作霖第二次机遇。武昌起义之后,东三省总督赵尔巽觉得张作霖为人愚忠,可堪重用,于是委以保卫奉天的重任,张作霖入奉天,诛杀革命党党魁张榕,东北局势肃然安定,张作霖为清政府纳下第一张投名状,只可惜,太迟了。

 

           顷刻,清政府覆亡,袁世凯执掌民国总舵,张作霖留守东北,表面上归顺袁世凯,实际上心里对大清帝国的恩德,念念不忘。张作霖与满清废帝的皇室遗臣,秘密往来不止,紫禁城的废都上下,亦将张作霖视为火种之一,留作日后“光复祖业”,才堪大用。

 

          张学良遗传了其父的彪悍性格,自少年时期就立志从军,张作霖戎马一生,深知从军命贱,最初并不同意,但张学良志气颇坚,张作霖最后为其所动,允诺只要张学良学军成功,可以让他带兵。



 

(张学良与其父张作霖,不但长相酷似,连性格也遗传十足)

 

          于是张学良入东北讲武堂,学军事,并以优秀成绩毕业,甫一毕业,张作霖就委以重兵,让张学良学习带兵。张学良年纪轻轻,就手握重兵,一呼百应,但是其人年少风流,自此时已现。

 

          东北军无数官兵留下了回忆证言,称张学良早在东北带兵初期,就开始玩女人,女子走马花灯,部下都记不住名字,遂以绰号称之,例如身材高大的女子,唤做“大洋马”,张学良年少轻狂,我行我素。

 

          张学良带兵不久,就追随其父,参加了两次直奉战争,学良带兵打仗,爱兵如子,体恤部下,其性格人品,有此可观之处。

 

           日本帝国虽与袁世凯政府签署《民四条约》,但日本在东北种种扩大利权的行为,一直受到张作霖阳奉阴违的抵制,始终无法真正落实,中日《民四条约》在东北,长期形同白纸。

 

            1925年,张作霖部下猛将郭松龄举兵反张,张作霖形势十分危急,于是他求救于日本关东军,并允诺:救我之后,给你落实殖民利权。日方出兵出枪相助,郭松龄败北身死,事后张作霖出尔反尔,仅给予关东军酬金一笔,而落实殖民利权一事,则拖之不予兑现,此埋下张作霖三年之后被杀之伏笔。

 

             1920年代中国民族主义思潮兴起,张氏父子深受其影响,张家立场,从亲日逐步走向反日,对历史条约,多拖沓推诿,不予落实,张作霖不敢承担卖国骂名,对日本殖民者说一套,做一套,经常是将来访日人玩弄于股掌,一边叫日人找A官办理,一面又偷偷叫A官请假旅游躲避,此乃张氏惯用手法,日本人日久醒悟,恨之入骨,必欲除之而后快。

 

            19286月,张作霖在皇姑屯被日本关东军参谋炸死,策划者河本大作,实施者东宫铁男,河本有自供状,东宫死后留有《满洲日志》,均系铁证,而至于民间所传之赤俄克格勃档案,即便有之,亦多半系冒领功勋。张作霖死于日本人之手,此说很难推翻。



(炸死张作霖的直接操作人东宫铁男,193711月于淞沪战场战死,死后留下日记《满洲日志》,记录自己于皇姑屯事件爆发前后在皇姑屯铁路交叉点反复踩点侦察,但炸死张作霖当天的日记则被他全部撕毁)

 

            张作霖死后,日本政府害怕东北被国民党统一,不断派出说客,劝说张学良勿与蒋介石合流,日方之动机为避免东北殖民权益被国民政府收回,则日本失去在满洲发展之根基。张学良不为日本说客所动,毅然宣布易帜,东北并入国民政府,日本帝国愕然。

 

            张学良幕僚王家桢从间谍蔡智堪手中获取《田中奏折》日文手抄本,如获至宝,当即安排人手翻译增补,并于1929年底以中文发表于中国报纸,举世哗然,然此份文件,谬误颇多,真伪至今仍大存争议。

 

            张学良接手统治东北,立马着手收买日本政治家床次竹二郎,以政治献金,助其参选,以期床次组阁、放弃日本帝国在满洲的既得利益,“九一八事变“爆发之后,床次写给张学良之献金收据,被日军搜获,日本媒体公布之,举国声讨,时称“五十万元事件”,日人更恨张氏。

 



(收受张学良政治献金的日本政治家床次竹二郎。床次答应张学良:你资助我参选,一旦我组阁成功,我可以让日本放弃满洲殖民权益)

 

            张学良易帜之后,与国民政府上层社会交往频繁,据其本人在《张学良口述历史》中亲述,张学良在国民政府上流圈子,常做之事,就是御人妻女,民国不少军政要员,其妻女眷属,都与张学良有一腿,然人人畏其兵马,敢怒而不敢言,学良性格率真,每遇爱好之女,必御之,是为民国上流社会公开之秘密也。

 

            时国民政府兴“革命外交”,高喊“打倒帝国主义”,张学良既然归顺民国,为向民国表忠心,决意在东北与赤俄打一仗,以表明自己的“爱国”与“革命”,于是1929年“中东路事件”爆发,张学良派兵攻击赤俄“中东铁路”办事处,杀其兵马,驱其文员。

 

           此举遭到赤俄出兵疯狂报复,国民政府不敢出兵相助,事件遂以张学良一纸妥协告终,中东铁路恢复原状,此事对张学良心理影响很大,张学良从此明白:未获中央坚定支持、举国一致备战之前,不要与任何帝国发生冲突,否则东北军折兵损将,得不偿失。

 



(张学良为表明自己也“革命”,主动纳投名状,攻击赤俄的中东铁路,被苏军击败,这件事使张学良获得教训:除非举国一致准备战争,否则东北军不能独力与任何列强对抗)

 

           此刻国民党实质上并未统一中国,1930年遂爆发“中原大战”,张学良挥师入关,帮助国民党,此为再纳投名状。还算押对了宝。

 

            1929年世界经济危机爆发,且赤俄第一个五年计划正在实施,日本帝国面临经济与国防的双重压力,于是急于在中国东北落实《民四条约》、扩大利权,一为转移日本国内经济压力,二为充实对赤俄国防。张学良受革命外交思维影响,不但不予日方落实利权,而且在东北修筑铁路网,对日人经营之“南满铁路”实施包围政策,意图迫使日本殖民者经济破产、使其主动撤离满洲。

 

             在这几年间,许多人(例如孙传芳)曾经规劝张学良,在东北的排日救国措施,不可太过激进,否则适得其反,张学良少不经事,且身负国仇家恨,对一切绥靖意见,一律不予采纳,决意以国民政府为靠山,坚决反帝救国,一意孤行,赴汤蹈火,在所不惜。

 

             日本军阀深感国势不进则退,遂以“万宝山事件”和“中村事件”为契机,关东军悍然发动“九一八事变”,鲸吞东北三省。张学良在事变的最初,决定不予抵抗,乃出于以下几点原因:

 

1、张学良以为,这只是沈阳小范围的微型军事冲突,未料到关东军竟敢鲸吞整个东三省;

 

21929年中东路之战的失败,使张学良深受教训:未获中央举国一致对外之前,不宜独力与任何帝国单挑,否则只会自损实力;

 

3、国联(国际联盟)正在调查处理东三省沦陷一案,张学良对国联的主持公道抱有侥幸心理。

 

             不料国联出台的《李顿调查报告》对中日两国采取了各打五十大板的态度,一方面指责日方行为乃属侵略,一方面又指责中方不守历史条约,其给出的调解方案乃将东北实行国际共管,结果中日两国,均不接受此调解方案,而日本帝国更是为此,悍然退出国联,决意与世界为敌。

 

             东北沦陷之后,蒋介石一方面积极准备对日国防工作,另一方面又要应付和敷衍国内一波强过一波的抗日激进声浪,蒋介石这才知道,自己从北伐时期就已经点燃的民族主义烈火,现在已经烧旺到自己无法扑灭的地步,古人说骑虎难下,种瓜得瓜,恰如其分。

 

            此时的国民政府有以下的两难:

 

两难选择之一:如果坦率告诉全体国民:我们正在购买武器、暗中练兵,十年之后,我们一定武力收复东三省。但是如果这样公开说了,日本帝国势必听到,则日本会先下手为强,中日战争会提前多年爆发;

 

两难选择之二:如果国民政府对购买武器、扩军练兵等秘密备战之事对国民不公开,则国民会说你是一个卖国政府,国土沦陷了,你为什么不打?这样就会大失民心,而且会被反对派抓住把柄,借此向你发动攻击。

 

            国民政府选择了第二项,果然不出所料,民心不服,从1931年到1937年的六年间,两广系、西北系、(删减)系等诸多反对派就是揪住国民党的这个痛处,煽动民众和Students,攻击国民政府,使国民党内外交困,苦不堪言。国政之难,如烹小鲜,如走钢丝,衣履在身,冷暖自知。

 

            张学良失去东北地盘之后,如丧家之犬,被国民党派到西北剿(删减),张学良从内心深处,以为这是国民党削弱自己实力的举措,东北军与(删减)并无宿怨,官兵士气低下,几个败仗打下来,更是知道这群从江西湖南一路打过来的、穷人娃子出身的老兵,实在不好对付,这些人打起仗来不要命,根本与之前的北洋军阀不是一回事。打?还是不打?对于张学良来说,是一个问题。

 

          为保存实力,也为打回东北老家,张学良尝试与(删减)接触,并萌发了争取赤俄援助、在西北割据称王的想法,可是在并未获得赤俄肯定支持和明确答复的前提下,张学良大家少爷的鲁莽本性再次发作,他脑洞大开,决定劫持蒋介石,并以此向赤俄纳上投名状、以期获得赤俄的经济与军事支持,自己就可以在西北脱离国民政府,割据称王,这就是历史上所谓“逼蒋抗日”的西安事变,此中内幕,实令人啼笑皆非。

 

            不料捉蒋之后,赤俄的答复使张学良大跌眼镜。赤俄为了促成中日大战,反对张学良的捉蒋行为,亦不支持张的“西北国防政府”计划,张学良这时方知道,自己已经上错了船。一失足,成千古很。

 

            西安事变之后,张学良被蒋介石囚了一辈子,是为后话。



 

(晚年张学良。他至死也不会明白,他真正的错误,是在于年少时期学军,并因此接了东北这个烂摊子)

 

             2001年,重获自由的张学良在美国病逝,他最后悔认识的人,给了他最高的评价。

 

(文/冯学荣)

 

长按以下二维码,关注冯学荣读史的公众号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