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冯学荣:没有企业家,包身工只能饿死

2016-11-03 冯学荣 冯学荣读史

冯学荣:没有企业家,包身工只能饿死



 

广告商请加小号:fhytbb

 


         我上初中的时候,一家人到张家界旅游,山很高,有的游客爬累了,需要坐轿子,在登山石阶上,看着当地轿夫抬着客人,艰难攀登,汗流浃背,眉头紧皱,苦形于色,观察之,真让人于心不忍。

 

        我的母亲爬累了,她也想坐轿子,于是她找轿夫谈价钱,我对母亲说:“妈,你忍心坐轿子吗?我看轿夫挺可怜的!”没等我母亲回话,轿夫第一个冲出来反驳我,他说:“小兄弟,我不怕累,我就怕你不光顾我,你怕我累而不光顾我,那不是帮我,那是害了我!”

 

          张家界轿夫反驳我的那句话,令我胜读十年书,我同情轿夫,可是人家不领情,为什么呢?因为轿夫如果失去了抬轿子的生意,他就会饿死,是饿死好,还是抬轿子好?后者好,毫无疑问。

 

        尽管抬轿子很累,可是人家仍然选择抬轿子,因为除此之外,他没有别的活路,你要真的同情人家,你不应该阻挡人家抬轿子,恰恰相反,你应该坐人家的轿子,这样才是真正对人家好。

 

          有的时候,人的善良,不但是多余的,而且是有害的。

 

          我们在读书的时候,都读过一篇课文,名叫《包身工》,里面讲的什么呢?它讲的是1930年代上海滩的纺纱厂,穷人签了合同进了纺纱厂,几十个人挤一间宿舍,吃的是稀饭,穿的是破衣裳,每天工作十几个小时,还要被包工头骂,过着悲惨不堪的生活。

 

           我相信读者中有不少人对这篇课文,仍然还有印象。然而,我们其实是被民国的无聊文人骗了。他提供的信息也许是真实的,但却一定是片面的。这些民国文人告诉你:包身工很悲惨,然而他却忘记告诉你:有人强迫他们当包身工吗?谁愿意当包身工?为什么他们要当包身工?

 

            答案是:没有人强迫他们当包身工,他们是自愿的。是吃不饱饭的穷人,他们自愿签的合同,去当的包身工。他们为什么自愿签下包身工的合同、去过这种悲惨的生活?答案十分简单:因为如果他们不当包身工,他们就只能饿死在上海滩的街头。是当包身工好,还是饿死街头好?我想这个问题,根本不需要回答。

 

            所以,他们当了包身工。如果我们懂得这样去想问题的话,那么我们就会明白,在包身工这种现象中,企业家到底起了什么样的角色?答案是三个字:救世主。这些自私、刻薄、冷血的企业家,他们只给包身工喝稀饭、穿破衣、挤小房,然而稀饭也是饭,破衣也是衣,小房也是房,无论怎么说,都比让这些人饿死街头好。

 

            我们民国的文人指责企业家,然而,他们却无法否认这个事实:不是文人救了包身工,而恰恰是企业家救了包身工,如果不是企业家,包身工早就饿死在街头,连包身工都当不成。

 

            如果当时没有企业家,那么民国的文人连写《包身工》的机会都没有,他们只能写什么?他们只能写《上海滩街头的收尸工》。

 

            那么你也许会进一步追问:为什么民国会有人吃不饱饭?这个问题看似复杂,答案其实也很简单:中国在历史上从来就没有解决好“吃饱饭”这个难题,中国历朝历代,时时刻刻都有人饿死,民国和宋代、明代、清代一样,充满了吃不饱饭的饿死鬼,这就是当时的常态。

 

          为什么会有这种常态?一言蔽之:因为中国的旧社会是农耕社会。只要你是农耕社会,你就不可能做到人人吃饱饭。你要人人吃饱饭,你就只有一条路:工业化。只有工业化,中国人才有出路,告别农耕社会、进入商品社会,解放人的生产力,只有这样,中国人才能吃饱饭,否则出现在民国文人笔下的,就不再是包身工,而是饿死街头的无数贫苦农民和上海滩收拾饿殍尸体的收尸工。

 

             民国时期的《卖报歌》也是同理,这些民国文人,他们同情上海滩卖报纸的孩子,可是你要他们将他们收入的一半拿出来供养这些孩子,他们干不干?他们不干。虚伪得不得了。这种所谓的“同情”,其实十分廉价。他们就只会嘴皮上说说,其实什么忙都帮不上。

 

          民国的孩子为什么去卖报纸?答案也是很简单:因为他们家里吃不饱饭,他只有去卖报纸,他才能生存,你不让人家卖报纸,人家就只会饿死。包身工也是同理,你不让人家当包身工,人家也只能饿死。是卖报纸好,还是饿死好?卖报的孩子们用他们的脚,早就已经投了票。包身工也是,他们是用自己的脚,给自己投的票。

 

           说得更清楚一些,民国的文人如果真的同情那些当包身工的穷人、同情那些卖报纸的孩子,那么他们应该做的是赞颂市场经济,宣扬自由贸易,呼吁政府减少管制,让更多的穷人,摆脱饿死街头的宿命,找到一份工作,哪怕是包身的工作,哪怕是卖报纸的工作。

 

           包工头是刻薄,报社老板是刻薄,但是,只要人们的手脚放开了,资本和人力能够自由流动了,经济就能搞活,城市就越来越繁荣,市场上就会出现越来越多的工作,工作多了,企业家之间就要竞争,因为竞争,劳动待遇自然就会改善,这样一来,吃饱饭的人就越来越多,工厂的待遇也会越来越好,这才是问题的正解。

 

            退一步,就是拿民国当时的实际情况来说,是不是所有的企业家都象《包身工》里面所描述的那样刻薄呢?不是。广州市政协早年编撰的《广州文史资料》这套书,有许许多多相反的历史资料。

 

          有相当多的历史亲历者在《广州文史资料》里留下了历史证言:在晚清民国时期,中国也有许许多多的洋行、工厂、银行等企业,它们给当时的中国工人提供的待遇是相当好的,休假,年假,奖金,退休金,应有尽有。有的企业家为什么要对工人好?因为市场竞争。有的企业家为什么对工人刻薄?同样也是因为市场竞争。

 

           历史告诉我们,自由市场,一放就活,什么意思呢?只要政府少干预,给人十年和平,经济起飞,给人二十年和平,经济增长,给人三十年和平,经济繁荣,你写《卖报歌》、《半夜鸡叫》、《包身工》这一类的文字,攻击企业家,把企业家打倒,包身工就有活路吗?没有。把企业家都打倒了,把资本都消灭了,包身工回到农耕社会,他们的境况只能更坏。

 

           中国在过去三十多年,从一个穷的叮当响的国家,摇身一变,成为一个富强的国家,不是因为无聊文人的呐喊,不是因为慈善家的奋斗,也不是因为我们把包身工从企业家的“魔爪”中“救”了出来,而是恰恰相反,因为政府相对以前来说,管得少了,因为财产私有被承认了,因为市场被松绑了,因为人的生产力被解放了,因为资本和人力,可以相对自由地流动了。历史告诉我们一个与直觉相悖的事实:一个国家对它的国民管得越少,它的国民就越是富裕,你越是劫富济贫,世上的贫民就越多,我们生活的这个世界,它就是这样的有趣。

 



           识别以下二维码,关注冯学荣的公众号:



 

           识别以下二维码,光临冯学荣的微店,购买冯学荣的著作以及其他好书: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