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冯学荣:卢沟桥事变是怎样演变为全面战争的

冯学荣 读书人冯学荣 2018-12-17


广告合作请联系微信:huangmeifangmiku


1937,夏天的北平,酷热得让人窒息。

 

7月7日晚上10点半左右,日本帝国“支那驻屯军”(系依据1901年《辛丑条约》驻在平津一线)清水节郎中队所辖一小股日军,在北平城外宛平县附近卢沟桥旁的一片空地上演习,期间声称遭到不明人士枪击,并丢失一名日本兵(该兵不久后归队)

 

日军走到宛平城门楼下,要求宛平城的中国守军(宛平城内守军为国民革命军第二十九军某部)打开城门,让日军入城,搜捕“开枪的中国士兵”。

 

当时驻守在宛平城里的国民革命军第二十九军,对这个要求,严辞拒绝。

 

日军声称:僵持至凌晨时分,又遭到不明枪击。于是在征得联队长牟田口廉也的首肯之后,日军于8日凌晨炮轰宛平城。

 

宛平城内第二十九军奋起还击。

 

卢沟桥事变爆发。

 


7月8日,卢沟桥事变爆发的报告到达东京,日本首相近卫文麿内阁在短暂阁议后,发布指示:不扩大事态。

 

在同一日(7月8日),蒋介石也接到了北平发来的电报,报告了卢沟桥事变的突发事态,蒋介石当即决定:火速派中央军北上。

 

蒋介石对卢沟桥事变的判断是这样的:日寇在华北驻兵仅有六千人,日寇此时挑起战端,明显对其并不利,蒋认为应当不失时机地派遣中央军北上,向华北日寇施加压力,并趁机使中央军重回华北、使华北摆脱分裂的风险(1935年因《何梅协定》,国民党中央军已经全部撤出华北)

 

蒋介石派遣中央军北上的消息,使国民革命军第二十九军军长宋哲元十分不安,宋哲元是西北系冯玉祥的旧部,并非蒋介石嫡系,1935年国民党部队撤出华北之后,华北实际上已经成为宋哲元的“国中之国”,宋哲元事实上已经成为华北的“土皇帝”。

 

所以,此时若国民党中央军再度北上,无疑将夺走宋哲元的地盘。

 

宋哲元认为:卢沟桥事变只是中日两驻军之间一次不起眼的擦枪走火事件,只要自己与日方沟通得当,是可以解决的。

 

于是,宋哲元紧急回电报给南京:要求中央军暂缓北上。

 

问题是:7月10日,国民党中央军北上的情报,已经到达东京的会议桌上。

 

7月11日,东京召开“五相会议”,紧急讨论华北情势,鉴于所得情报,“对支一击论”的强硬派占了上风,他们说:面对国民党中央军的北上,假如(日本)帝国不紧急向华北增兵,则有可能重演1900庚子年之变,华北地区的日本侨民以及“支那驻屯军”,将会被“支那军”消灭殆尽。

 

在东京的会议桌上,“不扩大派”鉴于“民族大义”,遂无法再发声。

 

于是,当日作出阁议:向华北紧急增派三个师团。

 


潘多拉的盒子,此刻已经打开。

 

增援的日军陆续抵达华北,并分流到各领事馆、侨民聚居区,和战略要点。


7月26日,其中一支日军增援部队在北平广安门,遭到国民革命军第二十九军的诱击,广安门事件爆发。

 

7月27日,日军向北平发动猛烈进攻。


7月29日,北平沦陷。

 

北平的沦陷,将蒋介石摆到了“不打就下台”的境地。

 

自从西安事变以来,全国抗日气氛激烈,蒋介石认为:此时古都北平沦陷,倘若再不抗战,则民国将爆发内乱,国民党执政地位不保,届时天下崩析,日寇更为得逞,国家沦亡将更快。

 

权衡之下,蒋介石下定决心:已经没有选择了。只能打。

 

8月7日,南京,国防联席会议召开,会上决议:在上海对日本水兵打一仗,争取将西方各国拉进来调停,以获得和平。(时各国租界均有驻兵,1932年淞沪抗战,各国不愿上海战乱毁坏商业利益,出面调停,蒋介石乃师当年故智,以夷制夷)

 

8月9日,虹桥机场,换上保安队服装秘密入驻的国民党中央军击毙日本水兵二名,虹桥事件爆发,驻上海日军要求东京,火速派出陆军,增援上海。

 

8月13日,国民党军张治中部对日本水兵发动攻击,淞沪战役正式打响。


中日全面战争正式打响之后,苏联外交部长李维诺夫(Maksim Litvinov)在欧洲对人说:“我们因中日战争的爆发感到十分高兴,并希望中日两国打得越久越好。”


鉴于此,卢沟桥的冷枪是谁打的,不禁令人遐想联翩。

 


8月21日,国民政府与苏联签订《中苏签订互不侵犯条约》,苏联军援开始赴华。

 

国民党部队在上海抗战奋勇,日本“对支一击论”未能兑现,乃对沪逐次增兵,10月,日本向(调停人)德国驻华大使陶德曼开出七点对华和平条件:

 

1. 内蒙古自治;


2. 扩大华北非武装区;


3. 扩大上海非武装区;


4. 停止排日政策;


5. 共同防(马赛克)


6. 降低日货关税;


7. 尊重外国人权利。

 

日方同时对陶德曼提出:国民政府如果拖延答复、导致战事延长的话,则以后日方条件会变得更加苛刻。

 

11月初,陶德曼将日方和平条件送达南京,南京未作实质性回复。12月2日,战事不利,南京危急,蒋介石紧急召见陶德曼,表示愿以10月日方所提和平条件作为谈判基础,但须先停战、后谈判。12月13日,南京城破。

 

12月21日,日本帝国推翻前次和平条件,并开出加码和平条件如下:

 

1. 承认满洲国,共同防(马赛克)


2. 中国必要地区不得驻兵;


3. 中、日、满经济合作;


4. 国民政府需要对日支付战争赔款。

 

日方要求国民政府最晚于1938年1月15日之前答复。

 

该条件于12月26日抵达蒋介石行营,12月27日召开会议,会上,多数将领主和,然而,蒋介石认为:就算答应日本条件、承认满洲国,日寇的侵略也不会停止。蒋在会上力排众议,拒绝日本的和平条件,决议:抗战到底。

 

1938年1月16日,日本首相近卫文麿宣布:不再与国民政府谈和。

 

中日战争进入长期化。



 

参考资料:


江口奎一《日本帝国主义史研究》

井上清、铃木正四《日本近代史》

《日本军国主义侵华资料长编》

日本防卫厅编撰《中国事变陆军作战史》

今井武夫《中国事变回忆录》

信夫清三郎《日本外交史》

王芸生《六十年来中国与日本》

吉田茂《激荡的百年史》

土肥原刊行会《土肥原秘录》

重光葵《昭和之动乱》

《日本帝国主义对外侵略资料选编》

井上清《日本帝国主义的形成》

服部卓四郎《大东亚战争全史》

读卖新闻战争责任检证委员会《检证战争责任》

 

往期精彩文章:

冯学荣:第三只眼睛看民国兴亡

冯学荣:换个角度看中国近代史

冯学荣:日俄争霸是东亚近代史的本质


冯学荣,70年代生人,现居香港,知名作家,读史人,著有《日本为什么侵华》、《亲历北洋》、《不忍面对的真相》、《隐动力》等,是“别等”效率手册的忠实践行者与受益者。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