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内容已被发布者删除 该内容被自由微信恢复
文章于 2018年12月16日 被检测为删除。
查看原文
被用户删除
其他

冯学荣:日本人为什么支持孙中山革命

冯学荣 读书人冯学荣 2018-12-16


广告合作请联系微信:huangmeifangmiku


问:史书上说,孙中山从小就立下反清大志,这是不是真的?

 

答:“孙中山从小就立下反清大志”这种历史叙事,是不真实的,当年国民党人为了神化孙中山,在这一点上作了放大的宣传。

 

问:怀疑“孙中山从小立下反清大志”这种说法?依据是什么?

 

答:依据就是孙中山在青少年时期所选择的学科专业。实际上,孙中山在青少年时期,他真正的志向是当一名医生,所以他才去学医,如果他“从小立志反清”,那么他应该去学军事、学政治、学经济、学法律,为什么学医?因为他想当医生,这是非常显而易见的。

 

问:所以我们读历史,不能盲信史书,还要独立思考。

 

答:对的。无论是历史人物生前的自述、还是某些人为了造神而修改过的历史,我们都需要警惕,不但要听其言,还要观其行,也就是说,不能光听他们怎么说,同时也要看历史人物实际上做了什么。这样,我们才不至于在故纸堆中迷失了自己。

 

问:那么,从小立志从医的孙中山,后来是怎样改变了志向?

 

答:关键是孙中山结识了“郑士良”这个人。说一句俏皮话,就是“交友不慎”。1886年,20岁的孙中山进入广州博济医学院就读(实习),认识了一个名叫“郑士良”的同学,郑士良这个人与一般的同学不一样,郑士良是当时民间会党“三合会”的会员,而“三合会”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反清复明”的民间秘密组织。

 

(郑士良)


问:那么郑士良既然学医,为什么又加入三合会?

 

答:加入三合会并不等于“立志反清”,但当时的三合会具有“反清复明”倾向,当时的青年人加入三合会,人的思想会受到熏陶、进而发生变化。国民党党史刻意淡化郑士良这个人、而把孙中山说成是“从小立志反清”,其目的就是造神,而最终目的就是要维护国民党执掌中华民国的合法化。

 

问:孙中山结识郑士良之后,是否立马树立了反清的思想?

 

答:也不是这样的。孙中山结识郑士良之后,他的思想虽然受了郑士良的影响,但是,孙中山并没有马上立志反清,而是仍然走他的行医之路。1892年,孙中山从香港华人西医书院毕业,去了澳门行医。

 

问:孙中山后来又是怎样结束澳门的行医生涯的?

 

答:当时的澳门当局是葡萄牙殖民当局,时称“澳葡当局”,当时澳门实行执业医师制度,孙中山没有澳葡当局的医师执业证,因此被葡萄牙籍的医生举报,于是孙中山被澳葡当局勒令停业。

 

问:非法行医?

 

答:是非法行医。但是,当时中国人的观念里还没有“非法行医”的概念,当时大清帝国的医生(中医),清一色没有执照,大家都这样,并不奇怪。

 

问:孙中山结束澳门行医生涯之后,去了省城广州?

 

答:对的。孙中山离开澳门之后,被迫去了广州执业,在冼基街开办了“中西药局”,继续从医。

 

问:史书说,这段时间孙中山是以行医来掩护革命活动。

 

答:这又是典型的假历史。孙中山行医是为了谋生,不是为了“掩护革命”。恰恰相反,孙中山直到1894年,仍然幻想加入清政府当官,在体制内,做一番事业。

 

问:这样说的依据是什么?

 

答:依据就是1894年孙中山写给李鸿章的《上李鸿章书》,这封信,实际上就是一封求职信。在给李鸿章的这封求职信里面,孙中山在最后几个段落里将自己的志向很婉转地提了出来:他希望能投入李鸿章的麾下、当李鸿章的得力助手,从事农业改革的工作。这个是白纸黑字记录在案的,有兴趣的读者,可以去读一下《上李鸿章书》这篇历史文献。

 

(孙中山上李鸿章书)


问:也就是说,和国民党党史宣传的不一样,孙中山不但没有“从小立志反清”,恰恰相反,孙中山直到28岁的时候,仍然幻想通过李鸿章的熟人,走捷径,进入清政府的麾下,当官并做一番事业。

 

答:是的。我们不能盲信国民党的党史宣传,我们应该依靠史料,史料是白纸黑字的、无法篡改的。

 

问:李鸿章没有理会孙中山,于是孙中山立马就翻脸了?

 

答:1894年那时的李鸿章,正在为朝鲜半岛的事情,忙得焦头烂额,没有回复孙中山。实际上李鸿章见多识广,他麾下的人才多如牛毛,李鸿章平时收到的求职信、走后门的推荐信等东西,也是多如牛毛,所以,孙中山这封信,并没有引起李鸿章的注意,实属正常。换位思考,换了你是李鸿章,也许你连信封都不拆、直接就往垃圾桶里丢。但是在这一边,孙中山得不到回复,就对清政府死了心,于是改变了想法,参加颠覆满清政府的活动。

 

问:似乎孙中山并不是闹革命的第一人?

 

答:国民党党史宣传说孙中山在1895年组织了第一次广州起义,这种历史叙事,其实也是不全面的,实际上,1895年那时候反清组织“兴中会”的领导,并不是孙中山,而是杨衢云。孙中山当时只是杨衢云的助手。所以,准确的说法是:1895年,杨衢云组织了第一次反清暴动,孙中山参加了这次暴动的组织工作。历史事实是很清晰的:最初闹革命的领导,并不是孙中山,而是杨衢云。国民党党史刻意淡化了杨衢云的角色,目的就是为了造神。 

 

问:后来,杨衢云被杀了,孙中山才上台?

 

答:也不是这样。1900年,杨衢云辞去了兴中会会长的职务、改由孙中山担任。1901年,清政府的两广总督德寿派出一名叫做“陈林”的杀手、刺杀了杨衢云。从此,杨衢云这个人就从历史上消失了。

 

问:孙中山是怎样踏上日本国土的?

 

答:1895年第一次广州起义失败之后,孙中山遭到清政府通缉,因此他去了日本避难,有时候也去檀香山(夏威夷)。从此,孙中山经常性地进出日本,因为长期无法踏入大清的国土,孙中山长期在海外游荡,日本、英国、美国、新加坡、越南、泰国……孙中山在许多国家,都留下了频繁的足迹。

 

问:孙中山云游四海,吃饭,坐船,坐车,住酒店,这些费用都是哪来的?

 

答:主要就是靠资助。金钱的资助主要来自三处:1. 东南亚、美国、日本等地的华侨;2. 国内的富商,例如张静江,黄金荣等,还有广东的富商;3. 日本人,主要是以日本黑龙会为首的浪人,也有一些日本政客企业家。

 

问:孙中山在日本是怎样获得日本朝野人士支持的?

 

答:孙中山到日本之后,向日本朝野人士宣扬大亚洲主义,逢人便说:白种人四处扩张,我们黄种人为了自卫,应当联合起来,你们日本人应该支持我、推翻满清王朝,届时我将满洲(东北)让给你们日本管理,然后中、日两国应当结成同盟、共同对付白种人。

 

问:他说的这一套,日本人买账吗?

 

答:当时在日本有许多人买账的,其中主要是在野人士,像什么黑龙会骨干头山满、宫崎滔天一类的“大陆浪人”、在野政客,孙中山说的这一套,很符合他们的胃口。所以孙中山在日本,得民心、受欢迎。

 

(中间两位为孙中山与宫崎滔天)


问:孙中山的这一套主张,是不是在日本早就有了?

 

答:对。中日两国联合起来共同对抗白种人,这种主张其实并不是孙中山的发明,其实早在日本明治维新以后,日本朝野之间,早就有了这种想法,但是,日本其实从1868年到1945年,一直有两股主流的思潮,一股是联合中国共同对抗西方,一股是联合西方共同瓜分中国,从明治维新一直到日本投降,整个七十多年的历史,日本国内主要就是这两种思潮在打架,有时候是前者强势,有时候是后者强势,明白了这一点,我们看中日关系史,才会看的清楚,例如说我们在史料里总是看到日本人一边说“日中提携”、“日中友好”,一边又出兵打你,糊涂的读者往往摸不清头脑,其实就是因为日本国内同时存在上述这两种思潮,有许多日本人,同时受两种思潮的影响。

 

问:日本政府当时对待孙中山的态度如何?

 

答:日本政府碍于和清政府的外交关系,在表面上和孙中山保持距离,但是实质上,日本政府又不愿意得罪孙中山,所以日本政府有时也通过民间代理人,间接给予孙中山一些支持。是典型的骑墙派。

 

问:两方不得罪。

 

答:正是。日本政府当时的想法是,孙中山这个人虽然夸夸其谈,但万一将来他成功了呢、万一他有朝一日真的当上中国总统了呢?所以得罪这种人不明智。正因为如此,当时日本政府的态度是,表面上尊重清政府、和孙中山保持距离,实质上暗地里又通过非官方的渠道、对孙中山表示各种方式的支持,两端都留了一手,将来,日本可进可退,这是万全之策。

 

问:孙中山似乎在日本有过一段婚姻?

 

答:是的。孙中山在日本流亡期间,曾经有一个女朋友叫做“浅田春”,当时日本政府派出的特工跟踪孙中山的日常生活,经常记录到孙中山和浅田春一起去看戏、游玩。但是这个女友浅田春年纪轻轻就病死了。到了1903年,孙中山和另一个名叫“大月薰”的、年仅15岁的日本女孩子结婚,并生下一个女儿,后来取名叫“宫川富美子”。

 

问:孙中山有没有照顾这个女儿?

 

答:实际上,在宫川富美子出生之前,孙中山离开了日本,所以至于孙中山到底知不知道自己有一个日本女儿,不好说,但有一点是肯定的,后来孙中山多次回到日本,并没有去找他的妻子大月薰。而大月薰则多方寻找孙中山未果、只好将女儿富美子送养他人,富美子之所以姓宫川,就是这个缘故。然后,大月薰自己则改嫁了。这段婚姻也就不了了之。

 

(大月薰)


问:孙中山在日本的时候,千方百计请求日本政府派兵帮他推翻满清王朝、并承诺将东北(满洲)让给日本治理,当时的日本政府为什么不买账?

 

答:日本政府不买账,有两个原因:1. 日本打赢日俄战争之后,清政府和日本签署了《会议东三省事宜条约》、清国答应日本势力进驻大连、旅顺、南满铁路附属地,日本有了不通过打仗而能在东北生根发芽的机会。2. 日本在当时仍然身处国际条约体系,不愿意、也不敢贸然与条约体系撕破脸,尤其当时有“英日同盟”的存在,日本做什么,不做什么,经常需要看英国人的脸色,也就是说,在军阀夺取日本政权之前,日本政府当时总体还算比较理智,既然清政府选择与日本合作,那么日本的初步目的达到了,暂时不需要理会孙文,可将孙文放在一边,以备日后有用。

 

问:孙中山流亡日本期间,他的生活费是不是日本人给的?

 

答:一部分是。孙中山第一次进入日本,就接受了日本在野政客的巨款资助。孙中山在革命期间的主要生活来源包含了日本人的资助、革命募款,其中有南洋华侨的募款、美洲华侨的募款等,其中比较突出的是一个名叫梅屋庄吉的日本人,此人对孙中山资助很得力,但梅屋庄吉并不是唯一资助孙中山的日本人,事实上当时日本有相当多的财阀、企业家、金融家都曾经供养过孙中山。值得一提的是犬养毅这个人,他对孙中山支持很得力。

 

问:似乎日本政府也曾经驱逐过孙中山?

 

答:是有这么一回事。1907年,清政府要求日本将孙中山驱逐出境。日本政府对清政府这个要求进行了配合。但它不是“驱逐”孙中山,而是“礼送”孙中山出境,并且不厌其烦地解释,请求孙中山谅解,不但如此,日本政府还通过民间财阀出面、给孙中山送了一笔巨款,以作为经济补偿。

 

问:1907年的日本帝国如日中天,为什么对清政府的要求言听计从?

 

答:1905年《会议东三省事宜条约》签署之后,日本开始向大连、旅顺、南满铁路附属地移民,日本势力开始在清国东北生根发芽,日本当时的计划是:不但要在满洲(东北)生根发芽,而且还要在东北“逐步扩张利权”,所谓“逐步扩张利权”,就是要在东北取得更多的开矿机会、移民地盘、修铁路的许可等等,而这一切,都需要清政府的配合,因此,当时的日本政府需要对清政府做出一个友好姿态、以培养“日中亲善”。所以清政府要求日本政府配合打压革命党,日本政府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有时会酌情配合。

 

问: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的时候,孙中山从南京发过电报给日本政府,要求日本出钱,帮助革命军,推翻满清政府,事成之后,孙中山说愿意将东北(满洲)“委托”给日本治理,当时的日本为什么选择不帮孙中山呢?

 

答:武昌起义爆发之后,日本军政界对待中国形势的做法也是典型的“骑墙”做法,一方面对清政府施加援助,另一方面也对革命军施加援助,因为在当时日本的眼中,无论是清政府、还是孙中山这一派,都是比较“亲日”的,换了谁上台,只要不对抗日本帝国,都对日本在东亚的利益构不成实质性威胁,所以在当时的情况之下,碍于国际秩序,日本不敢,也没有必要出兵帮助谁,而是静观其变、骑墙观望,双方不得罪,这样对日本最为有利。

 

问:还没到撕破脸皮的地步。

 

答:没到撕破脸皮的地步。满清政府实际上在最后几年和日本的关系搞得还算圆滑,而孙中山又是吃日本饭的,所以当时中日关系,在朝在野,都还算正常,日本的胃口暂时也得到了满足,所以它没有必要撕破脸皮,而是两边讨好、以谋取日本最大的利益,我个人认为,这是明智的。

 

问:孙中山在1910年代的末期,也就是1917-1919年之后,为什么他的态度从“亲日”逐渐转变为“反日”?

 

答:孙中山在他生命的最后七八年间,他对日本的态度逐渐变成对抗,有诸多原因,其中的主要原因之一是日本对段祺瑞给予了巨额的经济援助,史称“西原借款”,也就是说,日本政府不但停止援助孙中山,而且开始援助孙中山最大的政敌(北洋军阀),这是孙中山开始仇视日本的主要原因之一。

 

问:请简单说说“西原借款”的来龙去脉?

 

答:简单地说是这么回事:1915年,日本(大隈内阁)外务大臣加藤高明向中国政府提出“二十一条”政治讹诈,国际舆论哗然,中日关系开始滑坡。1916年大隈内阁下台之后,寺内正毅上台组阁,这一届日本政府认为:此前大隈内阁对中国的做法太过分,已经严重伤害了中日关系,因此寺内内阁决定亡羊补牢,对中国政府进行援助、以修补被大隈内阁损害了的中日关系。

 

问:寺内内阁既然要修补中日关系,为什么不对孙中山进行援助、反而要援助孙中山的敌人北洋军阀?

 

答:因为在当时的世界上,举世公认的中国政府是北洋政府。孙中山是在野革命党的党魁,孙中山的“广州军政府”当时在外国人的眼中只是一个地方政府,而北洋政府才能代表中国,所以当时所有的外国对华援助,都是援助北洋政府,没有援助孙中山的。

 

问:北洋政府找日本借的这笔“西原借款”,目的是为了什么?

 

答:1916年袁世凯死了之后,中国政府(北洋政府)实际上是掌握在段祺瑞的手中,而当时的孙中山不服,在广东竖起大旗、对抗北洋政府。段祺瑞向日本借的这笔“西原借款”,实际上就是一笔军费,其直接目的,就是要向南方动武,统一全中国,不料,日本出于国策需要,而援助北洋军阀,无意中和孙中山结下了冤仇。孙中山于是四处寻觅靠山,并最终傍上了苏联这个超级大靠山。不久之后的1923年,孙中山发表《孙文越飞宣言》、正式宣布与苏联合作,并于1924年召开国民党“一大”、旗帜鲜明地打出了“反帝”口号,国民党开始对苏联言听计从,排英、排日。从此,国民党与日本开始正式交恶,济南惨案、九一八事变……直至滑向中日大战。是为后话。

 

问:当时的苏联和日本帝国,在下一盘很大的棋。

 

答:东亚近代史的本质是日俄争霸。当时苏联和日本在下一盘很大的棋。我们所知道的许多中国历史人物,其实只不过是这个大棋盘上面的一些棋子。



往期精彩文章:

冯学荣的书,许多在大陆已经买不到了

冯学荣:235名日本人被杀的历史往事

冯学荣:香港是怎样成为英国殖民地的


冯学荣,70年代生人,现居香港,知名作家,读史人,著有《日本为什么侵华》、《亲历北洋》、《不忍面对的真相》、《隐动力》等,是“别等”效率手册的忠实践行者与受益者。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