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冯学荣:历史上真有屈原这个人吗

冯学荣 读书人冯学荣 2018-12-12


广告合作请联系微信:huangmeifangmiku


问:历史学界有一个很有趣的话题,就是说我们从小就知道的那个楚国诗人屈原,有可能在历史上其实并不存在。

 

答:对。这个论点不是你的发明,也不是我的发明,而是在历史学界都知道的事情。虽然至今仍然存在广泛争议,但多数主流的历史学家倾向于认为,从现有史料来看,屈原这个人,很有可能是一个虚构的人物。说到这里,我重复一次,这个看法不是你我的发明,而是早就有之,我们只不过作为桥梁,把这个有趣的事,告诉读者,有许多历史爱好者还不知道这个事,这是非常有趣的。

 

图:屈原


问:最早是谁质疑屈原的存在?

 

答:也许不是最早,但清末民初的大学者廖季平提出对屈原的质疑。他指出,屈原的生平事迹,主要出自《史记》中的《屈原贾生列传》,而在《吕氏春秋》、《战国策》等重要典籍里面,根本没有屈原这个人。也就是说,依照战国时期的典籍,屈原查无此人,楚国本国的典籍,也没有与屈原相关的记载。再者,在西汉以前的所有典籍和一切史料当中,都没有出现过“屈原”这个名字,屈原这个人,是在《屈原贾生列传》中,突然横空出世的。

 


问:出自司马迁《史记》中的《屈原贾生列传》,难道没有公信力吗?为何遭受质疑?

 

答:史学有一个基本原则,叫做“孤证不立”,就是说屈原只出现在《屈原贾生列传》,其他所有同期或者更早的史料都不存在这个人,于是疑问就产生了。而更要命的是,史学界都知道,《屈原贾生列传》有诸多矛盾和不合理之处,其公信力并不高。举个简单的例子,《屈原贾生列传》里有 “至孝昭时,列为九卿”一语,要知道“孝昭”这个帝王谥号是司马迁死了之后,才在世上产生的事物,司马迁不可能预知自己死后的事情。所以很显然,有人在司马迁死后,对《屈原贾生列传》进行了改写、编辑和篡改,甚至可以是全盘捏造。

 

问:还有没有人同意廖季平的看法?

 

答:有。民国时期的大学者胡适,也说《史记》不可靠,《屈原贾生列传》尤其不可靠。胡适还说过:“屈原是谁?这个问题是没有人发过问的。我现在不但要问屈原是什么人,并且要问屈原这个人究竟有没有?”

 

图:胡适


问:除此之外,还有没有其他的论据?

 

答:有。我们知道,屈原是战国时代的人,但是我们从屈原留下的诸多诗词看来,屈原是一个理想的忠臣。可是我们要知道,战国时代的君臣价值观是“邦无定交,士无定主”。也就是说,在战国时代,是没有屈原诗词里的那种忠臣思想的,儒家文化里的忠臣思想,是远在后世才逐渐产生的。因此,屈原的忠臣形象,与他所生活的时代,是严重不相符的。这就相当于打个比方说,屈原这个人从小苦读,考科举出人头地,是一样的荒唐。因为在战国时代,根本不存在科举。同样,战国时代也不存在屈原诗词里面的那种忠臣思想。所以,以廖季平、胡适为代表的质疑者,普遍认为,屈原有可能是一个虚构的人物,而他的诗词,有可能是后世人写的,然后强加在屈原这个虚构人物的头上。问题是,天网恢恢,作伪做得再真,都难免会有破绽,日久天长,总有露馅的时候。

 

问:还有最为离奇的,是屈原与端午节的故事,端午节到底与屈原有没有关系?

 

答:没有关系。非常清楚。据闻一多在《端午考》里面考证,早在屈原投江之前,吴越(华东地区)一带早就有端午节存在,说端午节是为了纪念屈原,这个与现存的史料,是不相符的。目前已经没有疑问,先有端午节,再有屈原,更准确地说,是先有端午节,再有屈原的传说。并且屈原这个人存不存在,是个大大的问号。

 

图:闻一多


问:民间传说,屈原在汨罗江自尽之后,汨罗人民为了防止屈原的尸体被鱼吃掉,包了许多的粽子,投入江中喂鱼,这个故事可信度有多高?

 

答:非常低。很简单,为什么要包粽子?直接把糯米饭倒进江中,不是更省事吗?你不是要鱼不吃屈原吗?不是应该争分夺秒吗?直接把糯米饭倒进江中,不是比你包粽子更省时间吗?多此一举。不合理。逻辑不通。

 

问:而且还用绳子把粽子包起来,包得严实,鱼咬不咬得开绳子,都是个问题。

 


答:对。鱼能不能把草绳咬开?对于鱼来说,咬开草绳费不费劲?放弃粽子、直接吃屈原的尸体,对于鱼来说,是不是更省事?

 

问:如果“包粽子投江”的民间传说成立的话,可以说,汨罗人民,还挺笨的。

 

答:正是。而更可笑的是,我们都知道,鱼是繁殖不尽的,你包粽子喂鱼、保护屈原的尸体,难道你每天都包粽子投江?天天坚持?日日月月年年,世世代代一直投下去?投到哪天才是尽头?你用粽子养肥了鱼,鱼生鱼,越生越多,你的粽子也越包越多,汨罗人民,你难道连这一点智力都没有?

 

问:汨罗人民智商堪忧。难怪屈原要“忧国忧民”了。

 

答:古代无聊文人所编造的民间故事、民间传说,基本上都是不可信的。

 

问:如果说屈原不存在,那么司马迁为什么会写《屈原贾生列传》?

 

答:目前主流历史学家认为,很有可能是因为司马迁为了发泄自己的不得志,将自己的苦闷,通过一个虚构的人物来承载,而后世人所读到的以《离骚》为代表的“屈原诗作”,很有可能就是后世文人不断创作,并赋予到屈原这个虚构人物的身上。说到最后,我要重申一点,这个不是我的研究成果,这个问题在历史学界早已人人皆知,我只不过在这里与大家分享,让大家知道这个事。


往期精彩文章:

冯学荣:清政府倒台的根本原因在于失去民心

冯学荣:你所读到的历史,往往只有事实的一半

冯学荣:一个民族做事马虎的后果是很严重的


冯学荣,70年代生人,现居香港,知名作家,读史人,著有《日本为什么侵华》、《亲历北洋》、《不忍面对的真相》、《隐动力》等,是“别等”效率手册的忠实践行者与受益者。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