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冯学荣:为什么读历史是一件很有趣的事

冯学荣 读书人冯学荣 2020-02-08

广告合作请加微信:huangmeifangmiku


1

 

上回我说,明朝的人殉制度很野蛮,直到清朝康熙皇帝,才下令废除。

 

于是有读者发微信给我,试图纠正我。

 

他说:冯老尸你错了!废除人殉的,不是康熙皇帝,而是明英宗!

 

世界上的事,就是这样的有趣,你试图纠正别人,结果往往发现自己是错的。

 

废除人殉的,难道真的不是康熙,而是明英宗吗?

 

答案是:是。也不是。

 

你可能想骂人了,世界上有什么问题的答案是“是也不是”的,你是不是耍流氓呀?

 

别急。

 

学问是急不来的。

 

事情是这样的:

 

明英宗确实反对人殉,并且在临死之前,下令废除人殉。

 

但是。

 

问题总是出在但是。

 

但是,明英宗是在临死之前下令废除人殉的。

 

人一死。就人亡政息了。

 

也就是说,明英宗死后,人殉制度并没有在中国消失。


图:明英宗


后世有许许多多明朝的皇室人士、各地的封王,继续进行人殉。

 

例如宁河康僖王朱美堛逝世,他的女人们就自尽给他殉葬。

 

还有其他例子,就不举例了。

 

更重要的是,满清入关之后,清朝的皇帝,也用人殉。

 

例如,清太祖努尔哈赤死,他的大老婆阿巴亥给他殉葬。

 

例如,清太宗皇太极死,侍从敦达里、安达里两人自杀殉葬。

 

例如,清世祖顺治皇帝死,贞妃董鄂氏和侍从傅达理,自杀殉葬。

 

直到康熙十二年的时候,康熙皇帝才以敕令的方式,明令天下,彻底废除人殉。

 

所以我说,人殉制度是被康熙皇帝彻底废除的。


图:清朝康熙皇帝


这是符合事实的。

 

我欢迎读者纠正我。

 

但是,在纠正我之前,先自己查一查,那就更好。

 

2

 

有的人失恋之后,痛苦不已,对失去的恋人,念念不忘。

 

但是,如果此刻你给TA送去TA暗恋已久、却一直求之不得的另一个人,TA会立马高兴起来。

 

这个时候,失恋对TA就变成了好事。

 

因为,TA换了一个更好的。

 

何乐而不为。

 

这就是所谓“失恋”的本质。

 

其实,人并不是因为失去而痛苦,而只是因为失去了又没有更好的替代而痛苦。

 

这就是人性。

 

这就是本质。

 

3

 

中国有一些方言现象,十分有趣。

 

潮州话,是闽南语的次方言。

 

海南话,是闽南语的分支(古代部分闽南人躲避战乱,移民海南),但是日久天长,移民海南岛的闽南先民,他们的话与中原汉话、少数民族语言等发生杂交,所以,今天的海南话,已经与闽南语相差较大。

 

中国壮族的语言,与今天泰国人的语言,有大量的词汇发音相同。

 

太平天国在广西起事的初期,军中通行客家话,因起事众人,以客家人居多。

4


 

我们都知道,解放军有一条叫做《三大纪律,八项注意》的军规。

 

可是,它的具体内容是什么呢?

 

是这样的:

 

“三大纪律”是指:

 

1. 一切行动听指挥;

2. 不拿群众一针一线;

3. 一切缴获要归公。

 

“八项注意”是指:

 

1. 说话和气;

2. 买卖公平;

3. 借东西要还;

4. 损坏东西要赔偿;

5. 不打人骂人;

6. 不损坏庄稼;

7. 不调戏妇女;

8. 不虐待俘虏。



5

 

今年高考已经水落石出了。

 

没考好的同学,不要灰心。

 

高考没考好,不等于你没有出息。

 

告诉你一件往事,安慰你一下。

 

1910年11月,蒋介石从日本东京振武学校毕业。

 

蒋介石的毕业总成绩,在同届一共62名毕业生中,排名第55。

 

倒数第8。

 

6

 

为什么蒋介石被中国网民称为“常凯申”呢?

 

事情是这样的:

 

清华大学历史系副主任王奇著《中俄国界东段学术史研究:中国、俄国、西方学者视野中的中俄国界东段问题》中,文字翻译西方部分,见到Chiang Kai-shek这个人名,不知道是蒋介石的威妥玛拼音,将其翻译成“常凯申”。

 

该书由中央编译出版社于2008年10月出版。



书面世之后,舆论大哗。

 

一年之后,中央编译出版社表示:已停止这本书的发行,并向读者表示歉意。

 

后来,中国大陆网民为了嘲笑“知名高校”学术研究人员做学问的态度,将蒋介石唤作“常凯申”。

 

7

 

为什么要推广普通话?

 

我举个例子。

 

在华东地区的许多方言里,“绢头”是“手帕”的意思。

 

蒋介石曾经有一个贴身侍卫,名叫郭辅明。

 

有一次,蒋介石出门,发现忘记带手帕,于是对郭辅明说:

 

“拿只绢头来”

 

结果,郭辅明很快就拿一块砖头来了。

 

8

 

民国时期中国围棋大家吴清源,福建人。

 

吴清源有“围棋天才少年”之称。

 

日本人看中了他,把他作为围棋人才,引入日本去了。

 

于是,吴清源14岁移居日本,在日本围棋界学习和谋生。

 

1934年,吴清源20岁,在日本,他进入民国驻日领事馆,申请退出中国国籍、并加入日本国籍。

 

当时民国领事馆的办事人员嘲笑他:

 

“你身为中国人,为什么要加入敌国的国籍”

 

日本侵华战争爆发之后,吴清源在日本接到日本军部的征兵通知,于是,去体检中心参加体检,拟参加日本军队,奔赴中国战场,打中国人。

 

体检的结果为:不及格。不予录取。

 

幸亏不及格。

 

否则,历史上就多了一个名叫吴清源的侵华日军。

 

1942年,吴清源到上海,以“日本围棋名家”的身份,慰问侵华日军。

 

2014年,吴清源病逝于日本。


图:吴清源


9

 

卢沟桥,明明是在永定河上面的一道桥,为什么叫做“卢沟桥”呢?

 

答案是:

 

卢沟桥是金朝修建的。

 

换句话说,卢沟桥是女真人主持修建的。

 

在金朝的时候,永定河不叫永定河,而是叫“芦沟”。

 

因为当时这一段河水,长满了芦苇,所以叫“芦沟”。

 

所以,当时叫“芦沟桥”。

 

芦苇的芦。

 

后来日久天长,芦苇消失了。

 

慢慢地,草字头不见了。

 

成了“卢沟桥”。


图:卢沟桥


10

 

鲁迅是一个知名作家。但鲜为人知的是,鲁迅除了作家之外,还有另外一个身份。

 

鲁迅是民国时期中国新兴木刻版画界的先锋。

 

鲁迅曾经于1931年,在上海创办“木刻版画讲习会”。

 

鲁迅有“中国新兴木刻版画之父”的称号。

 

鲁迅有许多的日本朋友,他的日本朋友,大多是日本木刻版画界的人士。

 

不写文章的医生,不是一个好的木刻版画家。


小公告:为免失联,

请加冯学荣备用号“有趣灵魂研究所”

长按扫码  即可关注


往期精彩文章:

冯学荣:世上真有未卜先知的算命先生吗

冯学荣:细节才是历史真正的魅力所在

冯学荣:我看光绪这一生

冯学荣,70年代生人,现居香港,知名作家,读史人,著有《日本为什么侵华》、《亲历北洋》、《不忍面对的真相》、《隐动力》等,是广州番禺奥园城市天地“别等”书吧的常客与形象代言人。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