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学荣:林生斌营销翻车,对你有益的四点启示
林生斌营销翻车,对你有益的四点启示
本来已不愿再评论林生斌,但是这件事其实还能不断提炼出精华,它其实是一个很好的营销案例,对我的读者朋友可能有启发,有帮助,所以,老冯再为你写一篇。
启示一
商业模式的逻辑要有可持续性
林生斌“潼臻一生”这个商业品牌项目,它具有天然的不可持续性。在商言商的话,它不是一个好的商业项目。
因为它的品牌运营逻辑是这样的:妻子儿女亡故→男主怀念亡妻亡子→把这份深情做成品牌→贩卖深情。
明眼人一看就知道:这个商业逻辑,具有天然的BUG(瑕疵),因为这个商业逻辑存续的前提,是这个男主作为核心IP,他需要长期保持单身,一旦他另觅新欢、重新组织家庭,那么,这个商业逻辑链条就不再成立,并因此导致整个项目的崩塌。
很多网民批评林生斌不诚实,但是我们如果在商言商的话,就会发现:林生斌“潼臻一生”这个品牌的运营,天然内含“不诚实”的元素,就像刘德华、成龙、黎明当年长期隐瞒自己的婚恋状况一样,你可以说他们不诚实,可是,刘德华、成龙、黎明他们当年的“不诚实”,其实是经纪公司的要求,他们和经纪公司的合同规定得很严格:为了维持女粉丝对明星的热爱,严禁本公司旗下的明星对外透露自己的婚恋状况。
这,就是在商言商,和普通老百姓看同一件事、吃同一个瓜,所看到的不同景象,所以人们说: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
所以我们回过头来看,林生斌的商业模式,具有“不可持续性”,因为他的品牌建立在“深情男主+保持单身”的基础上,而一个青壮年男人,不可能长期保持单身,所以他的项目,翻车是迟早的事,所以说,在商言商的话,这不是一个好项目,我不知道是谁投了他的项目,但这笔投资,显然并不高明。
所以我们平时评估一个产品,一个项目,是否值得做,除了看它的短期产出之外,也要看这个项目本身,有没有可持续性,是否存在内在矛盾,商业逻辑是否可以长期成立,等等。
顺带说说,林生斌发表“再婚生女”公告,这也说明这个团队的运营人员,不高明,因为他们不慎撼动了品牌成立的根基,挑战了用户的接受极限,高估了用户的忠诚度,是败笔。
启示二
应该在积累第一波流量之后逐步转型
既然林生斌再婚是迟早的事、“潼臻一生”品牌的营销逻辑是一个天然的定时炸弹,那么,从营销角度看,林生斌这个IP应当如何运营,才是正确的呢?
答案是:林生斌应该在积累第一波流量之后,逐步实现转型。
说的更清楚一些,最晚到林生斌确定再婚的时候,他就应当逐步转型,他的团队就应该将这个IP逐步从“亡妻+儿女”的悲情基础中剥离出来。
具体来讲,就是应该逐步闲置“潼臻一生”的品牌,逐步放弃利用亡妻和亡故的儿女去打营销牌,并且逐步向“林生童装”、“生斌鞋服”、“斌哥服装”等之类的IP转型,并通过适当的营销活动(events),将“深情人设”逐步向“公益人设”、“乐观人设”、“坚强人设”、“励志人设”等方面转型,逐步剥离“亡妻+儿女”的品牌元素。
成功转型之后,隔一段,用户逐渐淡忘他的亡妻和儿女了,然后再宣布再婚、生女之类的,粉丝就不会有那么强烈的反弹,也就不至于挨全国人民的骂了。
中国有很多营销高手,找到好的营销人员,通过适当的营销策略,是可以实现转型的。
体操王子李宁,当年他在出名的时候,他很冷静,知道运动员是青春饭,吃不了多久,所以,他很早的时候,就注意研究开发周边产品,他利用第一波流量,创立了“李宁”运动服装品牌,实现了从“著名运动员”到“服装商人”的转型。
还有一个例子是舒淇,她早期为成人杂志拍那种写真的时候,创造了第一波流量,但是这个女孩得了高人(营销高手)指点,利用自己从事灰色产业所引来的第一波流量,成功切入正经的电影界,实现了从“那种写真女郎”到一线电影女明星的转型,这个过程显然也不容易,但总胜过走旧路翻车。
在林生斌的营销案例中,他始终粘住“潼臻一生”这波原始流量,从未考虑从亡妻和儿女的IP定位中剥离,在品牌尚未转型的情况下,鲁莽公布自己再婚生女,直接挖空(undermine)了原始品牌存在的根基,这是严重的营销失误。
不过,这个世上的事情都有好坏两面,这次林生斌被全国人民骂惨了,其实他也顺带彻底出名了,未来也许他还能有翻身之日, 毕竟他做过一些善事,即使98%的人骂他,哪怕只有2%的人喜欢他,由于我们的人口基数大,那也是相当可观的流量,而即使凭借那2%支持者的流量,林生斌仍能借以变现。
祸福相倚是自然规律,全国网友都来骂林生斌,对他到底是祸是福,其实说到底,还真不一定,也许大家其实是在帮他。
启示三
情怀一旦商业化都会变质
林生斌对亡故妻子和儿女的深情,这原本是一种情怀,但是不料,他以及他的团队发现,这种情怀可以感动人心,可以吸引流量,而且引来的流量还可以变现,于是,初心就变了,这个情怀,就变成了一个商品,乃至于事情发展到今天翻车。
其实我们通观人类的情怀,无论初心多么纯洁,一旦商业化,一旦和谋生、挣钱、业绩搭上关系,那么,它就一定会变质。
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医院。我们有很多学医的小伙伴,在学生时代立志治遍天下病号,发誓要让天下无病。可是,他长大之后,当了医院的院长,初心就变了,这个时候,他希望病人越多越好,病人越多,医院的生意就越好,为什么初心变了呢?答案就在于:因为你的情怀商业化了,必然会变质。
律师也是同理,学法律的学生,希望世间太平,人人安乐和谐,天下无讼,但是当他实际执业当律师的时候,他的初心就会变,这个时候,他就会希望人类纠纷多多、社会案子多多,只有这样,他才有业务,他才有收入,才有发财的机会。
其实,把情怀商品化这件事,不是不可以做,而是说,你要承受它的代价,举个例子说:
做执业医生,收费提供医疗服务,就是把悬壶济世的情怀,商品化了,这事当然正当而且是必需,可是却并非没有代价,它的代价就是:在病人眼中,医生就是商人了,看完病付完钱,坦率地讲,没多少病人会觉得你伟大,所以你年少时代做的那个悬壶济世、受人敬仰的梦,就要忘掉它。孙中山先生青年时代在澳门行医,上午免费,下午收费,为什么这么做?其实他就是为了解决“情怀”和“商业”之间的矛盾。
同理,做律师是将“打抱不平”商品化,律师虽然可以挣到钱,但这事的代价就是:律师就成为一个商人,而不是一个侠客,你年少时候做的那个“仗剑走天涯”的梦,该忘掉了。
同理,不少人立志当作家,初心是为了启迪大众,但当你真正靠写作吃饭,例如写自媒体,那么你为了吃饭,为了流量,就要被迫蹭热点,久而久之,作品就变味了。
林生斌也同理,把对亡妻和孩子的深情做成“潼臻一生”品牌,卖衣服,卖情感,那么你为了这个业务营收,就不得不出席各种“缅怀”亡妻和孩子的活动,刻意发各种温情网文九宫格,甚至还需要演戏,为什么?因为后面的团队等着你开饭。
所以,事情就会变味,事后从吃瓜群众看来,你就不堪入目。
我们说,人在这世上每挣一分钱,都是有代价的。诚哉斯言。
启示四
网友应当远离情绪价值信息源
以上是在商言商。
那么对于广大网友来说,我们从林生斌的瓜中提炼出什么启示呢?我想到这么一点:不要关注那些只带来情绪价值的网红。
首先我说说什么叫做“情绪价值”,简单地说,情绪价值,就是让你爽的价值、让你体验某种情感上的满足感的一种价值。
那些只会给你带来情绪价值的网红,例如各种搞笑视频号主,高喊各种激烈口号的自媒体,迎合你情绪的、让你爽的、专说你喜欢听的话的、专戳你痛点煽动你的,都不应该去关注。
例如林生斌,这个人曾经遭遇不幸,你因为同情他,所以关注他,长期关注他,但实际上,你关注他,只是图个暖心,图个情绪价值,除此之外,没什么用,他一不能给你带来财富,二不能给你带来知识,关注这样的人有什么用?没有用。
而且更要命的是,输出情绪价值的网红,会利用你的情绪,就算林生斌本人未必想利用你,他背后的资本和团队也会利用你,为什么?因为人家要变现。人家的商业逻辑是这样的:通过情感故事输出情绪价值→吸引情感丰富的粉丝(尤其女性)→资本介入组织营销团队→维护主角的人设→分析粉丝的消费需求和消费能力→开发适销产品→变现。
所以,如果你关注那些只输出情感价值的网红,那么你最终会发现,你跟着他哭过,笑过,最终失望,然后苦笑,就像坐过山车一样,经历一轮情绪上的波动,你最终什么都没有得到,钱也没挣到,知识也没学到,一无所获,彻底虚度光阴。
所以我建议大家,不要去关注那些仅仅输出情绪价值的信息源,因为你不但没有什么实际收获,而且情绪还容易被利用。
好了,今天老冯就为你写到这,明天,老冯继续和你唠别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