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冯学荣:得知历史真相竟然是这样,我实在无法接受

冯学荣 读书人冯学荣 2021-10-18



历史真相竟然这样,实在无法接受

 
 
今天,老冯为大家揭开两个困扰了你半辈子的谜:
 
第一个谜:王二小是谁?到底有没有这个人?他是哪里人?
 
第二个谜:当年那个苹果,到底有没有砸到牛顿的脑袋上?
 
今天这篇是考证文,但行文通俗易懂,长知识,有启发,建议读完。


1
 
我们从小唱的那首叫《歌唱二小放牛郎》的歌曲里面,那个名叫“王二小”的抗日小英雄,真有这人吗?他到底是谁?他是哪里人?


今天,老冯为你揭开这个谜底。
 
事情简单地说,其实是这样的:
 
在1940年前后,我军在华北平原,广泛发动群众参加抗日,那么期间我们有不少的儿童团的团员,被日本鬼子残忍杀害。
 
他们被杀害的典型原因有:故意把鬼子带入我军的埋伏圈、或者故意把鬼子带往别处、或者拒不回答鬼子的问题、或者坚决不透露和我军有关的情报……等等,各种原因。
 
那么当时呢,出于这类原因被鬼子杀害的少年儿童,在华北平原,不是一个,也不是两三个,而是有一整批。
 
这一整批被鬼子杀害的儿童团员,其实他们的名字,不叫“王二小”,而是各有各的真实姓名。
 
然后呢,在1942年,我军的词作者方冰,还有作曲家劫夫,接到任务,要谱写一首歌曲,歌唱这些牺牲的少年英雄,宣传他们的事迹,发表在我军当时的机关报《晋察冀日报》等报纸刊物,然后,让各地官兵带领晋察冀的百姓传唱,宣传抗日精神。
 
但是呢,当时有这么一个情况:不但我方的军民在读《晋察冀日报》,鬼子、伪军、汉奸,也在读《晋察冀日报》。

鬼子、伪军、汉奸,为什么也读《晋察冀日报》呢?答案是:他们也要了解我军的情况,套取资料,获取情报。
 
所以,我们发表在《晋察冀日报》上面的抗战歌曲,不能公开我们歌颂的少年英雄的真实姓名,因为一旦公开了,鬼子、伪军、汉奸就可以查到小烈士所属的村庄,然后,带人来,报复村民,攻击我隐蔽机关,等等各种。
 
于是呢,我们的词作者方冰和作曲家劫夫,在走访了多名牺牲少年的事迹以后,创作了歌曲《歌唱二小放牛郎》,里面那个“王二小”,其实是一个化名,他不是一个真实姓名。


是的,出于保密,我们当时歌曲里的
 
王二小
不是真实人名
而是一个化名
 
在这一点上,1995年当时已经年迈的歌曲词作者方冰,他为了澄清此事,还特意写了一篇名叫《<歌唱二小放牛郎>故事歌的产生》的文章,向全国人民解释,方冰的文章原文是这样的:
 
“这(王二小)是一个复合人物,是综合许多可歌可泣的人物故事后创作出来的。生活中的王二小何止千百个,作品中的王二小只不过是千百个小英雄的一个剪影、化身而已”

《歌唱二小放牛郎》词作者方冰,他生前曾经写文解释过:王二小是个“复合人物”,也就是说,事迹是真的,但,王二小是化名
 
谈到这里,亲爱的读者,你是不是秒懂了?
 
是的,“王二小”只是一个化名,我们有很多小英雄,小烈士,但是,他们的真实姓名,不叫“王二小”,我们起名叫“王二小”,是为了保密,为了保护活着的人,因为当时战争还没结束。
 
好,那么在真实的敌后战场上,真实的“王二小”又是谁呢?
 
答案是:
 
真实的“王二小”
不是一两个,而是好多个
 
在当年真实的敌后战场上,被日本鬼子杀死的我方的少年英雄,不是一个两个,而是很多个,也就是说,我们从小唱的《歌唱二小放牛郎》,其实我们唱的不是一个特定的人,而是同一个类型的、都是被鬼子杀害的一整批抗日少年。


今天老冯列举三个例子:
 
例一:平山“王二小”,真实名字叫“阎富华”。
 
1939年冬,我军机关报《晋察冀日报》社进驻河北平山县滚龙沟,报社有部分人员,就在阎富华的家里办公。1941年9月16日,鬼子进村,13岁的阎富华放哨的时候,看到鬼子,于是叫他的小伙伴史林山赶紧跑回村里,通知《晋察冀日报》的同志转移,而阎富华则假装给鬼子带路,带着鬼子到处乱转,为报社的同志转移争取时间,后来转的时间久了,终于演不下去了,鬼子发现被骗,于是用刀把阎富华捅死了,并把它踢下了山崖。

“平山王二小”(阎富华)在滚龙沟的墓
 
这是河北平山县的“王二小”,人和事都是真的,但是呢,人名不叫“王二小”,而是叫“阎富华”。下面这个视频,是“平山王二小”(阎富华)牺牲目击者的证言:


例二:涞源“王二小”。真实名字叫“王禾”。
 
少年王禾,和驻扎在河北省涞源县狼牙口村的(八路军)晋察冀军区一分区独立师老一团的骑兵连,亲如家人,王禾加入了儿童团,平时在村口,为我军放哨。
 
1942年10月25日晨,当年13岁的王禾,在村口的高地放哨的时候,远远看到鬼子进村,王禾也是假装给鬼子带路,把鬼子引向了八路军埋伏的石湖旮旯,鬼子就这样和我军开火了,同时鬼子知道自己被骗了,于是也拔刀把王禾捅死了,然而这股鬼子被我军打得屁滚尿流,伤亡惨重。
 
这个是涞源的“王二小”,他的真实名字叫“王禾”。

“涞源王二小”(王禾)的纪念碑
 
例三:顺平“王二小”。真实名字叫“王璞”。
 
1943年5月7日,河北顺平县野场村,爆发了“野场惨案”,日军屠杀我118名村民。
 
日军为何杀人?因为他们想要得知,我军藏匿弹药的位置。
 
王璞当年14岁,是儿童团的团长,所以,鬼子认为:王璞肯定知道,于是,日本威迫他把我军藏匿弹药的地点说出来,王璞大声说,我宁死也不做汉奸,结果,又是当场被鬼子拔刀捅死。
 
这个是顺平“王二小”。真实名字叫“王璞”。

“顺平王二小”(王璞)纪念碑
 
好了,例子就列举三个。够了。继续列举,没必要。
 
总之,在当年华北的敌后战场上,像这一类的,死于鬼子刀枪之下的抗日少年英雄,有很多很多,这也就是为什么我们的词作家方冰和作曲家劫夫,接到任务,要写歌来歌唱他们,
 
只是当时出于保密,所以采用了一个“王二小”做化名,掩护幸存的军民,不让敌方因为歌曲的传唱,而拿到有用线索。

为何要防范鬼子拿到有用线索呢?因为鬼子也不笨,他们一旦拿到有用线索,就会顺藤摸瓜,那么对于我军民会不利。
 
这,就是歌曲《歌唱二小放牛郎》歌曲的由来,以及少年英雄“王二小”的历史真相。
 
总之,王二小客观存在,但是,真实姓名不叫王二小,而且,不是一个人,而是一群人,是一大群牺牲了的抗日小英雄。




2

我们大家都听说过这么个事:英国科学家牛顿,被一个苹果砸中了脑袋,从而悟出了万有引力定律。

牛顿被苹果砸中脑袋,这事是假的
 
请问:这个历史故事,是真实的吗?
 
答案是:
 
假的
骗你的
 
今天,老冯告诉你为什么这个故事是假的、骗人的。
 
“苹果砸中脑袋”是妥妥的野史。牛顿在他生前留下来的所有的著作、信件、文书、演讲稿,都没有提到“苹果砸中脑袋”这个事。
 
唯一近似的一个说法,是“苹果坠落地面”,而不是“砸中脑袋”,这个说法,出自于两个人的文字,这两个人,都是牛顿的亲友。
 
第一个人:John Conduitt,他是牛顿在英国“皇家造币厂”任职时候的助理,同时也是牛顿外甥女的丈夫。
 
第二个人:William Stukeley,他是一个牧师,也是牛顿的好朋友。
 
所谓“苹果”的出处,其实就是这两个人的回忆文字,但是,原文提到的是“苹果坠地”,而不是“砸中脑袋”。
 
我们先来看看John Conduitt,也就是牛顿助理的回忆文字,摘自于他生前写下的文稿《Draft account of Newton's life at Cambridge》,翻译成人话是《牛顿在剑桥的生活(初稿)》,原文是这样的:
 
In the year 1666 he retired again from Cambridge to his mother in Lincolnshire. Whilst he was pensively meandering in a garden it came into his thought that the power of gravity (which brought an apple from a tree to the ground) was not limited to a certain distance from earth, but that this power must extend much further than was usually thought. Why not as high as the Moon said he to himself & if so, that must influence her motion & perhaps retain her in her orbit, whereupon he fell a calculating what would be the effect of that supposition.
 
翻译成人话,是这个意思:
 
“在1666那一年,牛顿再一次从剑桥退休,然后回到了他妈妈的林肯郡。有一回他在庄园里一边沉思一边徘徊的时候,他突然想到,使苹果坠落到地面的引力的力量,并不仅仅存在于地球表面一定的空间内,而应该是向外延伸很远的,而且比我以前想象的要远很多。为什么引力不能到达月球呢?牛顿自言自语,如果可以引力可以直到月球,那么势必会影响月球的运动并且把月球限定在它的轨道上,于是在那个基础之上,牛顿开始假设这个前提,将计算出什么样的结果”

可见,John Conduitt,这个人作为牛顿外甥女的丈夫和牛顿的助理,他的文字说明,牛顿只是受到“苹果落地”的启发,而并没有“牛顿的脑袋被苹果砸中”的相关叙述。
 
那么,读到这里,你也许会质问:虽然说John Conduitt是牛顿的助理、牛顿的外甥女婿,但是,他毕竟不是牛顿呀,有没有牛顿本人说的话呢?
 
 
第二个证人,William Stukeley,他是一个牧师,也是牛顿的好朋友,他生前写过一份关于牛顿的回忆书稿《Memoirs of Sir Isaac Newton's Life》,翻译成人话是《关于牛顿爵士生平的回忆录》,书稿里记录了他和牛顿的一次谈话,原文是这样的:
 
We went into the garden, & drank tea under the shade of some apple trees, only he, & myself. amidst other discourse, he told me, he was just in the same situation, as when formerly, the notion of gravitation came into his mind. "why should that apple always descend perpendicularly to the ground," thought he to himself: occasionally by the fall of an apple, as he sat in a contemplative mood: "why should it not go sideways, or upwards? but constantly to the earths centre? assuredly, the reason is, that the earth draws it. there must be a drawing power in matter. & the sum of the drawing power in the matter of the earth must be in the earths centre, not in any side of the earth. therefore dos this apple fall perpendicularly, or toward the centre. if matter thus draws matter; it must be in proportion of its quantity. therefore the apple draws the earth, as well as the earth draws the apple.
 
翻译成人话,是这个意思:
 
“我和牛顿走进了花园,我们在苹果树的树荫下,喝茶,当时,只有他和我两个人。在谈论其他话题的过程中,牛顿告诉我,他曾经也是在同样的场景,地球引力的想法,突然闪进他的脑海,他说他自问,为什么苹果总是垂直地掉到地面上?当时他正在沉思,看到一个苹果掉下来,他问:为什么苹果不是往旁边掉?为什么不是往上面掉?而是无一例外都往地心掉呢?毫无疑问啊,答案就是:因为地球在拽着苹果。物质肯定存在一种拽力,引力,而且,地球物质引力的总和,必然是在地心,而不是在地球的任何一边,这就是为什么苹果总是垂直地、向地心方向坠落,如果物质之间,互相存在引力,那么这个引力必然和质量成正比,也就是说,地球对苹果有引力,苹果对地球,一样存在引力”

牛顿看到苹果掉到地面上,是较为可信的历史事实
 
可见,牛顿对他的朋友William Stukeley说,他看到的是苹果掉到地面上,并没有砸到他脑袋上,这和牛顿的外甥女婿John Conduitt的说法,是吻合的,一致的,没有所谓“苹果砸中脑袋”一说。
 
为什么我们要引用John Conduitt和William Stukeley这两个人的说法呢?因为牛顿本人留下来的文字,并没有提到“苹果砸脑袋”一事,而这两个人,是牛顿的亲戚和朋友,他们的证言,是我们能找到的,最具可信度的历史资料了。
 
也就是说,从历史研究的方法论来说,John Conduitt和William Stukeley的文字,是我们所能追溯到的,最原始的“源头”了。

牛顿:苹果砸中我的脑袋,是假历史,只不过你们更加愿意相信,所以也就成真了
 
所以,说到这里,我们可以说,历史真相基本上水落石出了:
 
苹果掉到地面上,但是
并没有砸中牛顿的脑袋
 
“苹果砸中牛顿脑袋”一说,没有历史材料依据,唯一可信的解释,就是William Stukeley和John Conduitt谈牛顿和苹果的文字,被后人夸大了、加工了、艺术化了。

也就是说,“苹果坠地” 被后人加工夸大成了 “苹果砸中牛顿的脑袋”。
 
为什么要这样加工夸大呢?
 
其实道理很简单:“苹果砸中脑袋”的说法,更加活泼,更加生动,更加有趣,全世界课堂里的孩子们,更喜欢听老师这样说,这么一加工,有利于传播,因此,这个是善意的谎言。
 
说到最后,老冯顺便告诉大家一下,美国苹果公司早期的商标是这样的:


对。这幅牛顿在苹果正下方沉思的画,是苹果公司早期的商标,也就是说,苹果公司的“苹果”,就是牛顿的苹果,乔布斯是牛顿的粉丝,他拿了牛顿的苹果,作为公司的商标,只不过,乔布斯显然也被“苹果砸中脑袋”的童话说法欺骗了,然而,这事不能怪乔布斯,因为,他毕竟不是研究历史的。
 
参考资料:
 William Stukeley《Memoirs of Sir Isaac Newton's Life》
 John Conduitt《Draft account of Newton's life at Cambridge》
 
老冯的备用号有一篇同类文章,链接在此:《为什么这些内幕不能公诸于众》记得顺手关注备用号“冯学荣奇谈研究所”


老冯读书会招新来袭!加入读书会您可以获得什么?



收获一:老冯本人长期在群里,全年和你交流探讨,有问必答;


收获二:每个周五,老冯会在群里分享一本优质电子书;


收获三:每个周六,老冯会在群里分享一篇优质文章(不在公众号推送);


收获四:每个周日,老冯会在群里,举办线上主题沙龙,设定一个有趣题目,老冯和大家一起,互相探讨、切磋、各抒己见、交换见识。


收获五:在读书会里和一帮志同道合的朋友高效高质量的交流;


收获六:参加线下讲座活动可享折扣价;


收获七:不定期领取会员发出的神秘大红包;


收获八:可以交到很多高维度的朋友;


收获九:群里有来自各行各业的翘楚,你的职场疑问与难题他们会和你一起解答分析,同时还能扩展人脉,进行业务往来;


收获十: 遇到问题需要帮助时,援手随时在线且靠谱;



报名渠道


步骤一:扫码加微信

 
步骤二:微信转年费199元(注意腾讯规则:新加的微信好友之间转账,微信不分青红皂白可能弹出风险提示,请你忽略微信提示、直接转账即可。)
注意:1、   年费为一整年的会员费用,从你加入读书会当天开始算,满一年之后,可以自主选择续费或者退出。不过,已经加入读书会的朋友,中途自己退出的,年费恕不退还。
2、   加入读书会的朋友,日后参加老冯的线下活动,当年已经缴纳的199元年费,可以折抵活动报名费。(每年可折抵一次)
3、   老冯知识星球的有效会员,凭知识星球有效会籍截屏,享受“第一次缴费一年享受两年会籍”待遇。(已经失效的会籍不能享受)

: . Video Mini Program Like ,轻点两下取消赞 Wow ,轻点两下取消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