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长白山下的神庙遗址

2017-05-16 满族文化网

  2014年宝马城遗址发掘后航拍图(大型建筑遗址)。供图|宝马城考古队 赵俊杰

  夏天的时候,我跟随吉林大学边疆考古中心的专家们,在长白山脚下作了两个月的考古发掘。

  即便只是走在山脚下的森林里,我已沉醉于长白山区8月的清凉。弯弯曲曲的木栈道向森林深处延伸,把我们带进了熟悉而陌生的北国森林。

  那些红松、云杉、白桦和椴树,高挺秀拔,你争我赶,齐齐刺向天空。阳光从繁林密叶的缝隙间洒下来,仿佛落了一地的碎金子。倾倒的巨木、厚实的苔藓、从松针覆盖的土壤中长出的各色蘑菇,都让人感到静谧中所蕴含的巨大生命力。

  走到森林尽头,天地豁然开朗。

  原来,10个世纪前的火山运动,造成这片山体整体塌陷,形成了一个巨型山谷。从山上奔流下来的二道白河,冲出层叠的山石,穿梭在峡谷间,滋润出葱茏的地下森林。

  离开森林,向山上进发,植被景观急速变化。长白山北坡的山腰,生长着大片丛生的岳桦。它们虽然高大,却不像山脚的树木那样笔直,而是纷纷沿着山体、顺着风向伏下身去,却又奋力将枝叶向上方托起,摇曳生姿,如同起舞。岳桦虽属乔木,但因地处海拔1000多米的山坡,风大土薄,一年中寒冷的日子太长,因而生长十分缓慢,材质密度极大,据说会沉于水中。

  到了超过2500米的停车场,四下望去,已然看不到植物的踪迹,到处都是大大小小布满孔洞的黑色玄武岩,还有裸露的沙土,似乎保留了历史上最近一次火山喷发后的残迹。而气温,从山脚到这里, 也由夏入冬。

  顺着台阶路向上攀爬,不多一会,就看到了天池。

  那是一湖蓝得透明的水,平静异常,只有微微的涟漪,倒映着天池十六峰,真如天上瑶池。天池海拔为2189米,略呈椭圆形,南北长4.4公里,东西宽3.37公里,是岩浆喷发的锥管,也就是火山口。经过多次喷溅拓成倒扣的巨型伞面,在长白山漫长的休眠时间里,地下水涌出,形成浩瀚水面。由于身处高远,天池长期遗世独立。

  1908年,清政府任命的勘界委员刘建封对天池十六峰予以命名。这是中国政府第一次对长白山进行科学勘查。

  我们考古发掘的遗址,位于长白山主峰正北30公里处,二道白河镇郊外。

  遗址位于一座斜坡上,被果林和灌木覆盖着,从南到北,隐约可见三座土台子,从地表尚存的断续墙体看,原先有一圈城垣。学界认为,这可能是渤海国时期的一座城池或者驿站。

  当地传说,唐代大将刘仁轨东征,曾在此获宝马一匹。遗址由此得名为“宝马城遗址”。2007年,宝马城遗址被列为吉林省文物保护单位。

  我们选择对北部的土台进行全面发掘。在去掉浅薄的表土层后,马上就发现了成片的砖瓦堆积。很显然,土台上发生过建筑坍塌的事件。我们发现,这些遗物具有金代建筑构件的特征,而不见金代以后的遗迹遗物。这说明,自金代以后,该地就停止了建设。

  这与东北地区的历史进程也是相符合的。明清两代,长白山区少有人烟。尤其清代,更成为皇家禁地,只有原始森林生长。也因此,这座遗址较少受到破坏,让我们对砖瓦堆积下的遗址本体充满期待。

  在仔细的清理下,一座大型建筑遗址逐渐浮现出来,这座台基平面呈长方形,东西宽22米,南北长14.4米,台基上是一座砖墙木结构建筑。中国的土木建筑遗址,绝大部分在发掘时只剩地基,幸运的是,这座建筑大部分砖墙在地面上都有保留,其中北墙保存最好的地方尚见10层砖,高度达0.8米,许多地方还发现红彩墙皮。整个室内地面均由方形青砖通缝铺成,铺地砖上发现大量木炭残迹,表明建筑是因起火而倒塌。

  全部发掘完后发现室内铺砖并未留出空缺,可见当初室内是没有柱子的。对空间跨度如此大的建筑实行内部全减柱处理,在古代建筑中并不多见。

  种种迹象都表明,宝马城绝非普通民居,应该是一座殿堂。那么,女真人为何要在远离城邑的山区,修建这样一座高规格建筑群呢?

  通过测量,我们发现,这座建筑并不是正南正北,而是北偏东7度,在卫星地图上一看,宝马城基本位于在长白山主峰正北。建筑的这个偏角,或许是为了对正长白山主峰而专门做的调整。

  天气晴好的时候,从发掘现场往正南方向眺望,可以清楚地看见长白山主峰,峰前有一个缺口,当地人介绍说那是长白瀑布所在。天池下泻的水,从那里的悬崖上分为两股水流,陡然跌落,好似两条玉龙腾舞,气势撼人。

  宝马城与长白山的某种联系,启发我们去翻阅史书。

  文献记载,大定十二年(1172年),金世宗效仿中原皇帝封禅泰山之举,始封长白山神为“兴国灵应王”,将其视为庇佑女真政权的圣山,并在长白山北侧建庙奉安,春秋两季遣派官员前往祭祀。而到了明昌四年(1193年),金章宗为了表达对长白山的崇敬之情,更进一步册封长白山为“开天宏圣帝”,长白山的地位达到无以复加的程度。史书中还对庙宇的地望和规模做了记载,这些信息都与我们的发现高度吻合。

  至此,真相大白:原来我们挖出了金代皇家祭祀长白山的神庙!

  千年以前,长白山人烟稀少。祭祀之日,朝廷派出的官员来到这里,在华美的殿堂里,庄严隆重地献上祭品,诵读祷词,向前方的圣山祈求国泰民安。

  云涌山巅,风过松林。我站在祭祀者曾站立的地方,一时间,心下肃然,觉得与千年前的古人心意相通。


新华网长春12月13日专电(记者刘硕)在2014年考古发掘基础上,考古工作者今年对吉林宝马城遗址进行深入发掘,发现了能够证明该遗址为金代皇家祭祀长白山神庙的新证据,进一步印证了此前的推断。

宝马城遗址位于吉林省安图县二道白河镇,长白山主峰以北约50公里处。此前的发掘结果表明,宝马城的始建年代和主体使用年代均为金代。记者在宝马城遗址看到,遗址内建筑中轴线南向正对天池瀑布豁口,天气晴好时,肉眼便可眺望长白山主峰。据介绍,这与《金史》《大金集礼》中关于在长白山以北建庙祭祀的记载较为符合。考古人员结合相关文献推测,宝马城遗址可能是金王朝祭祀长白山的神庙遗址。

为进一步了解宝马城的建筑形制与布局,确定该遗址曾经的用途,经国家文物局批准,吉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吉林大学边疆考古研究中心于今年7月到10月,对宝马城中轴线上居中的夯土台基进行了发掘,发掘面积998平方米,出土了数量众多的陶制、石质构件,各式铁钉数百枚,以及少量陶器、瓷器、铁器和铜器。

记者看到,此次发掘的夯土台基平面呈“凸”字形,由建筑台基和月台两部分组成。据介绍,建筑台基东西宽20米,南北长约14米,月台东西长17米,南北宽8.65米,台基与月台高出河卵石地面约1米,足见当时该建筑的体量。

考古人员考证,台基上原有一座面阔三间,进深两间的建筑,但目前建筑墙体破坏严重,东墙、南墙基本无存,北墙由于墙砖被人为取走而形成一条浅沟,仅西墙中段最底部保存较好,建筑内部铺地砖已被破坏而基本无存,只剩一些残迹。考古人员还揭露出两条连接台基与东西廊庑的铺砖露道、河卵石墁铺的庭院以及两条排水沟,并清理出大片的砖瓦倒塌堆积。

宝马城考古队执行领队、吉林大学边疆考古研究中心赵俊杰博士表示,今年考古发掘的建筑基址规模大,结构严整,构筑工巧规范,其中庭院以大块河卵石墁铺的做法极为壮观,在金代建筑中较为罕见。此外,对建筑构件的初步检测结果显示构件的制法较为精细复杂,这些都进一步佐证了此前对于宝马城遗址为金王朝长白山神庙故址的猜测。

专家认为,宝马城遗址是研究金代官式建筑结构与布局、祭祀礼仪制度以及当时手工业水平的重要材料。据悉,有关部门将在充分研究后确定下一步考古发掘计划。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