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真正的了解历史的泰州人和苏州人为何反感明朝而喜欢清朝?

2017-05-29 满族文化网

首先该消息不是我刻意找的而是无意中在泰州发布上看到的

很多明粉总说跟明朝作对是满人但是事实上江苏泰州人苏州人对明朝也颇有敌意。尤其是泰州,泰州在元朝的时候是泰州府是人口繁多商业发达的城市被明朝屠杀之后才变成州级城市。

泰州发布与苏州发布联合发起的“双城记”活动,让泰州、苏州两地市民更深入地了解了对方,很多人对泰州、苏州同根同源一事产生了浓厚兴趣。

5月12日,我们刊登了《泰州苏州,这对孪生兄弟的四同四不同……你知道吗,泰州人为啥把睡觉叫做“上苏州”》(点击标题可阅读原文),稿件中配发了一张“曹氏宗谱”的图片。


元末明初,由于长年战乱,田地荒芜,人烟稀少,生产凋敝。战事平定之后,各地的人口相当不平均,明朝政府为了平衡地方发展,稳定社会秩序,发起大规模的移民运动。


政府为了剥离大宗大族的势力,对人口众多、势力强大的宗族分而治之,不许移民兄弟居住在一起,民间称为“赶散”。因事情发生在洪武年间,故又称“洪武赶散”。“洪武赶散”是中国历史上最大规模的移民运动,移民人口占当时全国总人口的百分之十五。


自秦汉至宋元,中国移民的主流是北人南下,明初这种情况发生了变化:在长江流域,人口输出地主要是苏南、浙江、安徽徽州、赣北、赣中及鄂东地区,输入地主要是苏北、安徽、湖北、湖南和四川,构成从东南向西、向北的扇形迁移;在华北,人口输出地主要是山西、河北塞外、山东东部地区,输入地主要是河北、河南、山东西部,构成从东、西、北三面向中心地区的内聚性迁移。


苏北地区(今江苏省长江以北、陇海铁路以南的大部分平原地区)是明初移民的重要输入地之一。移民的主要来源是苏州地区,以及其他苏南各县及浙江北部。


明太祖为何将大批的江南人口迁往苏北?除了上文提到的为平衡地方发展,解决部分地区的过剩人口,稳定社会秩序外,还有打击北元和群雄残存势力、抑制江南豪强地主,以及力图恢复他理想中的江南古代淳朴风尚等考虑。


泰州地处长江北岸的里下河地区,经过明初的大迁徙,洪武移民几乎遍及整个泰州地区。

张士诚,兴化白驹场人,泰州是他起义的根据地。朱元璋命大将常遇春率军攻取泰州,久攻不下,朝廷对泰人十分仇恨。后常遇春用水陆两路夹击的方法攻破泰州,进城后大肆焚烧屠杀以泄其愤。恰在此前,朱元璋命人从高家堰放水淹没淮扬(也是为了攻城),泰州随即成为一片沼河泽国。


在泰州,有谚语为证:“城中三尺水,坡子七人家。”这句话是说泰州城以坡子街地势为高,但大水淹来,城中水深三尺,高处也仅存七户人家,至于城外低洼处可想而知,定是遭到没顶之灾了。


一时间泰州兵灾加水灾,百姓们非死即逃,以致城空地荒;同时朱元璋为打击曾支持张士诚守城的苏州军民,将大批苏州民众抄没家产,赶往江北,有相当一批人来到泰州,开垦泰州城的东、西、南园。

至今,许多泰州人知道自己的祖先是从苏州阊门一带迁过来的。


根据对海陵区扬桥口地区以及五条巷部分老居民调查统计,不少年仅七十的老人自称祖上是从苏州过来的,证据就是“我们脚上小拇指甲都是破的”。


其实,阊门只是苏州的一座城门。明朝初年,这里是集中驱赶移民的地方。很多移民后代也只听说过这个地方,再往前已无从考究,便都把这里当成祖先的故乡。


泰州不少地方有“上苏州”的俗语。“上苏州”是指“睡觉”,这里有个典故:那些迁徙来泰的人们不能在现实中回故乡,只可在睡梦中梦到家乡。

------------------洪武赶散给泰州市民文化带来的最直接影响是方言。


泰州方言,也称通泰方言。泰州籍语言学家鲁国尧经考证,在《泰州方音史和通泰方言史研究》中称“现今的泰州方言中有不少元素与吴语区是一致的”,泰州方言也是中国的官话体系中与吴语最接近的区域。


宋元时期,泰州方言大抵与江淮方言相同,与吴方言相差很大。这与它相对闭塞的地理位置是有关的。


但随着明初这场大规模的迁移,使泰州地区相对独立的方言发生了改变。如《泰兴县志》称“泰邑方言,因迁徙交通之递膻,一变于明际”。到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仍有论文称“苏州移民在泰州、兴化一带影响最大,吴语痕迹明显。”


词汇上泰州方言受吴方言的影响也是很大的。很多看似泰州地区的叫法,在吴方言中也能找到。比如将蚯蚓叫做“河仙”,晾衣服叫“浪”衣服,“我们家”说成“牙家”。还有泰州人最喜欢说的“好煞唻”、“急煞格唻”等在吴方言中几乎随处可见。

明朝对泰州地区苏州地区的剥削是非常严重的

在税收方面明朝初期苏州的税收是其他地方的5倍。也就是同样的劳动成果别的地方要交10斤的税苏州人要交50斤。也就是说收了100斤粮食, 外地人还能留下90斤

苏州人只能留下50斤。另外朱元璋害怕苏州人怀念张士诚还派锦衣卫去茶馆听苏州百姓说话。把涉嫌说张的人都拘捕起来。明末清初泰州知州不顾百姓自己乘船逃去,被泰州陈画家带着百姓拦截发现他贪赃的部分金银就夺了回来,用这些金银造了座桥。名叫州桥因为清朝成立之后陈画家成了泰州第一任知州。

据说后来清军就是通过这个桥前往了扬州。后来辛亥革命爆发这个桥被炸掉。也炸死了当时的老百姓数名。后来陈画家后代在原地址建立新蜻蜓桥纪念自己的祖先。为了不让人再次破坏就改名为周桥。2010年泰州市政府在周桥附近建立了记载该故事的石雕 。有机会去泰州的朋友去看看就知道了。


作者蜻蜓

满族文化网出品,转载请注明。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