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原来清太宗皇帝皇太极是中国式摔跤的倡导者

2017-06-04 关捷 满族文化网

最近,在一次摔跤训练中,我们拜访了国际武道联盟荣誉主席、辽宁省摔跤协会顾问关贵林先生。关先生说:“中国式摔跤主要兴盛期在清朝,主要倡导人是清太宗皇太极,当时,他特别从蒙古请来教头教满洲青年摔跤,他要求最后要摔倒教师爷。这样,摔跤僦兴盛了起来,统一全国后,做为八旗主要要武功就带到了中原。从此,在全国推广起来。”

真是巧极了,博主的长篇历史小说《顺治迁都》也有相应的内容介绍——

满洲人摔跤的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金代女真人的“拔里速戏”, 《金史》卷九十一《蒲察世杰传》:“蒲察世杰本名阿撒,为人多力,每遇武土角力赌羊,辄胜之。”只是到了后金,“拔里速戏”改名为“布库”,满语本意为“摔跤手”、“大力士”,当时通常的汉译为“撩脚”,此外还有“布库之戏”、“布库戏”、“演布库”、“摔跤”、“角抵”、“相扑”、“相搏”等不同的叫法。

满洲人一直沿续女真族传统文化生活中的“摔跤赌羊”的习俗。 后金国建立之后,皇帝们大力提倡演习布库。清代学者梁章臣在《归田锁记》中记载:“国朝皇帝多尚摔跤” 皇帝们这样做的主要目的,就是为了提出高八旗官兵的军事素质。

崇德二年(1637),清太宗令满洲、汉军士卒一同演练布库(摔跤),即便是亲王,甚至皇帝本人也要一同练习。

清皇室与蒙古各部建立了友好同盟之后,每到联欢宴会的时候,就要有力士摔跤表演作为娱乐。太宗皇太极曾赐封蒙古族的摔跤手为勇土称号,并叫他们传授蒙古的摔跤技艺给满洲青年。那时,军队中经常进行摔跤活动,使用这样的方法训练士兵的力量和徒手搏斗的技术,并经常与擅长摔跤的蒙古族及其他少数民族的选手举行比赛。

满洲人摔跤技术主要 以脚功取胜。它的花样类别有 “绊子、大得合、小得合、大鞭子、挑勾子、划勾子、抹脖脚、搓脚、拨脚、架梁腿、扣腿”等。满洲地区的人有句谚语,描述精当,“手是两肩门,赢人全凭腿。”布库虽为徒手相搏,但技法的关键在于脚力,脚力的大小对于搏击的胜负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一只脚飞出去,无论是踢、勾、扫,还是拌,都要有千钧的力量。

德川慧子等人在盛京看到安崇阿巴图鲁一脚把黑熊踢进虎熊园里,就是一个证明……

关贵林先生

作者关捷

满族文化网出品,转载请注明。

(因苹果手机不能显示赞赏功能,特应读者要求留此二维码,读者可根据自身情况随意支付赞赏数额。)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