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青海一土司坚信自己来源于满洲贵族

2017-10-29 满族文化网
青海湟中县云谷川内,有一座宁静的村庄——李家山镇纳家村,纳家村村民相信自己是满洲贵族的后裔。昔日,每年春节耍社火时,纳家村人都会打出八面龙旗,据说这些龙旗便来源于满清八旗。


纳氏先祖入青海
数百年来,在纳家村,始终流传着这样一个有关自己祖先的传说:清雍正元年,青海蒙古和硕特部首领罗布藏丹津反叛,年羹尧奉命率军平叛。由于纳家先祖纳沙密是在顺治入关后,第一个率部投诚的,因此深得朝廷信任,纳沙密便随着年羹尧的大军一起来到了青海,平叛任务完成后,便留在青海。
“村里的老人们说,起初纳氏族人在西宁阴山堂一带居住,我们家的老坟至今在那里还有,后来光绪年间,有一个分支来到云谷川,开荒种田,并逐渐定居在今纳家村一带。”今年79岁高龄的纳进章老人回忆。



如今在纳家村,已经没有谁能够说清楚四百多年前,先祖纳沙密究竟率的是什么部、因何故投诚的,但他们始终世代口口相传着自己的先祖是满洲贵族。村里的老人们说,纳家老家谱上,也曾标注有满文,这也似乎印证了纳氏的先祖是满洲贵族的说法。但是,随着这本家谱在一场火灾中被付之一炬,这样的族源来历,被蒙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
满清定河湟,纳氏封土司
湟中文史学者李永义在《湟中四土司溯源》一文中,根据自己的考察,写下了纳土司“土司衙门在今李家山镇纳家村,管辖五庄,共一千余人”的文字。众所周知,青海地区从1370年(明洪武三年)开始实行土司制度,在湟中,有四个著名的土司,纳土司便为其一。从一世纳沙密至清光绪四年纳延年袭职,纳土司历经了五百多年。


在村民纳伟家中,记者见到了纳氏家谱。纳伟介绍,“或许是因为从明洪武四年(1371年),先祖纳沙密率部归明朝,被授予总旗开始,纳氏以武职世袭,家谱是纳延年的父亲纳席儒特意请人帮忙编修的。”



在家谱中,记载了《湟中纳氏家谱》编修的原因和经过。纳氏十七世祖纳席儒的长子纳延年世袭指挥后,光绪十二年孟秋,纳延年邀请友朋西宁县儒学讲生刘炳升、五品衔蓝翎部厅赵中邦到家中做客。饮谈间,纳席儒对他们慨叹道:“我们的祖先从明代就授封,归顺当朝十几年来,至今也已十几世了,所有功烈事迹都载在明史和地方郡志中,但世远年深,加之同治癸亥年间当地变乱导致族谱丢失,使得十六世之前的先祖只余名讳和生卒年月,其余的信息都已经不可考。”因此,纳席儒将编修家谱一事,托付给刘炳升、赵中邦,经过他们的精心编修,才有了流传至今的《湟中纳氏世系家乘》。因此,如今云谷川纳氏一族所保存的家谱不是老家谱,是从十六世开始续修的。
通过家谱可以看出,纳氏一族满门武将,世袭“西宁指挥使”,以英勇著称于河湟。1927年,随着最后一代纳土司纳守仁的离世,曾经在青海地方史上起过重要作用的土司制度步入了没落时代,并最终在1931年,退出了历史舞台。
光绪排单见证纳家辉煌

多年来,纳伟精心珍藏着两个信封。他告诉记者,在纳家村,纳土司曾经使用过的物品已屈指可数,他珍藏的这两个信封,颇为珍贵。记者看到,其中一个信封上,标明了这份排单是光绪二十七年十一月廿四日发自西宁,信封上虽然注明了内有一件公文,但因为信封内的实物已经不知所踪,所以公文内容已不得而知;另外一张是光绪二十九年二月十九日亥时发出的,所幸的是,公文保存完好,根据公文性质,我们可以知道这是一份排单。


据了解,排单是清代驿站传递公文填注的单据。在《清会典事例·兵部·邮政》中记载:“军机处发交公文,各省、州、县驿站接递时,将限行里数、接到日时及有无擦损拆动之处,于排单内注明,传至末站,缴部查核。”这份发于光绪二十九年的排单完全符合上述记载。然而,因为年代久远,排单上字迹漫漶,我们难以辨识出排单的具体内容,但作为珍贵的资料,它仍然印证着一百多年前青海的邮政状况。



“比较这两个信封内容,我们可以据此猜测,那份发自光绪二十七年的公文应当也是一份排单。”纳伟说。

据纳进章回忆,他幼时常听村中长者提及在今互助土族自治县西山一带还有纳土司衙门,直到上世纪20年代末,那里的村民都还在给纳土司上粮上草,他家中以前曾保存着上粮草的账册,但这些珍贵的实物证据都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被毁。

八面龙旗印证纳氏族源

满族分“红、镶红、黄、镶黄、蓝、镶蓝、白、镶白”八旗人。春节时,每个旗的人都分别在门上挂上自己的旗。这些挂旗图案生动,色彩鲜艳,象征着一年的吉祥开端。数百年来,纳家村人有关满族的记忆,只有曾经高高飘扬在村子上空的龙旗。



纳进章记得,纳家村素来有个传统,那就是逢年过节时,会将祖辈流传下来的八面龙旗悬挂在村中地势较高、较空旷的场地周围,湛蓝的天空下随风飘扬的龙旗曾是纳家村人共同的记忆。


“我记得龙旗的颜色有蓝、白、红、黄等,不同颜色龙旗还裱有不同颜色的衬里和包边,这似乎暗含了满族八旗的颜色。龙旗上的龙头朝左,上面还有云彩、火焰等图案。起初每逢年节,祖辈们就会将龙旗高高挂起,不知从何时起,村里插挂龙旗的习俗逐渐演变成了每年正月初九出社火时,进场时打的旗子。由于年代久远和保管不善等原因,这八面龙旗逐渐破损,甚至逐渐淡出了社火演出。龙旗,只存在于我们这一代人的记忆中。”纳进章说。



更令人遗憾的是,由于近些年纳家村社火停演,这八面传了数百年的龙旗已经不知所踪。记者在纳进章的带领下,在位于纳家村中央的火神会仓库中,寻到其中一面龙旗的一角,白色的棉麻底布上,绘有几片蓝色龙鳞。“村里曾仿照龙旗的形制比例,仿制了几面龙旗。村里现在保存完整的也仅有一面仿制的龙旗。”纳伟介绍。



记者看到,这面龙旗,黄色绸布上一条蓝龙腾空而起,龙身上用黄白二色勾勒出龙鳞,威风凛凛,但这面仿造的旗子形制较小,长宽约为1.5米、1.2米,仔细观察龙旗,所余残片的龙鳞图案,残片部分应当为整面龙旗的中部,以这样的比例推算,在纳家村世代流传的龙旗,长宽应当在五米左右。



如今,纳家村人只能通过遗留的有关龙旗的记忆来印证族源。随着时间的流逝,纳家村人耍社火的传统也逐渐消失,他们只是与周边其他村庄合出社火。数百年来,在历史的变迁以及民族的融合中,或许唯有这龙旗,或可看作纳家村人对先祖的纪念,以及对故土的深情回望。


原文︱青海新闻网

作 者︱郭晓芸

满族文化网经作者授权发表、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