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王松林收集的满族萨满文化文字符号

2017-12-01 王松林 满族文化网

11月30日我们发的文章《《中国萨满符号解密——神书》前言》,介绍了民俗专家王松林收集的满族萨满文字符号。今天就介绍一些满族萨满文字符号:

二十四节气

春暖凤鸣

凤雪夜归人

鸿运当头

回归自然

家和

联盟


迁徙图

情歌

秋风送爽

日月星

森林

森林部落

神鹿双飞

神书——风

永恒的艺术    远古的呼唤

 

长白山神书艺术是当今现存历史最悠久的传统艺术与当代艺术融合的样式之一。神书艺术的传承有多种形式,从古代岩刻,到红陶彩绘,从树皮、兽皮绘画、到水墨书写等,丰富多彩,构成独树一帜的艺术体系。

   长白山神书作为一种文化模式的载体展示着其独特的文化风采和魅力。近些年,吉林省委、省政府十分重视长白山的文化遗产, 并在全力保护、抢救、发展它。神书的特殊魅力在于, 有一股直接来自于远古的质朴、原味、沧桑的艺术魅力。源于自然又回归于自然是长白山神书艺术的显著特色。泥塑、石刻、木雕、树皮、羽毛、兽骨、陶艺、羊皮纸、宣纸等等都是长白山神书艺术创造的载体和工具。梦想与纯真是长白山神书艺术的生命力所在, 原始、神秘、祈愿的文化内涵,也是引起大众艺术审美兴趣的主要原因。

 

符号是指一定意义的意象。在一种认知体系中,可以是图形图像、文字组合,也可以是声音信号等,主要作用在于表达思想意识。长白山神书艺术恰恰是符号的“记忆”,可以被视为符号图腾、符号组合或符号语言。其本质是通过大量符号传达信息,表达思想。在表现方式上,它近似于中国云南纳西族的东巴象形文字。

 

长白山神书的传统符号是当代萨满艺术中的核心成分,长白山神书在长期的艺术传统中形成使用图案和符号的习惯。这些图案在那时应用于任何事物的表面,无论是萨满祭祀礼仪的膜拜物,还是刻画在森林树干上的符号, 都具有改变某种宗教的意义和能力。这些梦幻故事的人物、动物、植物等是长白山古人的祖先神灵,是最初的植物和动物以及自然元素的化身。在长白山古民族文化中,是它们组织安排了自然运作的规律。

神书早期作品的载体有的是岩刻记事、神偶膜拜和各种原始器物象形符号。最为典型的是绘制在经过加工形成一些独具特色的符号语言或者符号体系。比如短竖象征男人,菱形代表女人,弓箭代表男孩、羽毛代表女孩,波浪形曲线指示河流, 方块代表营地或部落等。这些表述在世界各地都大同小异,这些作品都属于古老而单纯的岩画式的生存表达的延续。

 

长白山神书符号创造了许多森林民族的传奇故事,讲述关于“森林部落”的历史记忆,故事题材涉猎广泛,包括出生、狩猎、采集、爱情、婚姻、战争和死亡等诸多内容。

长白山神书是将“森林之梦”作为永恒的创作主题,题材大体分为如下几类:

第一类是关于记载各种神话传说和历史事件。在长白山萨满传说中常见的有“天神、地神、星神等众多女神”的题材及部落举行重大宗教、生活仪式等纪录内容。

第二类是关于祖先精灵图腾崇拜。鹰、蛇在长白山先民的文化生活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是自然万物的保护神及与天界对话的图腾。人们常常在符号中看到的长白山先民对自己部落图腾的顶礼膜拜的影迹。

第三类是风俗习惯和生活情景。神书里集中记录和反映长白山先民的生活片段,符号中虎狼、蟒蛇、野鹿、狐狸、雀鸟等动物形象居多。

第四类是抽象的几何形图案。这是长白山先民使用的器物和岩刻、木刻、刺绣、编制物体中特有的 “符号”语言。这些几何图案来自于蛇皮、蜥蜴皮、鹿皮、虎皮、鸟迹、兽迹的摹拟, 菱形和曲折线、圈、点则是模拟实物的抽象、夸张的变幻。这些图案也常常刻画在树干、器物、服饰上作为装饰图样。至今,人们不但继承了其深邃的文化内涵,而且还把它视为一种古老的艺术风格。长白山各民族透过艺术的梦想,跟他们的祖先和膜拜的神灵进行心灵的交流,即为“神书”。在梦想的世界里,人们仿佛看到了关于天地创造、民族起源的真实场景。用神灵的符号语言传递神与人的信息及美好愿望。

数千年来, 长白山的萨满神书艺术,有其独特的地域特征与人文特色,既是当今世界上最为古老的,同时又充满时代气息,它是一种真正的活的艺术,并在不断地发展传承着,在长白山的文化艺术领域占有特殊地位,将是长白山本土地标艺术中的主要展示品,也是长白山文化的代表性符号。长白山各民族的文化从原始的岩刻、彩绘、兽骨、树皮时代到当今的多种原料纸张的选择, 现代神书创作的艺术品蕴藏了数千年的神话和传统。它不仅是传统艺术也是当代艺术。它的历史价值和审美价值极为深远:一是复兴了濒临消亡的长白山原始萨满文化,为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宝库又增添一颗璀璨明珠;二是填补了长白山文化的历史空白,在长白山文化历史长河中从来没有任何文字符号能像萨满符号这样具有顽强的的生命力和感召力,今天,神书艺术的再现是长白山文化艺术的又一座里程碑;三是创立了中国北方民族地域新的艺术形式,为长白山文化艺术又扬起一面旗帜。

     

作者王松林

满族文化网出品,转载请注明。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