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这个躺在医院过道的老人,居然是皇亲国戚,更是中国的国宝?!最后静悄悄离开我们,却是举国无声!

2018-01-12 满族文化网

去年11月,我们曾发文章《古陶瓷大家叶喆民竟受到如此待遇!》。今年1月3日我们又发文章《汝窑窑址发现认定第一人叶喆民逝世》。但不知道为什么,这么重要的人物,在满族圈里关注者很少。

2017年11月,

93岁的他不小心摔伤住院。

一位学生去医院看望他,

结果看到的是:

老人蜷缩在医院楼道里!

近一周时间没人问、没人管,

叶老一生没有存活的儿女,

夫人又早他数月在另一医院住院。



学生忍不住哭着说:

悲凉到了极致!

这位蜚声中外的古陶瓷研究学者,

在北京医院的走道上,

蜷缩无助的听天由命,

如同冬季的枯叶一般!

这样的医疗待遇与他的学术地位、

学术影响怎样相称?!



之后在学生的呼吁下,得好心人帮助,

老人才得以转入病房,

紧接着,他的病越来越严重

……


2018年1月2日,新年的第二天,

人们或欢声笑语沉浸在跨年的喜悦中,

或还在刷屏李小璐和PG one,

各种心疼好男人贾乃亮,

为明星的家事是操碎了心,

……


而这位真正的国宝级大师,

默默地、孤零零地,

如此凄凉地永远告别了这个世界!



他是贵族后代,

可他,传奇一生亦本色一生,

富贵一生亦清平一生!

以身之微芒,照亮天下,

为中国解开“国宝”之谜,

更为中华大地播撒无数种子!


可他,宁可长居陋室,

也不为己大声疾呼。

优秀的学者,

总是通过无私的学术奉献,

去超越基因与生俱来的自私。

这种遭遇正是他清廉一生的写照,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

生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这正是他最国宝的一点。


他是乾隆皇后的后裔,

可他却穷困潦倒至极,

生病只住在医院过道。

更没想到是,如此落魄不堪的他,

竟然是真正的中国“国宝”,

因为他,

解开了中国长达700年的国宝谜团!

叶喆民先生生于1924年,满族叶赫那拉氏,他父亲叶麟趾教授就是著名的陶瓷专家,叶喆民先生追随其父学习陶瓷,可谓是家传,他们家庭也可算是研究陶瓷的世家。只要研究陶瓷的,谁也不可能绕过叶喆民家族对陶瓷业的贡献。

爷爷叶赫那拉·钟群,

属八旗中的镶黄旗,

是乾隆皇后的后裔。

父亲叶麟趾,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授,

也是中国陶瓷研究界的泰斗级人物,

不仅“首先发现了定窑”,

还编著了《古今中外陶瓷汇编》,

这篇巨著让日本著名学者都惊呼:

“如晴天霹雳般震惊”!


定窑,中国传统制瓷工艺中的珍品,宋代六大窑系之一


当时叶氏家族在中国已是,

声名显赫的陶瓷世家。

而他虽是贵族后人,

却没有富二代的恶习,

自幼勤奋刻苦,热爱读书,

小时候父亲就教他学陶瓷,

他的叔父、弟弟、妹妹,

也都继承学陶瓷,

可以说陶瓷学,是他们家族祖传的家学

有着外人难以企及的高度

可偏偏,他那时的志趣却是书画。


叶麟趾全家福


少年时期,他以优异成绩考入北大,

师从康有为的弟子,

民国时期北京“四大书家”之一的罗复堪,

1943年,从北大文学院毕业后,

他跟随满族著名书画家溥心畲还有徐悲鸿等学习书画。

他自己的书画已经达到很高水平

他把其书法方面的理论知识和经验整理,

于是有了《中国书法通论》、

《中国书法史论》等多部著作问世。


叶喆民书法作品欣赏:

1945年,年仅21岁的他,

担任清华大学院长秘书。

1952年,清华院系做调整,

他被安排到农业大学做图书管理工作,

一做就是13年。

这期间,他又重新拾起了,

他的祖传家学——陶瓷学,还参考外国书籍,

写成了《中国古陶瓷科学检测》一书。

这本书出版后,

故宫慧眼识珠的发现了他的才华,

他被调到故宫博物院陶瓷组,

从此,开启了一段陶瓷“奇缘”



他在故宫博物院工作了17年,

得到世界著名陶瓷专家陈万里、

著名古陶瓷鉴定专家孙瀛洲,

等名师的亲自指导。

他结合其祖传家学和自己思考所得

还走遍全国各地名窑进行探访、考察,

形成自己独特的学说。


文革的到来,他也没能幸免,

可即使环境再艰苦,

他也乐观豁达地从容面对,

他被下放到下湖养鸭

但他仍坚持自己的研究,

……

熬过艰难岁月,迎来安稳日子后,

他进入了中央工艺美院,

担任起中国陶瓷史和中国书法史的教师。


当时谁都没有料想到,

就是他这样一位老师,

竟然解开了,

国国宝百年的谜团!


中央工艺美术学院工业美术系80级同学与叶喆民先生合影


要说汝窑,

名气非常之大。


它是我国宋代五大名窑之一,

“青瓷之首,汝窑为魁”的美称,

从宋代起,

历代赞美汝瓷的文献就举不胜举。

陆游就曾写道:

“故都时定器不入禁中,

惟用汝器,以定器有芒也。”

明代画家徐渭,

在其《墨芍药》画中题诗:

“花是杨州种,瓶是汝州窑,

注以江东水,春风锁二乔”。

可见汝窑在人们心中的地位有多高。


汝窑影青釉花口盘


然而汝瓷烧制要求严格,

产量有限,传世甚少,

即使到今天,

全世界也就仅存67件半,

可以说件件都是传世国宝,

一小片就足以让人享尽荣华富贵。


而早在2006年,

就曾有一件宋代汝窑瓷瓶,

以天价1.6亿成交。

一只汝窑洗在香港短短20分钟,

就拍出了近3亿的天价,

让人不得不惊呼:

纵有家产万贯,不如汝瓷一件!


 

汝窑传世品稀有难得,

其遗址和烧造技术也是个难解的谜团,

成为无人能解之谜。

所以寻找汝窑遗址和发现烧造技术,

也就成了所有古陶瓷研究者,

和考古工作者的一大夙愿。


早在20世纪30年代,

我国古陶研究界的泰斗们,

就开始寻找汝窑,

可几十年都没能找到。

而同样研究陶瓷的他,

也曾四次寻找汝窑窑址。




这是偶然有人扔那里,不足为怪,

结果这个重要发现没能得到重视。




 

于是他

对河南宝丰清凉寺遗址进行试挖掘,

很快,有了重大发现!



考古工作者们在200平方米的,

试掘范围内,出土了大批窑具、

瓷片和各类较完整瓷器300余件,

其中发现典型御用汝瓷10余件,

首次证实了北宋汝窑窑址的发现!




截止2016年,清凉寺汝窑遗址,

共进行了十四次考古发掘,

并出土大量汝窑瓷器标本,

许多器型都是传世汝瓷中前所未见的!



而他发现汝窑有一个特征,

就是用10倍放大镜观察即可看到,

釉中气泡稀疏,

有如晨星一般寥寥无几。

从此,“寥若晨星”,

成了现在鉴定工作中的主要依据。


因为他,那些想浑水摸鱼,

用小手段大发横财的人,

都不得不断了念头。



他一生著作颇丰,曾一人撰写了,

《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中,

全部“中国古陶瓷”条目,

还写了《中国陶瓷史纲要》、

《寻瓷访古漫记》等十余部专著。


日本人对陶瓷也很感兴趣
但对于中国的研究还是有些怀疑。

但当他的《中国陶瓷史》出版后,
日本人如获至宝。

更是继康有为《广艺舟双楫》之后,

唯一一部日本自觉全文翻译,

在日本去广泛发行的中文著作。

有人曾评价说:

书中所选陶瓷图片的精致和审美,

是所有有关中国陶瓷史中层次最高的。



到了晚年,
已取得如此巨大成就的他,
却始终不肯闲着,
努力为祖国培育更多人才。


都培育了大批优秀的人才。


2008年10月,中国美术家协会授予叶喆民教授“卓有成就的美术史论家”奖


叶喆民先生,生前担任故宫博物院客座研究员、首都师范大学美术学院特聘教授、中国硅酸盐学会古陶瓷委员会顾问、中国古陶瓷学会顾问、北京中国书画研究社顾问等职务。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叶喆民兼在北京大学、中央工艺美术学院、中央美术学院讲授“中国陶瓷史”、“中国书法史”课,并赴日、英、美、意、印尼、中国香港等地十所著名大学讲学。叶喆民先生的弟子很多,可谓桃李满天下。现在陶瓷界很多著名人物都曾跟随叶喆民先生学习。

中国美术学院副院长、知名学者杭间表示他上学的时候,叶喆民先生就是他的老师。杭间以弟子之礼对媒体表达悼念之情。

北京大学教授朱青生、原扬州博物馆馆长顾风等专家,纷纷对媒体表达悼念之情,回忆叶喆民先生的事迹。

叶喆民一生著作极多,可谓等量齐身,自1960年始著有《中国古陶瓷科学浅说》、《中国陶瓷史纲要》、《中国古陶瓷文献备考》、《寻瓷访古漫记》、《汝窑聚珍》、《隋唐宋元陶瓷通论》、《中国书法史通论》、《饮流斋说瓷译注》、《中国陶瓷史》(增订版)等十余部专著及论文百余篇。


他找到的汝瓷是当世无价之宝,

按现在的古玩行情,以他的造诣,

任一小件,都足够他荣华富贵,

随随便便,只要灵活一点点,

都能使他名车豪宅,万人追捧。

可他,并没有!

而是一生清廉,专注学术,

根本就没有关心过自己的积蓄。

廖若晨星,千古奇才,

叶老,您受苦了!

今天,我们为您献上迟来的致敬,

大道至简,万古流芳

您,一路走好!

此文部分借鉴德国优才计划和网络上资料,已经我们以前发的有关文章综合而成。转载请注明。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